-
《黄帝内经》中"伏梁"病证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伏梁"一词是古代病名,属于积聚的一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散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灵枢·经筋》《素问·奇病论篇》《素问·腹中论篇》中,故通过对《黄帝内经》关于伏梁病病名及病因病机分析,发现其病症却并非古代所仅有.伏梁病为脘腹痈肿、心下积块、脐下水肿三者,相当于当代腹部肿瘤、肿块和一些水肿病,其病因病机特点为邪气郁闭,气血凝滞,导致内生积证,抓住病机,具体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黄帝内经》中"死不治"相关病名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黄帝内经》中的"死"常表示病情恶化或预后不良,其中关于"死不治"的论述颇为丰富.对《黄帝内经》中"死不治"相关病名及其病因病机进行梳理,共得出14个,最终选取6个代表性病名:伏梁、关格、阴阳交、肠澼、风消、息贲,对其病名释意及演变进行浅析,认为结合病因病机及疾病演变过程对病名进行分析探讨,将为现代急危重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治疗提供更加广阔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李平教授从"心之积——伏梁"论治心肌肥大合并心房颤动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难经》提出了五脏之积"肝之积肥气,心之积伏梁,脾之积痞气,肺之积息贲,肾之积奔豚",又有"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内经》《难经》中所述"心之积"皆指生于胸腹部的伏梁.在《类经·疾病类·伏梁》中有对伏梁的释义:"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梁"有强硬之义.在秦汉时期,"五脏之积"几乎是现代医学里"肿瘤"的代名词,"心之积"即指上腹部的癥积包块[1].但积聚不能完全与癌症画等号[2].历代古籍文献中的积聚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腹部恶性肿瘤的晚期,与现代医学的脏腑病变晚期伴有纤维化、硬化、功能衰竭及脏腑部位的占位性病变等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伏梁"在《内经》《难经》及《武威汉代医简》皆有论述,认为"伏梁"非指一种病,包括3个方面的疾病:脘腹部脓肿性疾病、脐周以下为主的水肿性疾病、心下积块性疾病[4]."伏梁"是以病灶的部位、外部特征命名,可见对其认识不应拘泥于癌症,对"心之积""伏梁"的认识也应随着疾病谱的扩大而发展,融汇细胞分子学等,使其更微观、更精准.它可以表现在多种心系疾病中,比如:①隐伏于心之络脉中,贴附于络脉之内壁上,即痰瘀搏结,形成斑块;②或者隐匿于心肌细胞中,使其异常增生,郁而生成痰瘀,郁痰瘀三者胶结,引起心肌形态肥大,"形态决定功能",从而改变心房、心室结构,影响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古病伏梁源流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查阅《黄帝内经》《难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翼方》等古典医籍有关伏梁病的论述,对其病名定义,发病部位和相关脏腑,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认识的发生和演变进行源流梳理,阐释其临床价值,为有效指导临床诊治体内各种占位性疾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积聚六篇探讨现代肿瘤病证治
编辑人员丨2023/8/5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中积聚第三十三至奔豚第三十八为积聚六篇,此六篇论述了以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为代表的五脏之积证.积聚一证多与现代临床中胸腹部肿瘤相关,其因"邪气留止,渐至蓄积"而成,属气血凝滞、病情迁延之脏腑杂病.本研究结合书中所举条文及主方主药,探析积聚成因、分属五脏之症状及证候机理,并浅述其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曾升平从伏梁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胃肠道累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非器官特异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胃肠道累及是消化系统受累的常见部位,多达40%的患者在其一生中会出现胃肠道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则是最常见症状,但因缺乏特异性,往往导致误诊、误治,部分重型患者甚至因贻误诊治时机而迅速走向死亡.伏梁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导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胃肠道受累属于伏梁病范畴,精血亏虚,瘀毒互结是伏梁病的基本病机,填精补血、解毒祛瘀当贯穿于论治疾病的始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