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E)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27例EGE患者临床数据.根据腹水、分型、肝功能、自发缓解及预后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27例EGE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35岁,男性多于女性(2.3∶1).受累的消化道部位为胃和(或)十二指肠19例,16例为黏膜型,2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升高.浆膜型者外周血EOS计数及腹水发生率显著高于黏膜型和肌型者(12.85×109/L 比 8.24×109/L 比 11.11× 109/L,P=0.029;87.50%比 6.25%比 0,P<0.001);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外周血EOS计数、EOS占比及IgE水平显著高于自发缓解患者(2.77 × 109/L比0.56 × 109/L,P=0.016;29.30%比8.05%,P=0.045;200.00 IU/mL比20.39 IU/mL,P<0.001).外周血EOS计数联合IgE对自发缓解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AUC=0.92,95%CI:0.82~1.00.结论 EGE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炎性疾病,常累及胃和十二指肠;外周血EOS计数及IgE水平较高的患者推荐激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管型白塞病的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炎症性疾病,以黏膜、眼部、肌肉骨骼、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炎症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其治疗根据患者器官受累程度、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变化。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白塞病可分为血管型、胃肠型和神经型,其中血管型常导致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被推荐为血管型白塞病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随着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使用,其成为治疗难治性血管型白塞病的新的选择。本文就血管型白塞病的治疗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7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单中心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983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住院病历系统中经2019年欧洲免疫缺陷学会(ESID)标准复核诊断为CVID 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及随访。结果:CVID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呼吸系统受累(68.0%,51/75)、血液系统受累(66.7%,50/75)、肝脾受累(66.7%,50/75)、胃肠道受累(46.7%,35/75)、自身免疫性疾病(29.3%,22/75)等。免疫球蛋白均明显降低(中位IgG 2.4 g/L,中位IgA 0.1 g/L,中位IgM 0.1 g/L),TB淋巴细胞亚群提示CD4 +T细胞减少(中位数471/μl)、CD8 +T细胞增加(中位数620/μl)、CD4 +/CD8 +T比例倒置(中位数0.7),NK细胞及B细胞减少(中位数分别44/μl、115/μl)。住院期间75例患者均接受了IgG替代治疗,辅以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后,74例病情有改善。随访了47例出院患者,仅16例出院后坚持规律治疗。 结论:CVID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有多系统受累,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以IgG替代为基石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克罗恩病伴肝脏上皮样肉芽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克罗恩病是一种以胃肠道为主要发病部位、全身多器官受累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病程中可出现各种原因所致的肝功能损伤,包括肝脏上皮样肉芽肿、治疗过程中的机会性感染和药物等因素导致的继发性肝功能损伤等。关于克罗恩病伴肝脏上皮样肉芽肿治疗的报道较少,部分病例未经特殊治疗可自行缓解。现报告1例以肝脏上皮样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克罗恩病伴肝功能损伤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4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患者的内镜特点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阐述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患者的内镜下特点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99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接受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CCS患者24例。采集其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初始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并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男15例(62.5%),女9例(37.5%),年龄(59±10)岁,中位病程6(1~36)个月。病变累及胃及结肠100%、十二指肠95.7%、直肠66.7%及末段回肠50.0%。胃病变以胃体下部及胃窦病变尤重,结肠病变以右半结肠为著。所有患者均无食管受累。胃肠镜下病变多表现为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伴息肉或结节样改变,病变较重处可有桑葚样或叠瓦状改变,47.8%存在十二指肠淋巴管扩张样改变。息肉多为无蒂或亚蒂,偶见结肠带蒂息肉。11例完整切除、且可清晰解读结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病例中,息肉腺管开口的工藤分型分别为Ⅲs到Ⅴ Ⅰ型,其中2例病理为腺管状腺瘤者工藤分型均为Ⅲ L,其余息肉病理为增生性息肉或CCS息肉。确诊前病程与结肠息肉最大直径正相关( r=0.625, P=0.006),弥漫全胃受累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胃底贲门未受累患者[(29±8)g/L比(37±5)g/L, P=0.034]。 结论:CCS的典型内镜下表现是胃、十二指肠、结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基础上的多发息肉或结节隆起,可合并十二指肠或末段回肠的淋巴管扩张样改变。部分内镜下特点与疾病的临床特点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初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初诊AAV患者(随访至少6个月)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感染情况,并进一步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36例AAV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女性128例(54.2%),男性108例(45.8%),中位年龄为66.00(59.76,71.99)岁。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ANCA阳性者202例(85.6%),蛋白酶3(proteinase 3,PR3)-ANCA阳性者34例(14.4%)。其中感染组77例,非感染组159例。77例感染组患者共发生121次感染,54次感染(44.6%)发生在初诊后6个月内。感染组合并高血压病史、肺部基础疾病及接受激素冲击治疗和血浆置换的患者比例,肺部、肾脏、心脏、胃肠道受累率,及初诊时血肌酐、五因子评分(five factors score,FFS)显著高于非感染组,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显著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肺部(73.6%)是AAV患者的主要感染部位,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细菌(64.0%),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真菌(33.7%,以白念珠菌为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肺部受累( HR=1.682,95% CI 1.034~2.734, P=0.036)、胃肠道受累( HR=2.976,95% CI 1.219~7.267, P=0.017)是AAV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AAV患者在初诊后6个月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AAV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肺部受累、胃肠道受累是AAV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酒精性与非酒精性韦尼克脑病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酒精性与非酒精性韦尼克脑病(WE)的病因、临床表现、头颅MRI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5月至2019年5月51例W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WE,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MRI检查结果、治疗及疗效。结果:51例WE患者中酒精性占19.6%(10/51),非酒精性占80.4%(41/51),其中胃肠道手术(17.1%,7/41)、胆胰疾病(14.6%,6/41)和恶性肿瘤(12.2%,5/41)是非酒精性WE的常见原因。仅39.2%(20/51)WE患者具有典型的精神意识障碍、眼部症状、共济失调三联征;酒精性WE组与非酒精性WE组中出现典型三联征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0比36.6%(15/41),χ 2=0.959, P=0.619],而精神意识障碍更多见于非酒精性WE[95.1%(39/41)比7/10,χ 2=5.738, P=0.017]。45例患者头颅行MRI检查,其中53.3%(24/45)出现双侧丘脑、导水管周围、第三脑室旁等部位对称性异常信号的典型表现,而非酒精性WE更易合并不典型病灶受累[66.7%(14/21)比1/3,χ 2=10.578, P=0.001]。49例患者在院期间予以维生素B 1治疗,91.8%(45/49)的患者症状改善,且非酒精性WE患者对维生素B 1的治疗反应优于酒精性WE患者[97.4%(38/39)比7/10,χ 2=8.128, P=0.017]。 结论:WE的非酒精性病因值得临床关注。与酒精性WE相比,非酒精性WE精神意识障碍发生率更高,头颅MRI更易出现不典型病灶受累,对维生素B 1的治疗反应更好。早识别、早诊断、早期予以补充维生素B 1是改善WE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的临床特征,观察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61例MP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0岁组(46例)和<60岁组(15例),根据初发时血肌酐水平分为≥500 μmol/L组(18例)和<500 μmol/L组(43例)。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采用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评估疾病活动度。对23例病理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病理分型并随访其临床转归,以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或死亡为终点事件。结果:≥60岁组铁蛋白明显高于<60岁组[452(289,792)μg/L比210(119,45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肌酐≥500 μmol/L组发热率、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明显低于肌酐<500 μmol/L组[3/18比48.8%(21/43)、77.5(62.8,86.0)g/L比85.0(77.0,104.0)g/L和192(147,234)× 10 9/L比257(208,365)× 10 9/L],胃肠道受累和BVAS明显高于肌酐<500 μmol/L组[16/18比25.6%(11/43)和20.0(16.0,23.3)分比15.0(12.0,1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VAS与肌酐呈正相关( r = 0.42, P<0.01),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 r = - 0.42, P<0.01),与红细胞沉降率和血小板无相关性( r = 0.05和0.04, P>0.05)。完成临床转归统计的23例患者中,6例肾脏病理表现为新月体型患者中5例发生终点事件,12例肾间质重度损伤患者中7例发生终点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SRD MPA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短于非ESRD MPA患者(41.2个月比6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0.48, P = 0.028)。 结论:老年MPA患者与年轻MPA患者临床表现相近;初发时肌酐≥500 μmol/L和贫血预示着血管炎活动度更高;病理表现为新月体型或重度间质损伤患者预后较差,ESRD较非ESRD患者生存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EB病毒相关胃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相关胃肠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EB病毒相关胃肠炎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儿童EB病毒相关胃肠炎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结果:共纳入8例EB病毒相关胃肠炎儿童,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7.46岁,病史20 d至3年。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7/8)、腹泻(4/8)、便血(3/8)、发热(2/8)、呕血(1/8);血清EB病毒DNA升高4例;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水肿、糜烂、边界清楚的浅溃疡;病变处肠黏膜行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为阳性(8/8),上消化道(3/8)、小肠(2/8)及结肠(4/8)均可受累。常见的并发症为脓毒症(3/8)和轻度营养不良(3/8)。予肠内营养及抗病毒治疗后,患儿症状均有好转。结论:儿童EB病毒相关胃肠炎临床少见,起病时可伴有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对于胃肠道出现黏膜病变时注意进行EB病毒血清及黏膜检查,从而及时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维多珠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多种良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但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风险,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1,2]。其中,急性GVHD (aGVHD)是allo-HSCT后的重要并发症,通常发生于移植后3个月内,主要受累器官为皮肤、肝脏、胃肠道 [2,3,4]。其中60%的aGVHD患者有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厌食、腹泻、腹痛和出血等 [5]。Ⅱ~Ⅳ度aGVHD的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有效率近50%,有效患者中仅有1/3可持续缓解 [6,7],肠道受累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更差、死亡率更高 [8]。目前,糖皮质激素耐药肠道aGVHD的二线治疗药物众多,但缺乏稳定有效的治疗药物,严重肠道GVHD患者2年生存率不到20% [9,10,11]。近年研究发现,供者T淋巴细胞表面α4β7整合素是介导其向肠道淋巴组织迁移的重要信号分子 [12],参与肠道aGVHD的发生。维多珠单抗(Vedolizumab)是针对淋巴细胞表面α4β7整合素的人源化单抗,最初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后有研究发现其可以通过抑制初始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向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迁移来治疗肠道aGVHD [13]。我们应用维多珠单抗治疗2例糖皮质激素耐药肠道aGVHD患者并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