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溃疡敷料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糖尿病足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在控制糖尿病足患者整体的血糖水平后,其局部创口的处理也不容忽视.根据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各类针对糖尿病足溃疡创口的敷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水凝胶敷料、泡沫敷料、藻酸盐敷料、银离子敷料、含生长因子类敷料等.合理应用敷料对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创面愈合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病情,规范应用各类敷料治疗,可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本文针对临床糖尿病足溃疡常用的敷料及实际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敷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扩张皮瓣修复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下称扩张器)制作的扩张皮瓣修复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4月—2019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8~70岁,钛网外露出现时间为钛网颅骨成形术后3个月~4年,钛网外露创面面积:1.5 cm×0.6 cm~6.3 cm×6.0 cm。Ⅰ期于钛网外露创面周围边缘1 cm以远的正常头皮下置入1个或2个额定容积50~200 mL方形扩张器,注水时间2~3个月,总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积的1.6~2.0倍。Ⅱ期行扩张器取出及扩张皮瓣(面积为4.1 cm×1.8 cm~9.1 cm×7.9 cm)转移修复钛网外露创面。统计扩张器置入部位,扩张皮瓣转移形式,术后钛网外露部位创面愈合情况、扩张皮瓣成活情况;随访头部切口瘢痕及外形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7例扩张器置入部位为颞部、6例为顶部。11例患者扩张皮瓣推进转移,2例患者扩张皮瓣易位转移。本组患者术后均成功保留钛网且头部创面均愈合。1例患者扩张皮瓣尖端坏死通过换药处理后治愈,12例患者扩张皮瓣转移后全部成活。术后12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外露钛网保留,切口愈合好,切口瘢痕隐蔽,头皮毛发生长良好,头部外观较佳。结论:采用扩张皮瓣修复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能有效地覆盖创面并保留外露钛网,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静脉移植修复手指不全离断伴环形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静脉移植修复手指不全离断伤伴环形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采用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静脉移植治疗伴环形缺损的手指不全离断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伤指动、静脉缺损长度及环形创面面积,于足底内侧设计并切取静脉皮瓣(包含2~3条浅静脉),再于皮瓣供区伤口内切取2条浅静脉,桥接修复伤指优势侧指动脉及远端指体静脉,将皮瓣内的1条浅静脉桥接修复伤指非优势侧指动脉,另外1~2条浅静脉与近端伤口皮下静脉吻合,皮瓣与创缘缝合。皮瓣供区以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对皮瓣外观、两点辨距觉,以及手指外形、两点辨距觉和伸、屈功能进行随访,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1例手指热压伤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6~46岁,清创后环形缺损面积为1.4 cm× 4.5 cm~ 3.2 cm×5.4 cm,动脉缺损长度为1.6~3.5 cm,静脉缺损长度为1.7~3.3 cm,切取皮瓣面积为1.6 cm×4.6 cm~3.3 cm×5.5 cm,切取静脉长度为1.7~3.5 cm。术后11例远端指体及皮瓣均成活,其中4例术后2~3 d出现张力性水疱,给予抽吸引流、针刺放血等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11~18个月,皮瓣外观无臃肿,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两点辨距觉为7~11 mm;手指外形可,两点辨距觉为5~8 mm,指体伸、屈活动良好,10例手指功能被评为优,1例为良。供区轻微色素沉着,但无破溃、疼痛,穿鞋、行走、奔跑无明显异常。结论:应用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血管移植修复手指不全离断伤伴环形缺损,既能可靠地重建远端指体血运,又可修复近端指体环形缺损,且不损伤供区主干血管,对供区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肩部手术后肌间沟阻滞复合口服镇痛药物的镇痛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回顾性比较肩关节镜手术(ASS)后局部麻醉药肌间沟阻滞和关节腔内阻滞以及口服镇痛药物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镇痛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 n=47)在全麻诱导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P组( n=33)在伤口缝合后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L组( n=28)在伤口缝合后接受关节腔内局麻阻滞;N组( n=43)不进行处理。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期间的主要指标结果为NRS评分,次要指标结果包括在手术期间和在PACU期间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手术过程中使用非阿片类药物的比例、手术结束24 h内阿片类药物总消耗量、术后恶心和呕吐(PONV)比例、情绪评分、术后吸氧率、镇痛的满意度。 结果:在PACU期间,A组与P组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显著低于L组与N组( P<0.05);术中A组和P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显著低于L组与N组,使用非阿片类药物的比例显著低于L组与N组( P<0.05)。在离开PACU之后24 h内,各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ONV比例、需要氧气支持比例、情绪评分得分、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度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ASS早期获得了较好的镇痛。关节腔内局麻阻滞似乎没有优势。常规口服镇痛药物可在术后24 h内缓解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LL-37及其衍生肽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LL-37及其衍生肽LL-37R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高糖条件下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活/死染色及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LL-37和LL-37R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和成管实验评价对HUVEC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选用36只雄性SD大鼠制作糖尿病创面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LL-37组和LL-37R组,每组12只。在背部制作直径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创面,伤后每2 d分别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LL-37、LL-37R,伤后第0、3、7、14、21天拍照,第21天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创面愈合情况。采用ANOVA分析和非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LL-37R能够缓解高糖环境下NIH/3T3细胞和HUVEC细胞的损伤,并且表现出促进HUVEC细胞迁移和成血管的能力。对于大鼠糖尿病创面,在造模后21 d,LL-37组和LL-37R组的平均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的比例分别为(31.46±5.51)%、(18.01±4.29)%,均显著小于对照组[(41.10±4.54)%, t=3.01、2.83, P<0.05];HE染色结果显示,LL-37组和LL-37R组的创面表皮厚度分别为(73.06±17.67)、(70.35±4.60) μm,大于对照组[(26.94±11.61) μm, t=2.18、3.48, P<0.05],且LL-37R组基本完成了上皮化过程;Masson染色结果显示,LL-37R处理过后的真皮中胶原纤维比例更高( F=78.61, P<0.01),且排列更加有序和紧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LL-37R组的CD31阳性血管密度为(221.62±18.69)个/mm 2,与对照组[(100.38±11.94)个/mm 2]和LL-37组[(117.95±16.01)个/mm 2]比较,血管形成最为显著( F=17.02, P<0.01),且LL-37R组创面中被CD86标记的炎性巨噬细胞数量[(20.18±5.08)个/mm 2]明显少于LL-37组[(61.82±8.101)个/mm 2]和对照组[(236.00±17.89)个/mm 2, F=95.59, P<0.01]。 结论:LL-37及其衍生肽能够通过促进血管再生、胶原沉积和调节炎症加速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一期修复12例,二期修复4例。手掌背侧7例,虎口部7例,手指背侧2例。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9.5 cm×6.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15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拆除缝线积极处理,经加强换药最终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供受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便,可修复手部远端创面,同时降低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手术风险,减少供区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穿支超长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环形创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穿支超长股前外侧皮瓣在足踝部环形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修复的13例足踝部环形创面病例资料。术前彩超定位穿支,根据创面大小切取股前外侧皮瓣,保护好进入皮瓣的每一条穿支血管以及进入皮瓣的股外侧皮神经。皮瓣内各皮穿支同源共干时,保留2条及以上皮穿支,皮瓣切取后直接修复创面;皮瓣内皮穿支来源不同不共干时,游离后将不同源的皮穿支通过内增压处理,保证有2条及以上皮穿支营养皮瓣,再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均伴骨肌腱外露,男8例,女5例;年龄21~65岁,平均39岁,创面面积21.0 cm×6.0 cm~35.0 cm×18.0 cm。12例采用多穿支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例创面巨大,采用双侧多穿支超长股前外侧皮瓣串联并内增压处理后修复,皮瓣面积21.0 cm×7.0 cm~35.0 cm×10.0 cm。术中顺利切取14块皮瓣,9块为2条皮穿支供血,4块为3条皮穿支供血,1块为4条皮穿支供血,每块皮瓣平均2.4条穿支供血。14块皮瓣中皮瓣内穿支同源5块,非同源9块,非同源穿支的皮瓣切取后通过内增压处理再移至受区。14块股前外侧皮瓣全部存活,1块皮瓣于术后24 h发生静脉危象,清除血栓后重新吻合血管,皮瓣顺利存活。均于2~3周伤口愈合后拆线。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9块皮瓣因外形臃肿于皮瓣修复术后6~10个月行内固定取出并皮瓣修薄整形。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接近受区,BMRC感觉功能评定为S1~S3级。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为72~98分,平均92分。供区均遗留线性瘢痕。结论:多穿支超长股前外侧皮瓣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供区损伤小,是修复足踝部环形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对感染创面修复作用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对感染创面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C57BL/6小鼠伤口感染模型,按不同处理方式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A组),普通医用凝胶对照组(B组),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实验组(C组)。在第1、3、6、9、12天,比较三组干预方式对小鼠创面的愈合面积、痂下菌量的影响;鉴定创面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前胶原,比较三种处理方式对伤口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变化;并通过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比较三组处理方式对伤口修复过程中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在第1、3天,三组创面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6、9、12天,三组创面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第6天,B组、C组创面面积[(1.23±0.16)、(1.14±0.12)cm 2]均小于A组[(1.56±0.16)c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9、12天B组创面面积[(0.97±0.13)、(0.76±0.10)cm 2]、C组创面面积[(0.66±0.06)、(0.48±0.07)cm 2]均小于A组[(1.49±0.11)、(1.39±0.13)cm 2],且C组小于B组,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第1天,三组每克痂下菌量对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3、6、9、12天,B组和C组痂下菌落数均小于A组( P<0.05),且C组细菌菌落数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核酸电泳图显示C组中条带灰度明显较A组、B组深。C组成纤维细胞早期凋亡率[Low-right阳性荧光占比(LR%):9.72%]要明显低于A组(43.99%)和B组(38.43%),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12天C组成纤维细胞中的IL-6和β-actin的灰度值比值(0.64±0.10)、TNF-α和β-actin的灰度值比值(0.34±0.05)表达均较A组(1.22±0.21、0.60±0.14)和B组(0.88±0.02、0.41±0.06)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对感染创面有较强的抗炎及组织修复能力,其机制与减少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负载银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对兔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负载银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对兔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含不同浓度甲基丙烯酸酐(MA)的低浓度MA明胶(GelMA)材料、中浓度GelMA材料和高浓度GelMA材料,加入光引发剂后分别制得低浓度GelMA水凝胶、中浓度GelMA水凝胶和高浓度GelMA水凝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前述3种浓度GelMA材料的氢核磁共振谱并根据波谱图计算其取代度,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检测前述3种浓度GelMA水凝胶的三维微观结构及孔径,样本数均为9。根据前述筛选出的MA浓度合成含10种浓度银的GelMA(含银GelMA)溶液,将每种浓度的含银GelMA溶液均分为3份,加入光引发剂后分别暴露于紫外光下持续20、25、35 s,制得相应的含银GelMA水凝胶。采用胶原酶降解法测定不同光交联时间含银GelMA水凝胶降解12、24、36、48 h的降解剩余率及彻底降解所需时长,样本数为5。测定前述筛选出光交联时间下含10种浓度银GelMA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反映其抑菌能力,样本数均为5。以与含最低浓度银(即不含银)GelMA水凝胶抑菌圈直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含银GelMA水凝胶为有抑菌活性。选取具有抑菌活性的且载药浓度最低的含银GelMA水凝胶,采用FESEM检测其三维微观结构及孔径,采用能谱仪检测其内部银元素的存在情况,样本数均为9。将冻干单纯GelMA水凝胶和冻干含银GelMA水凝胶分别浸没于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通过称重法计算并比较2种水凝胶的溶胀率,样本数为5。根据预实验及前述实验结果,制备含银和rh-bFGF的GelMA水凝胶(简称复合水凝胶)。大体观察复合水凝胶的外观,并采用FESEM检测其三维微观结构与孔径。取30只4~6个月龄、雌雄各半日本大耳兔,在其背部制作深Ⅱ度烧伤创面。以兔头侧为基准,将脊柱左侧创面作为复合水凝胶治疗组,右侧作为纱布对照组,2组创面分别作相应处理。观察伤后3、7、14、21、28 d创面愈合情况;记录伤后7、14、21、28 d创面愈合面积并计算其愈合率,样本数为30。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低浓度GelMA材料、中浓度GelMA材料及高浓度GelMA材料的取代度,差异明显( F=1 628.00, P<0.01)。低浓度GelMA水凝胶存在疏松、不规则三维空间网状结构,孔径为(60±17)μm;中浓度GelMA水凝胶的三维空间网络、孔径大小均较均匀规则,孔径为(45±13)μm;高浓度GelMA水凝胶的三维空间网状结构致密、层次混乱,孔径为(25±15)μm。3种GelMA水凝胶孔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0, P<0.01),选取(MA)中浓度为后续材料制作浓度。相同光交联时间下的含不同浓度银GelMA水凝胶的降解性基本一致;20、25、35 s光交联时间下含银GelMA水凝胶降解12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74.2±1.7)%、(85.3±0.9)%、(93.2±1.2)%,降解24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58.3±2.1)%、(65.2±1.8)%、(81.4±2.6)%,降解36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22.4±1.9)%、(45.2±1.7)%、(68.1±1.4)%,降解48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8.2±1.7)%、(32.4±1.3)%、(54.3±2.2)%;20、25、30 s光交联时间下含银GelMA水凝胶彻底降解所需时间分别为(50.2±2.4)、(62.4±1.4)、(72.2±3.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2.40, P<0.01),选取25 s作为后续光交联时间。低浓度至高浓度的10种含银GelMA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依次为(2.6±0.4)、(2.5±0.4)、(3.2±0.4)、(12.1±0.7)、(14.8±0.7)、(15.1±0.5)、(16.2±0.6)、(16.7±0.5)、(16.7±0.4)、(16.7±0.6)mm,基本呈浓度依赖性升高趋势,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8.70, P<0.01),与含最低浓度银GelMA水凝胶相比,其他有抑菌活性的含低浓度至高浓度银GelMA水凝胶的抑菌圈直径均明显增大( t值分别为26.35、33.84、43.65、42.17、49.24、55.74、43.72, P<0.0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12.1±0.7)mm的含银GelMA水凝胶具有抑菌活性且载药浓度最低,选取该含银浓度为后续材料制作浓度。含银GelMA水凝胶的微观形貌为规律的趋于平行线性的条索状结构,孔径为(45±13)μm,且含有银元素。浸没24 h,含银GelMA水凝胶的溶胀率与单纯GelMA水凝胶相近( P>0.05)。复合水凝胶呈无色清亮透明状;其三维结构为规则、均匀的网格状,内部存在细丝网状结构,孔径为(40±21)μm。伤后3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及渗出物;纱布对照组兔创面可见散在结痂,亦可见少量坏死组织及渗出物。伤后7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已明显缩小,纱布对照组兔出现创面存在与纱布粘连情况。伤后14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红润、可见肉芽组织生长;纱布对照组兔创面基底呈苍白色、血运差。伤后21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完全愈合,纱布对照组兔创面出现愈合趋势。伤后28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部位可见新生毛发,纱布对照组兔仍残存椭圆形创面。伤后7、14、21、28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大于纱布对照组( t值分别为2.24、4.43、7.67、7.69, P<0.05或 P<0.01)。 结论:中浓度GelMA水凝胶在溶胀性、可降解性方面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筛选出的含银GelMA水凝胶具有抑菌活性且载药浓度最低,制得的复合水凝胶可明显缩短兔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槲皮素和木犀草苷促进皮肤伤口愈合机制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槲皮素、木犀草苷对皮肤伤口再上皮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槲皮素、木犀草苷单独或联合处理小鼠全层皮肤缺损伤口,隔天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分别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伤口边缘皮肤再生情况、细胞增殖及表皮干细胞标志分子、β-catenin、c-Myc、Sox2表达;采用RT-PCR检测Sox2在表皮干细胞的表达。结果:槲皮素、木犀草苷对小鼠能促进皮肤伤口愈合,增加伤口周围新生皮肤表皮层厚度,增加表皮基底层中增殖细胞和表皮干细胞数量以及β-catenin、c-Myc和Sox2表达;在体外能促进表皮干细胞表达Sox2。槲皮素和木犀草苷合用对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具有相加效应。结论:槲皮素、木犀草苷通过上调β-catenin、c-Myc、Sox2表达促进表皮干细胞增殖,从而促进伤口愈合,两者合用具有相加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