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造口顺行灌肠改善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排便功能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含益生菌溶剂经回肠造口顺行灌肠对低位直肠癌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并回肠造口手术患者术后肛门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85例因低位直肠癌行ISR并回肠造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其中未灌肠组60例,含益生菌溶剂顺行灌肠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与临床指标,通过问卷量表,直肠肛门测压,肠镜等评估患者术后肛门及肠道功能等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含益生菌溶剂顺行灌肠组在造口还纳术后1、3、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LARS)、6个月梅奥内镜评分(MES)、还纳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灌肠组[(11.60±1.97)分比(13.23±3.47)分、(9.40±2.50)分比(11.17±3.65)分、(7.08±1.75)分比(9.38±2.58)分, t=2.730、2.207、4.757, P<0.05, Z=-2.145、-2.519、-2.165, P<0.05; Z=-3.332, P<0.05;(36.12±13.56) h比(57.67±16.60) h、(41.88±16.06) h比(60.15±16.64) h、8%(2/25)比31.7%(19/60), t=5.735、4.657, χ2=4.117, P<0.05],在还纳术后1、3、6个月大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FIQL)高于非灌肠组,Lifestyle/生活方式[(1.69±0.20)分比(1.36±0.21)分、(2.06±0.22)分比(1.77±0.24)分、(2.34±0.25)分比(2.01±0.31)分, t=-6.498、-5.317、-4.744, P<0.05]、Coping/心理应对[(1.67±0.26)分比(1.49±0.27)分、(1.90±0.35)分比(1.73±0.33)分、(2.38±0.35)分比(2.15±0.37)分, t=-2.715、-2.056、-2.585, P<0.05]、Depression/抑郁[(2.19±0.34)分比(1.81±0.31)分、(2.37±0.47)分比(2.04±0.50)分、(3.09±0.36)分比(2.76±0.64)分, t=-5.048、-2.827、-2.902, P<0.05]、Embarrassment/社交窘迫[(2.15±0.66)分比(1.76±0.55)分、(2.31±0.75)分比(1.95±0.64)分、(2.61±0.76)分比(2.22±0.67)分, t=-2.788、-2.264、-2.284, P<0.05],两组在还纳术后3、6个月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最大容积(MTV)、直肠顺应性(R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7±6.17) mmHg比(26.54±4.34) mmHg、(33.46±6.22) mmHg比(29.33±4.70) mmHg,(97.13±8.23) mmHg比(90.84±12.07) mmHg、(105.63±8.12) mmHg比(100.67±13.09) mmHg,(56.50±6.39) ml比(59.50±8.01) ml、(62.30±6.48) ml比(63.30±7.90) ml,(5.72±1.27) ml/mmHg比(5.65±1.15) ml/mmHg、(8.20±1.52) ml/mmHg比(7.81±1.54) ml/mmHg, t=-1.478、-1.675、-1.361、-1.018、0.925、0.309、-0.128、-0.568, P>0.05]。 结论:通过含益生菌溶剂经回肠造口顺行灌肠可以一定程度改善ISR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及排便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快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要点及规范实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是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手术。为促进ISR手术的规范实施,本文追溯ISR的发展历程,并参照最新发布的《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讨论制定过程中的投票情况,对ISR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重要议题进行论述。直肠肛门的ISR相关局部解剖学问题方面,肛尾韧带和裂孔韧带并非同义词;直肠纵肌发出直肠尿道肌的移行处,可观察到神经血管束(NVB)的分支分布。ISR适应证及禁忌证方面,Ⅰ期不适合局部切除的低位直肠早癌和Ⅱ~Ⅲ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肛提肌裂孔以上的肿瘤降期为ycT3NxM0以下、肛提肌裂孔以下降期为ycT2NxM0以下者,可行ISR。低位直肠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为ISR手术禁忌。对于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特别是前壁肿瘤),应规范地行新辅助治疗,同时亦应认识到新辅助放化疗是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经肛、经腹以及经腹经肛混合3种ISR入路方式的选择应基于根治性和功能性,在保证切缘阴性的前提下,尽量多保留远端健康肠管。应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特别是吻合口并发症的诊治。超过40%的ISR术后患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但常为临床医师所忽视,应重视其术后随访和康复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液回输在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肠液回输在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治疗)和观察组(采用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联合肠液回输治疗),每组30例。术后次日和术后3个月采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量表评估肛门功能,采用患者参与主观整体评定(PG-SGA)法评估营养状况,采用造口患者生命质量量表(stoma-QOL)评估生命质量;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预定手术。两组术后次日LARS评分和LAR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LARS评分和LAR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63 ± 3.15)分比(24.90 ± 6.11)分和23.33%(7/30)比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术后次日PG-SGA评分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PG-SGA评分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7 ± 0.82)分比(5.13 ± 1.01)分和26.67% (8/30)比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术后次日stoma-QOL的心理负担、社会交往、造口管理和日常起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7.70 ± 4.28)分比(21.47 ± 5.16)分、(14.33 ± 2.03)分比(11.90 ± 1.64)分、(14.87 ± 1.92)分比(11.57 ± 2.38)分和(15.30 ± 1.03)分比(12.37 ± 2.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9/30)比60.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5.45, P<0.05)。 结论:针对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联合肠液回输可减少LARS,改善营养状态,提高生命质量,还可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评估体系与康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手术,不仅能够获得满意的肿瘤学结果,并且可降低永久性造口概率。然而,控制排便功能紊乱是ISR术后不容忽视且最为常见的临床难题。目前仍缺少以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评价术后肛门功能与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笔者单位临床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阐述ISR术后肛门功能、生活质量、生理功能、解剖形态学评估以及功能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术后肛门功能常根据多种量表组合进行评估,包括大便失禁评估量表、胃肠功能问卷、特异性LARS评估量表和大便日记。ISR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更适合采用症状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可采用水灌注式或高分辨率固态直肠肛管测压评估ISR术后患者生理功能,并采用排粪造影和3D直肠腔内超声评估其解剖形态学变化。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功能锻炼、直肠球囊训练、经肛门灌洗和骶神经调节术等均是术后康复治疗的可选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保肛术式对低位直肠癌术后排粪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不牺牲生存期的前提下实现了保留肛门的目的。但是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常出现排气排粪失禁、排粪频繁、排粪聚集和排粪急迫等功能障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主要术式包括低位直肠前切除术(LAR)、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和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等。低位直肠癌行LAR的患者术后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发生率高达84.6%。ISR术后排粪功能劣于LAR术,且ISR手术范围越大,术后功能更差。关于Parks术的排粪功能研究较少,目前证据显示,术后短期排粪功能劣于LAR,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功能可逐步恢复。结直肠外科医师尝试通过改变肠道重建方式改善患者术后排粪功能,但是目前证据表明,在LAR术中使用J型储袋或端侧吻合并未降低排粪障碍的发生率;ISR术中重建储袋也不能降低重度LARS的发生率。总而言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粪功能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患者生活质量与器官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对患者生活质量与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于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行taTME治疗的6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问卷评估,评估内容包括:EORCT QLQ-C30生活质量量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IPS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将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共42例患者完成3次问卷随访,均未行预防性造口。(1)生活质量方面,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疼痛以及总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在术后1个月时出现损伤,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除角色功能外,均在术后6个月时恢复到术前的水平(均 P>0.05)。(2)泌尿功能方面,3个时间点之间泌尿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排粪功能方面,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轻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时重度LARS的发生率较术前升高( P<0.001),术后6个月时重度LARS的发生率虽较术后1个月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经肛门手术时间对患者术后排粪功能并无影响( P>0.05)。 结论:taTME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有限且可逆的,对泌尿功能无明显影响,而taTME术后LARS的发生率较高,且在手术后6个月内不会有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术式,使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也避免了切除肛门。但由于手术操作位于狭窄的盆腔,若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平面,容易导致出现较高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中骶前静脉大出血、神经损伤、外括约肌损伤、尿道或阴道后壁损伤,术后吻合口漏、直肠阴道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以及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和症状特异生活质量的前瞻性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功能及症状特异生活质量(CSQoL)。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4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肛肠外科行腹腔镜ISR保留肛门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通过广义估计方程评估预防性造口还纳后3~6个月、12个月、24~36个月的肛门功能和CSQoL变化的差异。功能评估采用传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和Wexner失禁评分(WIS),并依据WIS量表的症状频率和赋值探索性评估LARS国际共识定义的16项症状和结局变量(每项指标赋值0~4分,总分0~64分,定义为探索性LARS严重程度评分);CSQoL采用大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FIQL)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90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26例,年龄为(58.6±10.4)岁(范围:28~79岁),肿瘤下极距肛缘的距离[ M(IQR)]3.0(1.5)cm(范围:1.0~5.0 cm)。造口还纳后3~6个月时完成随访55例,12个月时59例,24~36个月时40例。ISR术后各时间点患者CSQoL不断改善[FIQL评分:(2.33±0.69)分比(2.40±0.66)分比(2.79±0.76)分, χ2=11.703, P=0.003;VAS:(5.31±1.65)分比(5.61±1.9)分比(6.58±1.92)分, χ2=12.781,P=0.002]。而各时间点之间WIS和传统LA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排空困难是ISR患者术后最常见的LARS症状,而肠功能不满意为最常见临床结局。探索性LARS严重程度评分在ISR术后明显改善[34(14)比31(13)比23(17), P=0.001],且与FIQL强相关( r s=-0.72, P<0.01)。 结论:尽管ISR术后LARS症状持续存在,但患者CSQoL和功能结果不断改善;采用最新国际共识的变量指标评估ISR术后LARS严重程度可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肠癌保肛术后短期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保肛手术是目前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热点。尽管保肛手术保留了肠道的解剖连续性,但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能否达到满意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证实。现有的研究显示,保肛患者术后1个月多项功能及症状评分较术前明显恶化,而在3~6个月内逐渐恢复并接近术前水平,在1年左右基本稳定。患者术后功能变化情况与患者相关因素、肿瘤因素、治疗相关因素和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1)在患者相关因素中,年龄<70岁患者的角色功能、性功能相对较差,而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则相对较好;男性患者在性功能、社会功能下降相对明显。(2)在肿瘤相关因素中,肿瘤位置较低的患者排粪功能较差,进展期较早期肿瘤患者额外增加化疗治疗及副作用影响。(3)在治疗相关因素中,患者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排粪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下降相对明显;预防性造口使患者角色功能、身体形象、性兴趣恶化;放化疗治疗使患者味觉改变、胸闷等化疗相关症状评分恶化。(4)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吻合口漏患者术后排粪功能、心理状态在近期明显下降;重度直肠前切综合征及泌尿生殖系统障碍患者的总健康评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和社交功能下降。总体来说,保肛手术患者的短期生活质量改变是可接受的。在该阶段应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地干预和治疗,以期提高患者术后的功能及生活质量。另外,由于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者对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的解读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更具体及全面的评价工具来评价直肠癌术后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外科器械的发展和外科技术的提高,有更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得到根治肿瘤效果的同时也可以保留肛门,但术后有60%~90%的患者会出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其排便功能紊乱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概念、症状、可能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为LARS诊治和预防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