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后踝骨折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后踝骨折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采集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上海同济医院及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后踝骨折住院患者临床信息,并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获取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受伤时间、损伤机制、骨折类型、后踝骨折分型情况等,并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年龄段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及形态学差异。结果:共纳入后踝骨折患者472例,包括:上海同济医院210例,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62例,年龄(48.7±15.6)岁。患者年龄50~59岁间出现后踝骨折峰值。损伤机制主要以低能量损伤跌倒扭伤为主(411例,87.1%),其次为车祸外伤(52例,11.0%)、高处坠落伤(9例,1.9%)。不同骨折类型例数由高至低依次为:三踝骨折-旋后外旋型335例(71.0%)、双踝骨折60例(12.7%)、三踝骨折-旋前外旋型43例(9.1%)、后踝+胫骨干骨折19例(4.0%)、单纯后踝骨折15例(3.2%)。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Ⅰ、Ⅱ和Ⅲ型对应例数分别为369例(78.2%)、49例(10.4%)和54例(11.4%)。后踝骨折同济分型发生例数最高者为ⅡA型249例(52.8%),其次为ⅡB型 120例(25.4%)、Ⅰ型 54例(11.4%)、ⅢB型 36例(7.6%)及ⅢA型 13例(2.8%)。2014至2022年不同年份、不同地域后踝骨折患者损伤机制、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及后踝骨折同济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后踝骨折患者损伤机制以低能量跌倒扭伤为主,好发骨折类型为三踝骨折-旋后外旋型、后踝骨折HaraguchiⅠ型及同济分型ⅡA型,且均于50~59岁呈明显发病高峰。近年后踝骨折临床特征未见明显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低能量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合并脊髓拴系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低能量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发病机制不明。本文报道8例儿童低能量SCIWORA,年龄为5岁至8岁9个月;7例为舞蹈训练中的下腰动作导致,1例为摔伤所致;MRI显示8例均合并终丝型脊髓拴系。其中4例患儿行经单侧椎间隙入路脊髓拴系松解手术,3例行脊髓拴系松解+椎管减压术,1例保守治疗。术后随访8~33个月,5例患儿肌力和(或)感觉功能、大小便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3例无改善。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合并终丝型脊髓拴系可能与儿童低能量SCIWORA有关,尽早行终丝离断术有可能减少脊髓的再次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能量Lisfranc损伤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运动损伤的逐渐增加,低能量Lisfranc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此类损伤临床表现常较隐匿,且普通影像学技术的检出率低,因此临床误诊率相对较高。而一旦延误诊治,即可能进展为畸形愈合或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疼痛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终可能需要关节融合挽救。鉴于此,本文将对低能量Lisfranc损伤的诊断、分型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提高此类损伤的诊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四肢长骨骨折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技术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后出现骨延迟愈合的原因及预后,为骨折延迟愈合的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2015年7月至2020年4月应用ESIN技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且术后复查发现骨折延迟愈合的9例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年龄、受伤机制、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出院后管理及后期康复情况等资料,收集针对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后的结果。结果: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学龄前期(4~6岁)1例,学龄期(7~12岁)6例,青春期(13~18岁)2例;骨折部位:肱骨1例、尺桡骨2例、股骨2例、胫骨4例;高能量损伤(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伤和重物砸伤)7例,低能量损伤(摔伤、扭伤等)2例;开放性损伤3例,闭合性损伤6例;切开复位4例,闭合复位5例。9例患儿经处理后骨折均已完全愈合,愈合时间6~21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0.5个月。2例尺桡骨双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延长石膏固定时间、制动后骨折愈合;2例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支具保护下适当负重后骨折愈合;1例股骨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取出ESIN改髋人字管型石膏外固定后骨折愈合;1例胫骨、1例肱骨及1例股骨延迟愈合患儿经抗感染、患肢制动后骨折愈合;1例胫骨延迟愈合患儿经断端自体骨植骨+石膏固定处理后骨折愈合。结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骨折后骨延迟愈合的治疗方式不同,本组病例采用了加强固定、增加断端应力刺激、抗感染、植骨重建等方法,均达骨性愈合。去除引起延迟愈合的因素、稳定骨折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DNA双链断裂损伤簇的相对生物效能模拟计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追溯辐射引起的DNA损伤机制出发,根据基本的生物物理原理获取DNA双链断裂(DSB)损伤簇表示的相对生物效能(RBE)值,探讨DNA损伤与染色体畸变、生殖细胞死亡生物效能的相似性。方法:以低能电子、质子、α粒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辐射物理化学模型,模拟细胞核受粒子辐射的过程。在基于损伤点密度的含噪声密度聚类(DBSCAN)算法的基础上,改进DSB损伤簇分类方法,以减弱模拟过程中损伤点与能量沉积随机分布假设的联系,使得DSB损伤簇更接近于非随机分布。计算获得DSB损伤簇的产额,提出以DSB损伤簇计算RBE值的方法。结果:2 MeV α粒子的DSB损伤簇RBE值(12.29)与生物实验中染色体片段(15.3±5.9)、细胞存活(14.7±5.1)表示的RBE相近。结论:高传能线密度(LET)电离辐射后,不同于简单DSB,DSB损伤簇的RBE与染色体畸变、细胞存活生物效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仿生学角度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下颈椎损伤约占所有颈椎损伤的81%,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直接打击等高能量暴力或是跌倒等低能量损伤均可导致下颈椎损伤,不同的损伤机制可使损伤呈现不同的形态 [1]。从解剖上看,下颈椎的侧块关节由上位椎体侧块的下关节面与下位椎体侧块的上关节面共同组成,表面较为平坦且有关节软骨覆盖,周围有关节囊包裹。由于关节囊较为松弛,且关节面的走行与水平面呈约45°夹角,在为下颈椎提供较大活动度的同时,外界暴力也极易导致侧块关节的半脱位、甚至跳跃脱位,约有3/4的颈椎脱位发生在C 5~C 7之间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2-1"体表定位法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2-1"体表定位法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7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根据是否采用"3-2-1"体表定位法(3条纵轴线、2个预设切口、1个辅助切口)进行分组。体表定位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61.59±18.43)岁(范围22~90岁);Seinsheimer分型:Ⅱ型13例、Ⅲ型11例、Ⅳ型6例、Ⅴ型14例;损伤机制:低能量损伤26例、高能量损伤18例。传统定位组53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56.38±17.24)岁(范围24~90岁);Seinsheimer分型:Ⅱ型9例、Ⅲ型22例、Ⅳ型9例、Ⅴ型13例;损伤机制:低能量损伤30例、高能量损伤23例。记录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3、6、12个月门诊复查,摄髋部正侧位X线片评估影像学指标(颈干角、正侧位移位及成角)、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感染、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假体周围骨折),评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uro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12±1.54)个月(范围12~18个月)。体表定位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显性及隐性失血分别为1.78(1.50,2.00)h、8(8,9)cm、300(200,400)ml、843(629,1 130)ml,小于传统定位组的2.10(1.69,2.38)h、10(9,12)cm、400(300,500)ml、1 030(954,1 26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表定位组颈干角为135.54°±2.83°,大于传统定位组的132.33°±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2, P<0.001)。体表定位组正侧位移位、侧位像成角分别为(4.70±1.60)cm、(4.52±1.71)cm、9.36°±2.94°,小于传统定位组的(6.14±2.57)cm、(5.98±2.70)cm、11.46°±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表定位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EQ-5D评分分别为92(84,99)分、0.90(0.73,1.00)分,大于传统定位组的88(74,96)分、0.81(0.72,0.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2-1"体表定位法辅助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可提高复位质量,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特点和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急诊创伤患者的损伤特点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26日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收治的22例创伤急症住院患者资料。男18例,女4例;年龄4~66岁,平均年龄3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锐器切割伤(含菜刀切伤)6例,重物压砸伤1例,机器碾压伤1例,跌倒摔伤2例,机器绞伤1例;损伤类型:高能量损伤13例,低能量损伤9例;损伤部位:上肢7例,下肢15例。医护人员诊疗过程中对于无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筛查结果的1例患者采用二级防护,其余21例患者采用一级防护。记录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2019-nCoV的情况,总结疫情期间创伤急症的处理措施和经验。结果:在诊治22例创伤急症患者期间,无一例医务人员和患者确诊COVID-19。紧急入院未做筛查的1例患者按疑似COVID-19病例对待,采用二级防护,术后排除COVID-19。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处理创伤急症的一线医务人员接诊过程均面临较高感染风险。创伤骨科急诊患者主要是交通伤和机器伤,老年患者主要由锐器切割及跌倒引起。通过完善院前筛查、选择合适的麻醉及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医护人员的防护及合理的术后病房管理和患者心理疏导,可降低院内COVID-19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脆性骨盆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老年脆性骨盆骨折为60周岁以上,低能量损伤或日常活动应力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和机能不全性骨盆骨折。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规范老年脆性骨盆骨折诊断及治疗对临床工作和社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老年脆性骨盆骨折临床诊疗指南》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牵头发起,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遴选出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23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23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认知和诊疗的科学性,最终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相对于传统体外冲击波而言,低能量体外冲击波(LESW)是一种双相低能量声波,在骨骼肌肉损伤、心肌梗死以及勃起功能障碍等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LESW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