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 9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73例,女1 389例;首次骨折时的年龄中位数为81(75,86)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两组:对侧髋部骨折组134例,未再发骨折组1 828例。记录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应用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行走能力、入院时各项血液检查指标、合并内科疾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入院至手术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对侧髋部骨折的累积发病率为6.83%(134/1 962),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中位数为365(189,611)d。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女性( RR=2.081,95% CI:1.351~3.207, P=0.001)、合并周围血管病( RR=5.876,95% CI:2.922~11.818, P<0.00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RR=3.750,95% CI:1.897~7.413, P< 0.001)、逐渐升高的CCI( RR=1.363,95% CI:1.223~1.519, P<0.001)、并发肺炎( RR=3.606,95% CI:2.054~6.332, P<0.001)、并发泌尿系感染( RR=7.670,95% CI:4.441~13.248, P<0.001)、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RR=7.389,95% CI:3.992~13.677, P<0.001)。 结论:女性、合并周围血管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渐升高的CCI,以及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基因肾结石病基因治疗前景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单基因肾结石病虽在临床较为少见,但其逐年增加的发病率及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足以引起重视。目前单基因肾结石病的治疗尚停留于药物及手术层面,本文以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基因治疗的进展为切入点,对单基因肾结石病在病因学层面的治疗进行论述,以期推动更多基因治疗层面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基因治疗方式和药物的研发与探索,推动单基因肾结石病精准化及个体的治疗模式的完善,进而提升该病的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膜后及泌尿男性生殖系统IgG4相关性疾病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以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症状入院的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腹膜后及泌尿男性生殖系统IgG4相关性疾病(IgG4-RUMR)的认识。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3月11例IgG4-RUMR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按照2019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IgG4-RD分类标准评分,达到20分即诊断为IgG4-RUMR。结果:11例IgG4-RUMR患者男女比为9∶2,发病年龄44~83岁,中位年龄59岁,均有明显的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症状或影像学异常。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就诊于泌尿外科/肾移植科(10例)及肿瘤科(1例)。11例患者中3例有泪腺肿物、涎腺肿大、IgG4相关性胰腺炎等相关病史。影像学上,8例显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影并肾脏、输尿管积水(其中1例伴肾占位),1例显示睾丸、附睾及精索肿物,1例显示单纯肾实质占位,1例考虑前列腺增生。在接受过血清IgG4检测的10例患者中,血清IgG4水平为0.8~14.4 g/L。组织学上,11例均见显著的浆细胞浸润及席纹状纤维化,少数伴闭塞性静脉炎,IgG4阳性浆细胞数目为12~155个/HPF,IgG4/IgG比值15%~77%。根据2019 ACR/EULAR IgG4-RD分类标准评分,11例得分20~48分,均满足IgG4-RUMR的诊断标准。治疗方面:1例行肾部分切除,病理学检查提示IgG4相关性疾病后,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行前列腺经尿道电切,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组织非特异性慢性炎,之后患者因涎腺肿大再次入院,复核原病理切片修正诊断为前列腺IgG4相关性疾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进入腹膜后纤维化药物研究性治疗;其余8例根据病情需要行粘连松解术或输尿管支架置入解除尿路梗阻后,行糖皮质激素伴或不伴免疫抑制剂治疗;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在治疗后好转。结论:IgG4-RUMR发病率低,临床、影像学表现非特异,其诊断需借助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综合评估。在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病变中,应将IgG4-RUMR纳入鉴别诊断。另外,在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中,2019ACR/EULAR IgG4-RD分类标准虽较复杂,但客观实用,适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眼表微生物群及其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眼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抗原和病原体的影响,眼表微生物群参与免疫耐受、代谢和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微生物组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分布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体内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是细菌。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最初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和泌尿生殖道5个部位。随着16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16SrRNA)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眼表细菌群落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眼表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差异,菌群存在也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眼表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一定影响,眼局部重复使用抗生素可增加眼表的耐药菌群。不同类型的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与眼表菌群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就正常眼表菌群的组成、分布、影响因素及眼表菌群与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眼表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同时为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国产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在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5—10月,前瞻性纳入因肾肿瘤拟行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单发肾肿瘤,肿瘤最大径≤4 cm;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3分;能配合完成方案规定的相关检查和随访;受试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或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且研究者认为不适合纳入本研究者;既往接受过同类型泌尿系统外科手术治疗,且研究者评估后认为不适合参与本研究者;入组前3个月内以及研究期间计划行其他大型手术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研究者认为不适合行手术治疗者;入组前3个月内参与过其他干预性临床试验者。本研究手术均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由远程控制台、手术设备台车、含4个机械臂的操作系统,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蛇形机械臂构成。蛇形机械臂是具有两段且均可四向弯转的手术器械,末端携带单极剪刀、双极抓钳、持针器等不同的手术器械,靠自身弯曲运动,通过专用单孔多腔道套管进入体内,可避免传统单孔套管的"筷子效应""反向操作"等问题。本研究均行单孔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升高腰桥、头低足低位。于脐水平腹直肌外缘取3~4 cm切口,逐层切开进入腹腔,置入配套的单孔机器人专用2.5 cm套管,连接机器人系统,装入高清3D腹腔镜镜头和蛇形机械臂,助手通过专用通道置入普通腹腔镜器械进行辅助,必要时增加1个辅助孔。所有手术均采用经腹腔入路,肿瘤切除和创面重建均采用零缺血方式。记录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信息。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例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44~52岁。BMI 26.5~29.0 kg/m 2。2例有高血压病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均为0分。卡氏评分100分3例,90分1例。术前平均血肌酐(76.8±18.8)(70~104)μmol/L。肿瘤位于左侧3例,右侧1例。肿瘤直径1.1~2.8 cm。肿瘤分期均为T 1a期。R.E.N.A.L.评分为4A、7P、6P、4P各1例。首例手术采用纯单孔方式,余3例为保证手术安全性,均增加1个辅助通道。手术时间155~210 min,术中出血量20~170 ml。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2例,切缘均阴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漏尿、发热、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下床时0间1~3 d,术后住院时间3~9 d。出院前复查血肌酐(71.5±22.0)(54~103)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 结论: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开展单孔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蛇形臂动作灵活、指向性准确,可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泌尿外科无线智能超高清腔镜手术临床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无线智能超高清腔镜采用高速无线图传芯片可实现4 K分辨率以上高清无损图像低延迟无线传输、存储、标注和分析,从而构建无线连接、无线传输、高清图像显示、智能信息化交互和图像智能分析的腔镜系统,该系统具有清晰度高、连接简便、体积小、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拓展了传统腔镜手术的应用场景和目标人群,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微创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方式的变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后6小时拔除尿管对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后6 h拔除尿管对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男女各60例,所有患者术前排尿正常,泌尿系无感染,排除尿路梗阻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男性对照组、男性研究组、女性对照组和女性研究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取患者手术结束后留置尿管6 h后拔除,对照组采取术后次日上午(术后12~24 h)拔除尿管,观察并记录术后6~12 h四组患者平卧状态下及翻身时的尿道口刺痛的次数及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各组均无排尿困难、尿潴留发生。男性对照组、男性研究组、女性对照组和女性研究组在术后6~12 h内疼痛次数分别为(2.77±1.61)次、(1.00±0.83)次、(1.33±1.09)次、(0.53±0.51)次,四组数据经检验后方差不齐,使用Dunnett's t检验进行比较,男性对照组疼痛次数最高,高于男性研究组( t=5.34, P<0.05),也高于女性对照组( t=4.03, P<0.05),女性对照组疼痛次数高于女性研究组( t=3.64, P<0.05)。尿道口刺痛最明显时的VAS评分分别为(3.80±2.17)分、(1.67±0.88)分、(2.37±1.13)分、(1.20±0.89)分,四组数据经检验后方差不齐,使用Dunnett's t检验进行比较,男性对照组的VAS评分高于男性研究组( t=4.98, P<0.05),也高于女性对照组( t=3.21, P<0.05),女性对照组的VAS评分高于女性研究组( t=4.45, P<0.05)。 结论:全身麻醉下颈椎前路手术6 h拔除尿管,能减轻患者尿道口疼痛的发生次数和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泌尿系结石腔内微创治疗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泌尿系结石腔内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腔内微创治疗的381例泌尿系结石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4例,女性137例。年龄段分布分别为:0~3岁190例(49.9%),3~6岁97例(25.5%),6~14周岁94例(24.7%)。按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经皮肾镜组(231例)、输尿管镜组(60例)、输尿管软镜组(19例)及膀胱尿道结石组(71例)。比较分析四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情况、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结果:四组患儿手术时间分别为(70.57±33.96)、(70.60±29.80)、(59.47±32.01)及(53.27±19.65)min,其中膀胱尿道结石组与输尿管镜组、经皮肾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0.009),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四组术后的一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6%(50/231)、21.7%(13/60)、10.5%(2/19)及16.9%(12/7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级并发症发生率经皮肾镜组为9.5%(122/231),膀胱尿道结石组为1.4%(1/71),其他两组未发生;三级并发症发生率经皮肾镜组为1.3%(3/231),其他三组均未发生。四组的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9.2%(206/231)、98.3%(59/60)、100%(19/19)及100%(7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四组的住院时间为(5.97±3.41)、(5.79±3.31)、(2.42±1.38)及(4.88±3.18)d,其中经皮肾镜组、输尿管镜组、膀胱尿道结石组与输尿管软镜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儿童泌尿系结石腔内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住院时间短、术后结石清除率高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伊布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及甲泼尼龙(I-MID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R PCNS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R/R 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给予伊布替尼(560 mg/d,连用21 d)、甲氨蝶呤(3.5 g/m 2,第1天)、异环磷酰胺(1.5 g/m 2,第2天)、多柔比星脂质体(25 mg/m 2,第3天)、甲泼尼龙(80 mg/d,第1~3天),每21天为1疗程,治疗1~6个疗程。参照2005年国际原发神经系统淋巴瘤合作组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根据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4.0版对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结果:18例患者经(3.8±1.7)个(1~6个)周期I-MIDD方案治疗后,其中10例达到完全缓解,5例达到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总有效比例为15/18。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7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缓解6例,复发5例,进展6例,死亡1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1~27个月);总生存期为3~27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42.8%和87.4%。药物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24.6%(17/69例次)的患者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Ⅲ~Ⅳ级)。Ⅲ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例,其中真菌性肺炎1例,泌尿系感染1例;Ⅰ~Ⅱ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1例。结论:I-MIDD方案治疗R/R PCNSL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或可作为R/R PCNSL的挽救治疗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精准定位穿刺技术在建立经皮肾镜取石术通道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泌尿系结石不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疾病,还是一种复发性疾病,终生复发的风险高达50%。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已经成为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主要手术方式。如何精准的穿刺目标肾盏并安全的建立通道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对经皮肾穿刺的引导穿刺方式及其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