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脾益肾类中药复方干预重症肌无力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补脾益肾中药复方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发挥确切疗效.故通过归纳治疗重症肌无力相关的补脾益肾类中药复方,并从临床试验和基础实验两方面总结研究方案,分析补脾益肾类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免疫调节机制,包括降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免疫球蛋白G浓度等体液免疫机制,维持Th1/Th2、Th17/Treg动态平衡等细胞免疫机制,为后续补脾益肾类中药复方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免疫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免疫应答在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中的双重作用及其对新型疫苗研究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些年,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感染导致的疫情屡屡暴发,包括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公共卫生造成了持续威胁。CoV感染可诱发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等。这些免疫应答不仅对机体抑制和消灭病毒入侵至关重要,在免疫病理和疾病重症化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理解免疫应答在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中的双重作用,将有助于阐释CoV的致病机制和调控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间的平衡,促进CoV疫苗的成功研发。本文综述了免疫应答在高致病性CoV感染中的双重作用,对其在CoV新型疫苗研发中的启示作用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B细胞淋巴瘤免疫微环境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是一种新发现的CD4 + T细胞,其对维持机体生发中心活性及体液免疫平衡至关重要。近期多项研究结果表明,Tfh在T细胞淋巴瘤免疫微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其在B细胞淋巴瘤(BCL)中作用的文献迄今较少。笔者通过对Tfh的分类与功能、BCL的起源及其免疫微环境,以及Tfh与BCL免疫微环境的关系等,对Tfh在BCL免疫微环境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α-ENaC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上皮细胞钠离子通道(ENaC)是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上皮细胞膜表面的离子通道,在呼吸道主要分布于肺泡上皮细胞和气管上皮细胞中,具有调节细胞内Na +浓度、维持体液平衡的功能。人类的ENaC由α、β、γ和δ 4个亚单位构成,其中α-ENaC作为ENaC发挥功能的必需元件,是Na +转运的限速步骤。本文就近年来有关α-ENaC的结构、功能异常与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间的关系及潜在调节机制进行系统综述,并对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揭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促进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神经和体液调节在减重手术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减重手术是目前已知能够持久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减重手术类型包括限制摄入型、吸收不良型和混合型,通过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减重手术可达到限制食物摄入、减少食物吸收、增加饱腹感、延长胃排空的效果以降低患者体质量和调节代谢机制。减重手术可通过脑-迷走神经-味觉感受器的神经调节,使患者感觉特异性饱腹感,从而减少摄食;通过脑-肠-微生物轴即大脑、迷走神经、脊神经、肠神经系统的神经元通路以及信号通路,在维持体内平衡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脂肪因子、胆汁酸、激素等信号因子在体液调节中抑制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因此,减重手术后代谢相关疾病的改善是神经、体液、微生物等多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笔者回顾既往研究结果,探讨神经、体液因子调节在减重手术对体质量下降以及改善代谢相关疾病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拟行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GDFT,患者桡动脉连接Flotrac/Vigile监测系统,根据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变异度(SVV)和心脏指数的变化指导补液,维持MAP≥60 mmHg(1 mmHg=0.133 kPa)、SVV≤13%、心脏指数2.5~4.0 L·min -1·m -2。对照组采用传统补液方法,根据MAP和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调整输液速度,维持MAP 60~110 mmHg、CVP 8~12 cmH 2O(1 cmH 2O=0.098 kPa)。记录术中晶体液和胶体液用量、出血量及尿量,记录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和术后12、24、36 h抽取动脉血、中心静脉血测定动脉血乳酸浓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浓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尿量增加( t=-7.738, P<0.01),晶体液用量降低( t=-13.439, P<0.01),胶体液用量增加( t=-8.360, P<0.01),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缩短( t=6.694, P<0.01),肛门排气时间缩短( t=-10.326, P<0.01),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t=-7.377, P<0.01)。观察组术后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6.7% (2/30),低于对照组的33.3%(10/30)和26.7%(8/30)( χ2=4.812, P=0.028; χ2=4.320, P=0.03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术后12 h( t=2.983, P=0.004)、24 h( t=6.452, P<0.01)、36 h( t=-3.880, P<0.01)的IFABP浓度降低,在术后12 h( t=-7.377, P<0.01)、24 h( t=-6.036, P<0.01)、36 h( t=-8.933, P<0.01)的乳酸浓度降低,观察组在术后12 h( t=2.710, P=0.009)、24 h( t=2.387, P=0.020)的ScvO 2增加。 结论:GDFT可维持胃肠道黏膜细胞的氧供氧需平衡,促进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分阶段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组织灌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麻醉手术期间分阶段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组织灌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108例肺癌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经典的限制性液体疗法,研究组患者给予分阶段GDFT。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胶体液用量、晶体液用量、总输出量和尿量;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 0)、单肺通气前(T 1)、单肺通气1 h(T 2)、恢复双肺通气即刻(T 3)、双肺通气30 min(T 4)、术毕(T 5)的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 2)、乳酸(Lac)、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 2)、氧供指数(DO 2I)和氧摄取率(O 2ERe);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3 d的认知功能评分,同时记录术后3 d内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肺部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急性肺损伤、肺栓塞、肺水肿、肺不张等)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晶体液用量、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胶体液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T 1~T 5的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2~T 5的RI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T 1~T 5的ScvO 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ac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1、3 d的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1 d,且研究组患者术后1、3 d 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术后3 d内POCD发生率为16.67%(9/54),低于对照组的37.04%(20/54)(χ 2=5.704, P=0.017);研究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56% vs 22.22%,χ 2=4.955, P=0.026)。 结论: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期间应用分阶段GDFT相比常规液体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组织灌注,改善患者微循环和包括脑在内的全身器官组织的氧供需平衡,减轻围术期脑功能损伤,减少术后POC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危重患者的保守补液策略: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液体超负荷在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并且与患者的病死率有关。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临床随机试验,该试验旨在比较危重患者采取保守补液策略与常规补液方案之间的疗效差异。这是一项开放标签、平行组、分配隐藏的随机临床试验。受试对象为需要重症监护的机械通气成人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保守补液策略:包括进行保守输液,同时如果存在液体超负荷,则进行主动干预(包括使用利尿剂或超滤主动减轻液体负荷);另一组则采用常规补液方案。主要评价指标是研究第3天开始前24 h内的液体平衡情况。其他评价指标包括累积液体平衡、病死率和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结果:180例患者被随机分组,其中有1例患者中途退出,最终保守补液组有89例,常规治疗组有90例。保守补液组截至研究第3天前一个24 h体液平衡低于常规补液组(mL:-840±1 746比130±1 401, P<0.01)。保守补液组在第3天和第5天的累积体液平衡较低。总体而言,两组之间的临床结局没有显著差异,尽管30 d病死率的估计值有利于常规补液组(保守补液组为21.6%,常规治疗组为15.6%, P=0.32)。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保守补液策略是可行的,与常规补液方案相比,保守补液策略会降低患者的液体负荷,并可能带来益处或危害。鉴于目前临床实践在不同地方存在广泛差异,研究人员认为有必要进行更大型、更充分有力的试验来评估危重患者保守补液策略的临床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白蛋白与平衡晶体液的早期应用对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作用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白蛋白与平衡晶体液的早期应用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作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8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就诊的8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采取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均给予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白蛋白。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28 d病死率和30 d内重大肾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和48 h液体总平衡分别为(3.05±0.55)d、(10.30±1.32)d和(287.73±115.33)mL,均低于对照组( t=2.19, P=0.031; t=5.61, P<0.001; t=23.56, P<0.001);复苏72 h后,观察组患者心率为(74.23±7.00)次/min,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和心脏指数分别为(61.34±6.21)mmHg(1 mmHg=0.133 kPa)和(2.24±0.37)L·min -1·m -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44、-6.50和-3.82,均 P<0.001)。观察组28 d病死率为12.50%(5/40),低于对照组( χ2=4.58, P=0.032)。观察组与对照组30 d内重大肾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7.50%(23/40)和60.00%(2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5, P=0.820)。 结论:白蛋白与平衡晶体液的早期应用可缩短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后的住院时间,维持患者液体平衡,改善患者液体复苏后的血流动力学,降低患者液体复苏后的病死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围术期醋酸盐平衡晶体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液体治疗是围术期管理的基础,也是加速康复外科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1]。围术期患者容量状态、电解质成分和浓度的变化对脏器功能的维持以及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