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网膜类器官在体移植及感光细胞长期存活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体外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定向分化成视网膜类器官(ROs)的进程并进行小鼠在体细胞移植。方法:使用定向分化培养基使BC1-eGFP hiPSCs悬浮培养得到神经球,培养第7天时将神经球贴壁培养诱导出神经视网膜上皮结构,然后人工分离类视网膜结构悬浮培养,进一步定向诱导分化得到成熟的RO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培养第0、7、15、21和30周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第8天、第15天、第15周、第21周和第30周标志基因的蛋白水平变化来鉴定诱导分化进程及效果。在体移植ROs实验中,首先破坏外界膜,然后将经消化的RO细胞悬液从角巩膜缘注射到 Gnat1-/-小鼠视网膜下腔,细胞移植后5个月进行视网膜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与宿主视网膜的整合以及进一步的成熟分化情况。 结果: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诱导hiPSCs早期形成的眼区细胞高表达神经视网膜上皮特异性标志物PAX6和SOX1,随后细胞可以表达视网膜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物LHX2,集落外圈逐渐形成圆形透明马蹄状的类视网膜结构。机械分离并悬浮培养得到的ROs直径约为1 mm,类视网膜组织逐渐增厚并出现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视网膜祖细胞标志基因 VSX2表达在第7周即达峰值并持续高表达( F=168.30, P<0.01),视网膜前体细胞标志基因 RCVRN在第7周也开始出现并逐渐高表达( F=271.60, P<0.01),感光蛋白基因 RHO在第15周开始表达( F=95.02, P<0.01),而成熟感光细胞标志 OPN1LW/ MW的表达在第21周明显升高( F=40.57, P<0.01)。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检测到感光蛋白RHO在第30周达高表达状态。RO细胞移植后3周,自身带有绿色荧光的细胞成功在宿主小鼠的视网膜外核层中长期存活,移植后5个月植入细胞表达功能性光信号转导蛋白GNAT1。 结论:体外3D培养诱导hiPSCs生成ROs可成功地模拟人体内视网膜的发育过程,移植的RO细胞能在受体小鼠眼内长期存活,进入外核层并进一步发育成熟为类感光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新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AMR)是影响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远期预后的首要因素。目前,尚无一种药物能被普遍认可或者获得批准用于AMR的治疗。因此,亟需开展更多的新型药物研究与临床试验,以期改变肾移植受者的长期预后。基于预防和治疗AMR的核心原则,本文从清除供者特异性抗体、阻断抗体与补体介导的组织损伤、抑制产生抗体细胞的增殖与活化3个方面综述了目前最受关注的几类新型药物治疗AMR的作用原理与疗效。这些新兴药物已显示出在预防和治疗AMR、改善受者预后方面的潜力,有望在未来改变AMR治疗的困局,为临床改善肾移植受者的长期预后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MC1A基因突变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预后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合并SMC1A基因突变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经验及预后.方法 对潍坊市人民医院2021年6月收治的1例SMC1A基因突变的AML病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验证突变来源,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该突变对AML发病、治疗尤其是供体选择及预后的影响,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年8月.结果 男,7岁,因"腹部外伤伴血尿并发现白细胞增高3 d"就诊,入院诊断AML(M1),血液肿瘤全转录组检测检出FLT3-ITD,CEBPA P23fs及SMC1A R586P三处基因变异.Sanger测序验证该病儿SMC1A基因突变为体细胞突变而非胚系突变,为移植供体选择同胞全相合弟弟提供依据.结论 对于存在SMC1A基因突变的病儿,验证突变来源并结合文献对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有助于及时调整诊疗方案,了解疾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细胞有效生成血小板能力的因素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来源的供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体内移植后生成血小板(PLT)的差异因素,进而为解决临床上HSCs移植后PLT重建不良的问题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Ficoll分离技术分别从孕14.5 d(E14.5)胎肝(FL)和8周龄小鼠骨髓(BM)中分离HSCs及其下游髓系和淋巴系细胞,即单个核细胞(MNCs)总和,移植入清髓辐照后的受体小鼠胫骨骨髓腔内,构建造血重建FL-MNCs和BM-MNCs小鼠移植治疗模型。定期检测受体小鼠外周血血常规指标。通过流式细胞方法检测供体细胞在受体内的嵌合率及PLT形成上游细胞。进一步利用磁珠分选FL-MNCs和BM-MNCs供体细胞中CD41 +巨核细胞,并诱导PLT生成。另外,通过定量RT-PCR检测两种来源的CD41 +巨核细胞的PLT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FL-MNCs移植组和BM-MNCs移植组的血常规参数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PLT均在移植后第4周恢复正常水平,受体的血细胞基本由供体细胞替代。FL-MNCs移植组比BM-MNCs移植组受体小鼠的PLT水平上升更快,移植后第4周FL-MNCs组和BM-MNCs组的PLT水平分别为(1.45±0.37)×10 12/L和(1.22±0.24)×10 12/L, P<0.05。同时,FL-MNCs中含有更高比例的Lin -Sca-1 +c-Kit +造血干细胞(FL-MNCs为7.60%±1.40%,BM-MNCs为1.10%±0.46%, P<0.01)、Lin -Sca-1 -c-Kit +CD41 +CD150 +巨核祖细胞(FL-MNCs为3.05%±0.22%,BM-MNCs为0.15%±0.02%, P<0.01),以及CD41 +CD42b +成熟巨核细胞(FL-MNCs为1.60%±0.06%,BM-MNCs为0.87%±0.11%, P<0.01)。体外功能性研究发现胎肝来源的FL-MNCs-CD41 +巨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后可更快地生成前血小板样细胞,第3天即有前血小板样细胞形成,第5天有明显PLT形成,而骨髓来源的BM-MNCs-CD41 +巨核细胞第5天仍没有前血小板样细胞形成。FL-MNCs-CD41 +能表达更高水平的PLT生成相关基因Mpl(3.25倍)、Fog1(3倍)和Gata1(1.5倍)( P<0.05)。 结论:FL-MNCs具有更好的受体血小板植入效果以及更快的体外PLT分化速率,这可能与FL-MNCs细胞组成中较高比例的巨核细胞数量及其Mpl、Fog1和Gata1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这些供体细胞特征的因素分析研究有望为临床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LT重建不良提供供体细胞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为该类白血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收治的1例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B-ALL患者的病历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总结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B-AL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结果:患者为18岁女性,2018年12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B-ALL,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初发病6个月后复发,初发病9个月转入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治疗。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检出MEF2D-BCL9融合基因,并经聚合酶链反应和Sanger测序验证。骨髓细胞形态类似成熟B细胞且伴有空泡,无特征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经VLD方案化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并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疾病缓解。至2022年2月末次随访,患者已持续完全缓解2年。结论: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B-ALL具有高危、易早期复发及预后不良等临床特征。该类患者或可受益于CAR-T和allo-HSCT治疗。对于有特征性骨髓形态表现的儿童、青少年B-ALL,尤其应将MEF2D-BCL9融合基因纳入检测中或通过RNA-seq进行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胚胎组蛋白H3K9me3与H3K27me3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对早期胚胎发育各阶段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对合子基因组激活以及第一次细胞分化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早期胚胎表观遗传学遵循着严密的时空修饰机制。既往研究已确定H3K9me3和H3K27me3对基因组表达的抑制效应,明确它们在基因组中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事件,如染色质重编程、基因组印记、胚胎干细胞干性维持及体细胞克隆等,但其涉及的详细分子机制和作用机理仍不完全清晰。本文从发育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阐述早期胚胎组蛋白H3K9me3和H3K27me3研究进展,为了解胚胎发育的复杂机制以及进一步完善体外胚胎培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27例遗传学特征及生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遗传学及分子学特征以及影响该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的27例JMML患儿的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结果及生存情况,并随访患儿结局。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总生存率(OS)进行多种变量的单因素分析。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27例JMML患儿中男11例、女16例,发病年龄为28(11,52)月龄。正常核型20例、单体7核型4例、三体8核型1例、伴11q23重排者1例、复杂核型1例。共检测出体细胞突变39个,涉及RAS信号通路者占比高,为64%(25/39),发生频次最高者为PTPN11基因突变,占44%(11/25)。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者17例(63%),未移植者8例(30%),失访2例(7%)。移植患儿移植后随访时间47(11,57)个月。高危移植组(17例)与高危非移植组(6例)1年OS分别为(88±8)%及(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1, P=0.025),高危移植组5年OS为(75±11)%。移植后复发或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未复发者(χ 2=6.80, P=0.009)。伴与不伴PTPN11基因突变者3年OS分别为(81±12)%及(6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85, P=0.356)。 结论:JMML涉及的最主要发病机制为RAS通路相关基因突变,其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为PTPN11。高危患儿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提高生存率,移植后复发或进展与不良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hwachman Diamond综合征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27岁,主因"反复血细胞减少15年,发热、牙龈肿痛1周"于2020年6月以"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收住院。血常规示WBC 1.44×10 9/L、RBC 2.22×10 12/L、HGB 75 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9.7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56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35.6 pg、PLT 13×10 9/L。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牙龈可见肿胀、出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血糖(空腹)6.57 mmol/L,乳酸脱氢酶346.45 U/L,血钾3.34 mmol/L,钠136 mmol/L,氯98 mmol/L,尿酸478 μmol/L;余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指标正常;纤维蛋白原4.14 g/L;血清铁蛋白(SF)1691.47 μg/L,C反应蛋白89.9 mg/L,降钙素原、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叶酸、维生素B12、淋巴细胞亚群、尿便常规均正常;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狼疮全套、血及尿免疫固定电泳、EB病毒、巨细胞病毒、呼吸道腺病毒、甲乙流感病毒均阴性。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中性粒细胞占6.5%,粒、红系可见病态造血。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活跃,可见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现象。免疫分型:可见幼稚细胞分布,约占有核细胞5.14%,表达CD34 +、CD117 +、CD13p +、CD33 +、HLA-DRdim +,不表达CD11b、CD4、CD2、CD5、CD3、CD15、CD8、CD7、CD64、CD33、CD16、CD1a、CD14、CD20、CD38、CD138、CD10、CD19、CD22、CD56,部分粒细胞考虑表型异常。染色体核型:41~48,XX,-5,-6,del(7)(q32),+8,-10,-21,-22,+2~5mar,inc[cp7]/46,XX[3]。心脏彩超:三尖瓣轻度返流,左心功能测值正常;头胸腹增强CT未见异常。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史及遗传史无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附加基因突变在伴CEBPA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附加突变对伴CEBPA双突变(CEBPA dm)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影响,分析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纳入我院从2016 年8 月至2021 年6 月收治的14 例初诊的CEBPA dm AML患者.患者在治疗前均行骨髓细胞学、流式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基因突变检测,其中CEBPA突变均经验证为体细胞来源.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谱变化规律,评估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均为正常核型CEBPA dm AML,首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92.9%;截至随访结束,复发5 例(35.7%),死亡4 例(均死于疾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3 年(0.3~6)年,中位总生存时间(OS)3.0 年(0.5~8)年.截至随访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4 例患者均无病生存.5例复发的患者在化疗随访过程中均检测到CEBPA dm和新的附加突变,伴或不伴染色体核型演化.CCS相关基因突变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相关,与OS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CCS相关基因突变与CEBPA dm AML预后相关;基于NGS的MRD监测有助于指导该类患者精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