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网膜类器官在体移植及感光细胞长期存活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体外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定向分化成视网膜类器官(ROs)的进程并进行小鼠在体细胞移植。方法:使用定向分化培养基使BC1-eGFP hiPSCs悬浮培养得到神经球,培养第7天时将神经球贴壁培养诱导出神经视网膜上皮结构,然后人工分离类视网膜结构悬浮培养,进一步定向诱导分化得到成熟的RO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培养第0、7、15、21和30周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第8天、第15天、第15周、第21周和第30周标志基因的蛋白水平变化来鉴定诱导分化进程及效果。在体移植ROs实验中,首先破坏外界膜,然后将经消化的RO细胞悬液从角巩膜缘注射到 Gnat1-/-小鼠视网膜下腔,细胞移植后5个月进行视网膜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与宿主视网膜的整合以及进一步的成熟分化情况。 结果: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诱导hiPSCs早期形成的眼区细胞高表达神经视网膜上皮特异性标志物PAX6和SOX1,随后细胞可以表达视网膜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物LHX2,集落外圈逐渐形成圆形透明马蹄状的类视网膜结构。机械分离并悬浮培养得到的ROs直径约为1 mm,类视网膜组织逐渐增厚并出现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视网膜祖细胞标志基因 VSX2表达在第7周即达峰值并持续高表达( F=168.30, P<0.01),视网膜前体细胞标志基因 RCVRN在第7周也开始出现并逐渐高表达( F=271.60, P<0.01),感光蛋白基因 RHO在第15周开始表达( F=95.02, P<0.01),而成熟感光细胞标志 OPN1LW/ MW的表达在第21周明显升高( F=40.57, P<0.01)。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检测到感光蛋白RHO在第30周达高表达状态。RO细胞移植后3周,自身带有绿色荧光的细胞成功在宿主小鼠的视网膜外核层中长期存活,移植后5个月植入细胞表达功能性光信号转导蛋白GNAT1。 结论:体外3D培养诱导hiPSCs生成ROs可成功地模拟人体内视网膜的发育过程,移植的RO细胞能在受体小鼠眼内长期存活,进入外核层并进一步发育成熟为类感光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关键受体ACE2在眼部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呈大流行状态。2019-nCoV主要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并引起肺部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已发现部分患者合并病毒性结膜炎,或以双眼病毒性结膜炎为首发症状,因此了解2019-nCoV的生物学行为及眼是否会被其感染非常重要。2019-nCoV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侵入人类组织细胞,研究发现ACE2不仅表达于人肺脏、肾脏、心血管等器官,而且在人的结膜、角膜、房水及视网膜中也有表达。了解眼内ACE2的分布,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COVID-19的感染机制和发病原因并且更好地了解眼科其他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ACE2是2019-nCoV侵染宿主的受体蛋白,同时也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的一个关键酶,眼部相对独立的RAS在维持眼的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与许多眼科常见病有关。本文对ACE2在眼组织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白塞综合征性葡萄膜炎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年)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白塞综合征(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多系统和多器官受累的自身炎性反应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白塞综合征性葡萄膜炎是我国常见的致盲率最高的葡萄膜炎类型,其导致盲目的原因多为视网膜血管闭塞、视网膜和视神经萎缩等,为不可治盲,患者视力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对保存和改善白塞综合征性葡萄膜炎患者视功能至关重要。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葡萄膜炎与免疫学组组织本专业领域专家,在进行深入细致调研和文献资料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对该病的临床诊疗形成共识性意见,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的特征分析及其诊治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在导致呼吸系统等多器官病变的同时,会引起眼底病变,危害视功能。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的发生与视网膜毛细血管缺血、血栓形成以及免疫炎症反应有关。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的类型主要包括棉绒斑与视网膜微出血、视网膜血管阻塞、急性旁中心中层黄斑病变、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以及内源性眼内炎。现根据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实践,总结分析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同时分享对其诊断与治疗的一些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挖掘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类药物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收到的HIF-PHI类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和标准化。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挖掘上述药物的风险信号。将AE报告数≥3、 ROR值95%置信区间下限>1的PT定义为风险信号,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仅收集到罗沙司他、达普司他和伐达度司他的AE报告数据。收集到罗沙司他AE报告78例,涉及12个PT和8个SOC。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分流管阻塞、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胃肠穿孔、结肠癌和肝功能异常;除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外,其他4个均为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收集到达普司他AE报告459例,涉及29个PT和13个SOC。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胃肠道溃疡、视网膜出血、直肠出血、粪便异常和结肠癌,其中视网膜出血、粪便异常和结肠癌为说明书中未记载的不良事件。收集到伐达度司他AE报告26例,涉及6个PT和4个SOC。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药疹、脸部水肿、结肠癌、胃肠出血、脱水,5个PT均为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结论:罗沙司他、达普司他和伐达度司他的风险信号说明书多未记载,如分流管阻塞、胃肠穿孔、视网膜出血等。临床医师使用上述3种药物时,除应关注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不良反应外,还应警惕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从能量代谢角度看糖尿病相关眼病的诊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能量代谢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生命体的能量来源主要包括糖代谢和脂类代谢。细胞代谢状态决定细胞命运,与细胞的增生、迁移凋亡和分泌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病理状态下能量代谢调节异常可严重影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糖尿病是一种以糖脂代谢异常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糖尿病个体眼组织细胞能量代谢失调是造成糖尿病相关眼部并发症的基础。糖尿病相关眼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眼表疾病、视疲劳等,有研究显示高糖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会造成眼部组织细胞糖代谢障碍,而脂代谢紊乱会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引起细胞功能异常,成为糖尿病相关眼部疾病发病机制的始动环节。此外,糖尿病相关眼病的治疗也要从能量代谢角度着眼,致力于改善预后。因此眼科医师应重视能量代谢在糖尿病相关眼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宏观角度审视糖尿病相关眼病的诊疗和预防过程,为糖尿病相关眼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带来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 VSX2绿色荧光报告基因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表达视觉系统同源框2( VSX2)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hiPSCs)。 方法:根据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原理,设计 VSX2的小向导RNA(sgRNA),构建敲除质粒及包含左右同源臂的P2A-eGFP供体质粒;2个质粒经测序鉴定后电转野生BC1-hiPSCs细胞系,采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单克隆,扩增培养并鉴定。采用PCR和Sanger测序鉴定基因型;采用核型分析法分析报告细胞系核型;采用STR法排除细胞交叉污染;采用免疫荧光法及逆转录PCR法检测报告细胞系的多能干细胞分子标志物的表达;通过体外三胚层形成实验鉴定报告细胞系向三胚层分化的能力;应用3D视网膜类器官诱导技术获得视网膜类器官,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评价VSX2蛋白与eGFP的共定位情况。 结果:电转后通过PCR鉴定和Sanger测序成功筛选到1株含有 VSX2-eGFP报告基因的hiPSC系。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该报告细胞系核型正常。STR鉴定结果表明,BC1- VSX2 eGFP-iPSCs无细胞系交叉污染。逆转录PCR检测和免疫荧光染色表明,BC1- VSX2 eGFP-iPSCs中iPSCs标志物基因和蛋白表达阳性,包括NANOG、OCT4、SOX2、DNMT3B和GDF3 mRNA以及NANOG、OCT4、SSEA4和TRA-1-60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表明,由BC1- VSX2 eGFP-iPSCs分化的三胚层组织中内胚层标志物甲胎蛋白(AFP)、中胚层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外胚层标志物神经细胞特异性微管蛋白(TUJ1)表达均为阳性;eGFP与VSX2共表达于视网膜类器官的神经视网膜。 结论:成功构建1株表达 VSX2-eGFP报告基因的hiPSCs,该细胞系可实时指示VSX2蛋白的时空表达变化,为视网膜发育、疾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方法评价提供有力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部类器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眼部类器官是当前广泛开展的与眼科基础和临床相关的一项研究,其目的是真实地模拟人眼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以便为相关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提供模型基础。在眼科基础研究,体外真实模拟人眼的组织结构及功能长久以来都是一项挑战,许多研究尝试改进人眼体外模型,以期更有效地用于研究疾病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应用效果。随着科技进步,人眼的局部组织如角膜、视网膜等也实现了在体外单独构建。本文就眼部(尤其是角膜和视网膜)类器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视网膜类器官培养技术的进步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类器官是一种在体外由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的、与体内器官具有高度相似组织结构的简化版器官,其中视网膜类器官研究深入且广泛。视网膜类器官的诱导分化技术经历了多次改进,效率不断提高,发育程度不断完善。视网膜类器官在作为视网膜发育和疾病模型、替代治疗的种子细胞库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视网膜类器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其诱导分化的普适性、高效性、类器官诱导分化的异质性及其与胚胎视网膜发育的差异性等仍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应深入、细致地了解类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分子、基因、细胞乃至组织结构等多个层面的调控机制,以促进视网膜类器官技术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眼的非视觉功能包括生物昼夜节律的调节以及生物感磁。生物感磁是指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可通过地磁场获取方向位置信息。具有视网膜结构的生物可能是以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作为磁受体,完成生物感磁过程。生物感磁的假说分别是基于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对的磁感应假说以及光磁耦合的生物指南针假说。这2个假说都认为视网膜上的分子可能是生物感磁的受体蛋白,眼可能是生物感磁的器官。但基于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对的磁感应假说认为是通过自由基电子自旋方式的改变,影响了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的分子结构,引起下游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化学产物,从而感受到磁场的变化;光磁耦合的生物指南针假说指出隐花色素蛋白作为光受体,与另一种磁受体蛋白经过多聚反应形成棒状小体,光信号和磁信号的耦合影响了棒状的复合体指向的变化。这些视网膜上的改变再通过某种途径传输至大脑,从而产生方向感。研究生物感磁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诊断和治疗眼脑疾病,并且带来磁敏材料领域的革新。本文就眼非视觉功能、生物感磁过程的机制假说和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