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网膜内界膜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内界膜是Müller细胞基底膜、少量胶质细胞组成的半透明均质膜。内界膜组分中的α胶原蛋白、硫酸盐蛋白糖、层粘连蛋白等在视网膜基底膜和视网膜神经血管的发育以及视网膜屏障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成分结构以及理化性质的病理改变与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内界膜剥除术可有效解除残留玻璃体皮质对视网膜的牵拉,预防术后黄斑前膜的生成,被广泛用于内界膜相关疾病,但仍存在视网膜微结构和生理功能受损等问题。因此,多种内界膜改良术也应运而生,包括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内界膜翻转、自体内界膜移植等。本文就内界膜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相关疾病中的病理改变及内界膜相关的手术方式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内界膜的认识,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完全内界膜剥除与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完全内界膜(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在线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选取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作为研究对象,干预方式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1日。排除重复、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和综述性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均数差( MD)和95%可信区间( CI)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手术后黄斑裂孔(MH)发生率。 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232篇文献,最终纳入10篇文献的417只眼进行分析,其中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保留中心凹ILM剥除分别为245、172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者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者治疗后BCVA、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VA: MD=0.05,95% CI -0.00~0.11, P>0.05;CFT: MD=-4.79,95% CI-18.69~9.11, P>0.05);M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5.70,95% CI 2.22~ 14.61, P<0.05)。 结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与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均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眼BCVA、CFT均得到改善;与完全ILM剥除比较,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后MH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于黄斑裂孔手术中内界膜剥除及其衍生术式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内界膜剥除是黄斑裂孔手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由此衍生改良的多种术式,如内界膜翻转覆盖、内界膜及其他组织填塞术、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等,均旨在提高黄斑裂孔的术后闭合率。黄斑裂孔手术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持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完整性,以求在解剖恢复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功能恢复。但临床上存在为了单纯追求裂孔闭合率而过度选择某些手术方式的情况,这对患者视功能恢复并无益处。如何正确选择黄斑裂孔手术中内界膜及其衍生术式这一问题值得深度探讨。本文从临床实践应用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针对这一临床焦点问题进行阐述,以供同行进行黄斑裂孔手术时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视病理性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玻璃体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黄斑病变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眼患者不可逆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牵拉性黄斑病变常需要玻璃体手术治疗。牵拉性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前膜、黄斑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等。建议对Ⅱ型黄斑前膜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对黄斑劈裂行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离术,对黄斑裂孔行内界膜瓣填充术,对难治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兜带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是一种慢性发展性疾病,术者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术式使患者得到的收益最大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近视性黄斑劈裂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视性黄斑劈裂(MF)早期症状较轻,但其病程呈进行性发展,当继发黄斑脱离或黄斑裂孔时会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因此,现普遍认为MF患者应在出现症状后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黄斑裂孔或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现普遍认为玻璃体皮质和后巩膜葡萄肿对视网膜组织的牵拉在MF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手术方式也主要分为经玻璃体解除视网膜牵拉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和经巩膜外路途径复位视网膜的黄斑扣带手术两类。对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否联合内界膜剥除和气体填充目前尚未形成广泛共识,保留中心凹部分的内界膜剥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黄斑扣带手术相比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解除后巩膜葡萄肿对视网膜的牵拉,但其无法解除视网膜切线方向上的牵引力。内外路联合手术似乎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弥补两者不足,但其具体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探究。临床工作中对MF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权衡各手术的优缺点,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十分必要。未来探索有助于MF复位和手术后视功能改善且并发症相对较少的手术方式依然是我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伴中心凹脱离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联合眼内填充的单纯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MF)伴黄斑中心凹脱离(F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断为单眼伴有FD的MF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清除玻璃体后皮质,所有患者均未进行眼内填充。根据术中是否剥除内界膜分为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保留组。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表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MF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 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单因素线性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共40例(40只眼)MF伴FD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2例(30.0%)为男性,28例(70.0%)为女性;年龄为(56.9±11.7)岁,眼轴长度为(29.1±1.9)mm。术后12个月,BCVA由基线的1.15±0.58提高至0.73±0.39( t=6.11, P<0.001),CFT由基线的(610.1±207.2)μm下降至(155.9±104.1)μm( t=13.47, P<0.001),32只眼(80.0%)的视网膜劈裂完全恢复,劈裂完全好转所需的时间为6(5,8)个月。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保留组的BCVA(分别为0.68±0.39和0.79±0.40)及CFT[分别为(148.3±63.8)和(164.3±137.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 P=0.403; t=0.48, P=0.634)。术后分别有1只眼发生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相关性分析提示术后12个月BCVA与术前基线BCVA呈正相关( β=0.433, P<0.001)。 结论:不联合眼内填充的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治疗伴有FD的MF。内界膜剥除和保留的术式对视力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完全剥除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完全剥除和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7.55±9.45)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频域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组(A组)和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组(B组),分别为16例16只眼和15例15只眼。两组患者年龄( t=0.649 , P=0.527)、AL ( t=-0.639, P=0.533)、MF类型( P=0.5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3±0.33、1.11±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68 , P=0.718 );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分别为(596.51±196.69)、 (578.33±200.18)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28, P=0.823 )。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65±5.15)个月。手术后7 d,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CFT变化以及黄斑裂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间手术前后BCVA、CFT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 结果:末次随访时,31只眼中,MF完全复位27只眼(87.1%);MF部分复位4只眼(12.9%)。A组、B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7±0.24、0.64±0.21;平均CTF分别为(126.25±36.61)、 (134.27±25.29)μm。与手术前比较,BCVA提高( t=6.630、9.260 , P=0.000、0.000),CFT下降( t=10.206、8.799 , P=0.000、0.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56、-0.924 , P=0.878、0.371)。A组发生全层黄斑裂孔1只眼(6.3%),B组无黄斑裂孔发生;两组患眼间黄斑裂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69 , P=0.516 )。随访期间无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PPV联合剥除ILM以及保留中心凹ILM可有效治疗MF,BCVA和CFT均得到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的环形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患者72例(86只眼),其中男性18例(18只眼),女性54例(68只眼),年龄(50.5±8.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数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43只眼)和对照组(38例,43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照组术中剥除黄斑区内界膜,观察组术中保留中心凹的环形内界膜,白内障严重者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屈光度数、眼压、眼轴长度及黄斑形态完全愈合情况。两组治疗前后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黄斑愈合分布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CFT为(723.49±130.95)μm,末次随访下降至(286.33±210.7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059, P=0.000);黄斑中心凹处劈裂完全或部分愈合的39只眼中,治疗前BCVA 为0.99±0.40,治疗后提高到0.68±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85, P=0.000)。对照组治疗前CFT为(726.98±140.62)μm;治疗后末次随访下降至(297.88±241.5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271, P =0.000);中心凹处劈裂完全或部分愈合的38只眼中,治疗前BCVA为1.04±0.47,治疗后提高到0.69±0.2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07, P=0.00)。以末次随访时间为疗效判定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BCVA( t=0.22)和CFT( t=0.2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出现黄斑裂孔差异率有统计学意义( P=0.026)。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的环形内界膜剥除治术在有效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同时,可减少术后黄斑裂孔的形成。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28-93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曲安奈德辅助下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TA)辅助下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FSILMP)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MF)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高度近视性MF的患者41例/44眼,所有患者行25 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TA辅助下FSILMP术。通过TA颗粒标记黄斑区的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前膜及内界膜(ILM),行FSILMP术。观察术后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RT)的变化、MF愈合的情况以及术后黄斑裂孔发生率。为便于统计,本研究将小数视力通过logMAR=lg(1/小数视力)公式转换为logMAR视力。结果:3例为双眼手术,38例为单眼手术。患者年龄30~73(56.16±11.00)岁;患者眼轴长度26.19~34.52(30.50±1.96)mm;患者矫正视力0.1~3(1.65±0.67);CRT 126~1 100(473.47±195.96)mm;患者随访时间1~31(13.89±8.32)个月。术后共随访患者38例41眼,3例失访。41眼患者术后MF复位情况:未愈合5眼(12.2%)、好转12眼(29.3%)、近愈合8眼(19.5%)和愈合16眼(39.0%)。术后黄斑裂孔发生率为4.9%(2眼)。患者术后矫正视力为1.00±0.62,较术前的矫正视力1.65±0.67明显提高( t=8.23, P<0.01)。患者术后CRT为(295.88±167.55)μm,较之术前的(473.47±195.96)μm明显下降( t=7.82, P<0.01)。 结论:使用TA可以较好标记高度近视性MF的玻璃体皮质、视网膜前膜及内界膜,同时避免因反复使用吲哚菁绿(ICG)染色造成的视网膜毒性。同时TA辅助下FSILMP在术后视力恢复、CRT以及术后黄斑裂孔发生率上均不亚于ICG辅助下FSILMP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手术须防范手术相关黄斑裂孔形成的风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经典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除、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去除黄斑前玻璃体皮质、内界膜剥除以及眼内气体填塞,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细微的操作变化,包括不剥除内界膜或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采用或不采用气体填充、硅油长期填充等。各种手术方式均取得了一定疗效,手术后可实现黄斑劈裂全部或部分缓解,视力得以不同程度提高。但值得重视的是,此类手术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手术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甚至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针对此类并发症风险,通过采用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可使多数患者取得安全有效的结局,对于手术者有顾虑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黄斑裂孔的高危病例,可采用硅油长期填充不剥除内界膜的术式,以防范手术相关黄斑裂孔形成的风险。未来应继续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黄斑劈裂术式,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与更少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