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多学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在中国呈明显年轻化趋势。许多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迫切生育要求,这使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成为肿瘤生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涉及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影像、病理、产科、内分泌等多个学科,目前尚缺乏成熟的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多学科诊疗规范。本专家共识旨在通过建立规范的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诊治多学科体系,达到提升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后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早期子宫内膜癌(EEC)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复发后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9年5月全国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多中心研究网络平台中9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AEH和EEC患者共104例,整理其中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到CR后复发的31例患者(来自其中4家医院)的临床病理资料。31例复发患者中,再次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者27例,回顾性分析其复发后的病理类型、疗效、肿瘤结局及妊娠结局。结果:(1)27例复发后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中,AEH 16例、EEC 11例;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22例达到CR(81%,22/27),其中AEH和EEC的CR率分别为13/16和9/11。(2)22例复发治疗后达CR的患者中,5例(23%,5/22)再复发,两次复发的中位间隔时间为33个月(21~80个月),其中4例行全面分期手术,1例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坚决选择第3轮保留生育功能治疗,15个月后达CR。(3)27例复发后再次保留功能治疗的患者中,有妊娠意愿者16例,共有12例妊娠,妊娠率为12/16。其中,5例为自然妊娠、7例为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妊娠;5例足月妊娠,共分娩5例新生儿,活产率为5/12。随访截至2019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3个月(0~123个月),27例复发后再次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到CR后复发的AEH和EEC患者,在全面评估病情和患者充分知情同意下,可以选择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再次治疗仍具有一定的CR率和妊娠率,但治疗期间须严密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Ⅰ期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密切随诊与辅助化疗患者的预后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Ⅰ期卵巢未成熟畸胎瘤(IMT)患者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密切随诊与辅助化疗之间预后的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保留子宫和至少一侧附件)的Ⅰ期(Ⅰa期G 1除外)卵巢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由妇科肿瘤专家进行有关辅助化疗风险和获益的咨询,医师和患者及其监护人共同做出术后密切随诊或辅助化疗的决定。最终将患者分为密切随诊组和辅助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3例Ⅰ期IMT患者,中位年龄为20岁(范围:3~39岁),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范围:1~254个月);密切随诊组40例,辅助化疗组6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病理分级、手术方式、术前和术后甲胎蛋白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途径、肿瘤最大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40例密切随诊组患者中,仅1例初次治疗时接受卵巢肿瘤剔除术的Ⅰa期G 2卵巢IMT患者出现同侧卵巢的恶性复发;63例辅助化疗组患者中,5例出现恶性复发,其中2例患者死于复发后疾病进展。密切随诊组与辅助化疗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分别为20、36个月)和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23、39个月)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截尾值均为72个月;DFS: P=0.325,OS: P=0.278)。 结论:Ⅰ期卵巢IMT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接受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之间的预后无显著差异。对于Ⅰ期卵巢IMT患者,在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后进行密切随诊可能是相对安全且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肥胖指标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效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和早期子宫内膜癌(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患者的肥胖指标特征,并分析肥胖指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各40例(分别为EAH组和EC组),收集同期收治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4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计算肥胖指标,分析肥胖指标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1)肥胖指标:80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中,肥胖[体质指数(BMI)≥28 kg/m 2]的发生率为40%(32/80),腹型肥胖(腰围≥80 cm)的发生率为79%(63/80)。EAH组、EC组患者的肥胖指标包括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身体圆度指数(BRI)、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01)。(2)影响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疗效的价值:病理类型为EC及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 5项肥胖指标高是保留生育功能治疗9个月后完全缓解(CR)率低的危险因素( P均<0.05),BRI和腰高比分别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中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0.714]。(3)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LAP和VAI与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5),VAI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 P<0.001)。 结论:对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EC患者,肥胖指标异常影响疗效,BRI和腰高比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较好,临床中可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估体型、预测疗效和评估糖脂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热点聚焦——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在结直肠癌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是免疫治疗的主要获益人群。dMMR或MSI-H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缓解率接近100%,其中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为60%~67%。新辅助免疫治疗在dMMR或 MSI-H结直肠癌,尤其是直肠癌人群的应用前景,在于可获得持续临床完全缓解,以达到器官保留和避免手术以及放疗后对生育能力、性功能、肠道和膀胱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部分错配修复基因正常(pMMR)或微卫星稳定(MSS)的结直肠癌患者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放疗、化疗等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可产生应答。在 pMMR或MSS结直肠癌中,优化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和寻找有效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新辅助免疫治疗中,克服原发和继发性耐药、甄别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假性进展和超进展是需要关注的临床挑战。本文就新辅助免疫治疗(主要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面临的争议与挑战以及未来探索的方向进行了全面的评述,期望为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发性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双附件切除后完成活产1例病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复发性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力的手术方法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复发性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该患者因双侧卵巢复发性交界性肿瘤,多次入院治疗行右附件切除术和左附件囊肿剥除术。患者未避孕3年未孕,考虑该患者强烈的生育需求,采用微刺激方案进行促排卵治疗,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过程中左侧卵巢肿瘤显著增大,随后行腹腔镜下左附件切除术,选取健康的卵巢皮质冷冻保存,以保留生育能力。结果:患者共经历了5次控制性促排卵,形成了7枚可利用胚胎。患者于第3次冻胚周期移植获得成功妊娠,并分娩一活婴。患者尚有2枚胚胎和3片卵巢组织冻存。结论:年轻且有生育需求的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可实施保留生育能力的手术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风险提高,但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使得患者的生育愿望得到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不孕患者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生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往往是子宫切除术,但这种治疗方式使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永久丧失了生育能力。在这些年轻患者中,很多尚有生育需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为这些患者带来了生育的希望。本文将根据既往文献,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进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nRH-a联合治疗用于口服孕激素治疗失败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对口服孕激素治疗失败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疗效、复发及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口服孕激素治疗失败后要求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经评估仍符合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指征的患者共40例,其中AEH 7例、EC 33例,对其进行以GnRH-a为基础联合方案的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具体方案包括GnRH-a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GLI)方案(28例)和GnRH-a联合来曲唑(GAI)方案(12例),分析其疗效、复发及妊娠结局。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40例AEH或EC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1岁(22~40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4.7 kg/m 2(18.9~39.5 kg/m 2)。(2)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40例AEH或EC患者中,37例(92%,37/40)达完全缓解(CR),其中AEH 6例(6/7)、EC 31例(94%,31/33);使用GLI和GAI方案患者的CR率分别为93%(26/28)和11/12;达CR的中位时间为5个月(3~12个月);1个疗程治疗后AEH、EC的CR率分别为5/7、42%(14/33),2个疗程后分别为6/7、82%(27/33)。(3)复发:37例获CR的患者均规律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10~75个月);随访期内8例(22%,8/37)患者出现复发,包括AEH 1例(1/6)、EC 7例(23%,7/31),中位复发时间为18个月(9~26个月)。8例复发患者中,2例已完成生育者直接行子宫切除术;6例接受第3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其中5例(5/6)再次达CR。随访期内无死亡患者。(4)妊娠:37例获CR的患者中,33例近期有生育意愿,其中期待自然妊娠10例、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23例;共妊娠14例(42%,14/33),其中足月分娩9例(27%,9/33)、早期妊娠胚胎停止发育3例(9%,3/33)、中期妊娠流产2例(6%,2/33)。 结论:对于口服孕激素治疗失败的AEH或EC患者,给予以GnRH-a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仍有较好的疗效及妊娠结局,可以作为口服孕激素治疗的替代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睾丸扭转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阴囊急症之一,常需要急诊手术以争取保留患侧睾丸。有不少学者认为扭转复位后的睾丸仍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会对患者性激素水平、生育能力等造成威胁。本文通过综述睾丸扭转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睾丸扭转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子分型在早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EC)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患者的分子分型特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的早期EC和AEH患者共46例,分子分型分为4型,POLE超突变型、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型、非特殊分子改变(NSMP)型、高拷贝型。回顾性分析早期EC和AE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差异。结果:(1)46例患者的年龄为(32.9±5.8)岁,其中EC 40例、AEH 6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首选醋酸甲羟孕酮(MPA)或醋酸甲地孕酮(MA),首选药物治疗未获完全缓解(CR)时可选用或联合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46例患者中,1例患者治疗未满3个月无法评价疗效,其余45例患者(包括4例治疗满3个月但不足6个月者)中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CR 32例(71%,32/45),达到CR的中位时间为8个月(4~12个月),部分缓解(PR)6例(13%,6/45);随访期内复发8例(25%,8/32),中位复发时间为8个月(4~21个月)。(2)46例EC或AEH患者中,分子分型以NSMP型(34例,74%)为主,MSI-H型、POLE超突变型、高拷贝型分别为7例(15%)、3例(7%)、2例(4%)。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血清癌抗原125(CA 125)水平、有无肿瘤家族史、错配修复(MMR)基因相关蛋白表达、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表达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中,高拷贝型患者的血清CA 125水平最高[为(34.3±35.2)kU/L],MSI-H型患者存在肿瘤家族史的比例(6/7)、MMR基因相关蛋白阴性表达率(7/7)、Ki-67表达(>40%者占3/3)均最高。(3)46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患者中,NSMP型、MSI-H型、POLE超突变型、高拷贝型患者的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6%(25/33)、3/7、2/3、2/2; χ2=5.782, P=0.123];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6个月达到CR率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3%(13/30)、0/6、1/3、2/2; χ2=9.973, P=0.019],其中MSI-H型患者的6个月达到CR率最低。进一步对34例NSMP型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显示,年龄≥30岁患者达到CR所需时间显著长于<30岁者( P=0.010)。 结论:分子分型与早期EC及AEH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相关,MSI-H型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不佳,NSMP型患者需要进一步细化分组以预测获益人群,而POLE超突变型、高拷贝型患者因病例数较少,有待继续临床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