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内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妇女偶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时,组织学评价的必要性,并且行超声测量的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下诊断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三者的一致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太原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因绝经后偶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5 mm)行宫腔镜检查,同时在宫腔镜下诊刮或宫腔镜下手术治疗的17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⑴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中,最常见的宫内病变为子宫内膜息肉90例(51.1%),其次是正常子宫内膜57例(32.4%)。⑵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宫腔镜下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不是完全相符,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符合率为95.8%。⑶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风险增高,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平滑肌瘤、不伴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及标本不足的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中,子宫内膜息肉是最常见的局部宫内病变,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发生率相对低,所以进一步评估时不能总是依靠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应结合临床因素及考虑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做出个体化的判断。结合宫腔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一个最后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乙二醛酶Ⅰ、丙酮酸激酶M2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乙二醛酶Ⅰ(GLO-Ⅰ)、丙酮酸激酶M2(PKM2)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岳池县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诊治的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48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作为良性对照组,同期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CTGF、GLO-Ⅰ、PKM2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184.31 ± 37.14)μg/L比(110.45 ± 20.59)和(17.28 ± 0.42)μg/L、(95.17 ± 16.56)pmol/L比(56.29 ± 10.14)和(9.08 ± 0.66)pmol/L、(20.25 ± 6.13)μg/L比(13.11 ± 4.58)和(9.05 ± 2.74)μg/L],良性对照组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TGF水平与GLO-Ⅰ、PKM2水平呈正相关( r = 0.713、0.741, P<0.05),GLO-Ⅰ水平与PKM2水平呈正相关( r = 0.823,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与FIGO分期( r = 0.609、0.704、0.721, P<0.05)、肌层浸润深度( r = 0.753、0.695、0.719, P<0.05)、淋巴结转移( r = 0.776、0.744、0.640, P<0.05)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r = - 0.711、- 0.720、- 0.668, P<0.05)。 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异常升高,并与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urner综合征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讨论1例Turner综合征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治疗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患者因阴道流血量多入院,月经不规律,间断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诊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予口服高效孕激素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期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5,X,诊断为Turner综合征。复查2次子宫内膜活检结果均为阴性,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未复发。建议应长期随访,以避免子宫内膜癌变,争取达到生育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后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早期子宫内膜癌(EEC)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复发后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9年5月全国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多中心研究网络平台中9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AEH和EEC患者共104例,整理其中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到CR后复发的31例患者(来自其中4家医院)的临床病理资料。31例复发患者中,再次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者27例,回顾性分析其复发后的病理类型、疗效、肿瘤结局及妊娠结局。结果:(1)27例复发后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中,AEH 16例、EEC 11例;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22例达到CR(81%,22/27),其中AEH和EEC的CR率分别为13/16和9/11。(2)22例复发治疗后达CR的患者中,5例(23%,5/22)再复发,两次复发的中位间隔时间为33个月(21~80个月),其中4例行全面分期手术,1例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坚决选择第3轮保留生育功能治疗,15个月后达CR。(3)27例复发后再次保留功能治疗的患者中,有妊娠意愿者16例,共有12例妊娠,妊娠率为12/16。其中,5例为自然妊娠、7例为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妊娠;5例足月妊娠,共分娩5例新生儿,活产率为5/12。随访截至2019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3个月(0~123个月),27例复发后再次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到CR后复发的AEH和EEC患者,在全面评估病情和患者充分知情同意下,可以选择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再次治疗仍具有一定的CR率和妊娠率,但治疗期间须严密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初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12月至2019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11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及其肿瘤结局和妊娠结局。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结果:11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62例)和子宫内膜癌(48例)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有效率为94.5%(104/110),完全缓解率为84.5%(93/110),部分缓解率为10.0%(11/110),复发率为29.0%(27/93)。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患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0.3%(56/62)和77.1%(3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子宫内膜癌复发率(40.5%)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1.4%, P=0.022)。完全缓解患者有妊娠意愿者41例,妊娠率为70.7%(29/41),活产率为56.1%(23/41)。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活产率为68.2%(15/22),子宫内膜癌患者为42.1%(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病理类型( P=0.044)与肿瘤复发有关。 结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和妊娠率,子宫内膜癌复发率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活产率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绝经>1年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共137例。均行宫腔镜检查及治疗,根据病理结果,良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15例为息肉组,子宫内膜息肉恶变或伴有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患者22例为恶变或癌前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宫腔镜下特征性表现,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孕次、产次、BMI及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恶变或癌前组绝经后出血率明显高于息肉组[77.27%(17/22) vs 36.52%(42/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恶变或癌前组的息肉表面溃疡、质脆比例[86.36%(19/22) vs 23.48%(27/115)],表面血管丰富比例[77.27%(17/22) vs 14.78%(17/115)],表面粗糙比例[63.64%(14/22) vs 5.22%(6/115)]和表面出血比例[68.18%(15/22) vs 11.30%(13/115)]明显高于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均以单发息肉为主,两组单发息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表面溃疡、质脆( OR=5.775;95% CI:1.134~29.425; P=0.035)与表面血管丰富( OR=8.079;95% CI:1.866~34.969; P=0.005)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下息肉表面溃疡、质脆和表面血管丰富是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来曲唑联合尿促性素对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妊娠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来曲唑联合尿促性素(HMG)对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宏玥妇女儿童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难治性PCOS患者102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两组前期治疗方案相同,后期促排卵治疗方案中,对照组给予H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来曲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性激素[促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 2)、睾酮(T)]、卵泡周围动脉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子宫内膜厚度及分型,并记录其治疗周期内排卵率、妊娠率及随访6个月的妊娠结局。 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FSH、LH、E 2、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且观察组FSH[(1.85±0.45)U/L]、LH[(9.86±1.47)U/L]、E 2[(81.25±10.47)pmol/L]、T[(1.75±0.26)nmol/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12±1.47)U/L、(12.58±2.14)U/L、(109.25±27.14)pmol/L、(3.58±0.76)nmol/L]( t=5.90、7.48、6.87、16.27,均 P < 0.001);两组患者EDV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均 P < 0.05),且观察组[(3.12±1.42)cm/s]明显低于对照组[(5.14±1.89)cm/s]( t=21.14, P < 0.001);两组PSV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均 P < 0.05),且观察组[(13.36±2.01)cm/s]明显高于对照组[(10.24±2.47)cm/s]( t=4.21, P < 0.001);两组PI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9.09±1.58)mm]明显高于对照组[(8.41±1.42)mm]( t=2.28, P < 0.05),排卵率[88.24%(45/51)]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36/51)](χ 2=4.85, P < 0.05),两组子宫内膜类型、生化妊娠、临床妊娠率、流产及早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来曲唑联合HMG治疗难治性PCOS效果理想,在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同时恢复卵巢基质血流动力学状态,还可提高排卵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蛋白、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蛋白(p53)、p16蛋白(p1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切除的子宫内膜癌组织57例作为研究组,选取3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的周围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ER、PR、p53、p16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ER、PR、p1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2%、61.4%、38.6%,均低于对照组的90.0%、86.7%、93.3%(χ 2=4.36、5.98、24.09,均 P < 0.05);p53在子宫内膜癌组阳性表达率5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χ 2=12.75, P < 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程度、组织分级、病理分期等子宫内膜癌患者的ER、PR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p53在病理分期、发病年龄、组织分级、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p16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程度等不同患者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而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ER、PR、p53、p16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病情的发生、发展、转变有关。联合检测ER、PR、p53、p16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肥胖指标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效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和早期子宫内膜癌(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患者的肥胖指标特征,并分析肥胖指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各40例(分别为EAH组和EC组),收集同期收治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4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计算肥胖指标,分析肥胖指标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1)肥胖指标:80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中,肥胖[体质指数(BMI)≥28 kg/m 2]的发生率为40%(32/80),腹型肥胖(腰围≥80 cm)的发生率为79%(63/80)。EAH组、EC组患者的肥胖指标包括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身体圆度指数(BRI)、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01)。(2)影响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疗效的价值:病理类型为EC及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 5项肥胖指标高是保留生育功能治疗9个月后完全缓解(CR)率低的危险因素( P均<0.05),BRI和腰高比分别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中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0.714]。(3)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LAP和VAI与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5),VAI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 P<0.001)。 结论:对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EC患者,肥胖指标异常影响疗效,BRI和腰高比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较好,临床中可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估体型、预测疗效和评估糖脂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0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0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手术后病理诊断中包含“子宫腺肌病”“子宫肌腺病”“子宫腺肌症”“子宫肌腺症”的患者共4 818例,其中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患者共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4 8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其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者共30例(0.62%,30/4 818),其中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样癌分别为16、14例,各占0.33%(16/4 818)和0.29%(14/4 818)。30例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的年龄为(50.8±3.0)岁(27~65岁);其中,16例异位内膜为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13例,合并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瘤、局灶非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各1例,14例异位内膜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均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27例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其子宫内膜样癌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手术病理分期Ⅰa期23例(85%,23/27),Ⅰb期2例(7%,2/27),Ⅲa期2例(7%,2/27);7%(2/27)的患者有深肌层浸润,7%(2/27)的患者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2)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酌情辅以放化疗。30例患者中,13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包括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病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不除外癌变5例;17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包括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不除外癌变、术中剖视可疑子宫肌层浸润2例,子宫内膜样癌14例,以及1例附件区肿物待查患者,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提示右侧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术中同时行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术)。7例患者术后行辅助化疗和(或)放疗,包括Ⅰa期3例(其中腹水细胞学阳性、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阳性、G 2各1例)、Ⅰb期2例、Ⅲa期2例。(3)预后:30例患者的中位随诊时间为60个月(32~104个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和死亡。 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发生率低,多合并子宫在位内膜病变。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可能不增加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