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高频双频SSVEP的脑-机接口编码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高频刺激提升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的脑-机接口(BCI)的用户舒适度,同时结合双频编码,克服高频导致的解码准确率下降问题。方法:基于25.5~39.6 Hz频率设计了左右视野和棋盘格视觉刺激的2种60指令双频高频编码范式。共采集了13名受试者的数据,针对SSVEP信号进行频域空域特征分析,并根据频域诱发成分优化滤波器组参数。分别采用滤波器组的扩展典型相关分析(eCCA)、集成任务相关成分分析(eTRCA)以及任务判别模式分析(TDCA)等算法进行SSVEP识别以验证范式可行性。结果:左右视野和棋盘格范式均成功诱发了稳定的SSVEP,左右视野基频及其谐波信噪比高,互调成分信噪比较弱,而棋盘格2个刺激频率的互调成分 f1+ f2的信噪比则明显高于30 Hz以上的二次谐波成分,同时还存在 f2? f1成分和2 f1? f2成分。结合脑地形图可以看出左右视野的 f1和 f2响应成分分别位于视野的对侧,而棋盘格则均集中于枕区中央。对于脑地形图振幅和信噪比的偏侧,左右视野刺激频率下PO3和PO4信噪比平均值符合对侧响应特征。5 fb?1方法为最优滤波器组设置方法,左右视野TDCA的识别正确率最高,而棋盘格eTRCA和TDCA的识别正确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种算法的信息传输速率均随数据长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结论:设计的双频高频SSVEP-BCI范式能够较好平衡性能和舒适度,为实用性的大指令集BCI设计方法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运动单元累计尖峰序列的脑肌耦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脑肌耦合能够反映大脑皮层和肌肉在感觉运动之间的联系.针对传统表面肌电信号输入-输出非线性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脑肌耦合分析方法.将运动单元分解后能线性传输神经驱动的累计尖峰序列(CST)与脑电信号进行相干性分析,定量描述上肢抓握运动中不同收缩力水平下,不同频段特征的脑肌耦合强度和神经元的共同轴突输入.在10名健康人的指浅屈肌(FDS)和尺侧腕屈肌(FCU)的同步脑肌电数据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肢抓握运动中,频段(F(4,8)=337.2,P<0.01)与收缩力水平(F(2,8)=12.15,P<0.01)均对肌间耦合影响显著,其中β与α频段最为明显,在30%MVC下,β频段相干性均值为0.23±0.10,α频段相干性均值为0.47±0.02.轴突共同输入控制收缩力水平.脑肌耦合整体强度较小,耦合强度最大的为β频段,30%MVC下相干性均值为0.12±0.02.CST脑肌耦合分析显示了脑肌间各个频段、各个收缩力水平的耦合特性和共同轴突输入,为脑肌耦合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单侧聋不同干预方式效果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系统评价单侧聋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ce Library等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搜索有关单侧聋分别采用信号对侧传输系统(CROS)、骨传导装置(BCD)、人工耳蜗植入(CI)干预方式效果的临床试验研究,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 2022 年 10 月,由 2 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文献质量评估后,采用 Rev Man 5.3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 篇研究 547 例单侧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①噪声下言语:三种干预方式在 SssdNnh(目标信号位于患侧、噪声位于正常侧)方位下结果与未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方位没有统计学差异;②声源定位:CI 干预组优于未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BCD干预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CROS干预组比未干预组差,有统计学差异;③耳鸣量表得分:CI和BCD干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CROS干预没有统计学差异;④SSQ得分:三种干预方式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对单侧聋患者在噪声下言语识别、声源定位、耳鸣缓解及日常听能改善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BCD和CROS干预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下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妇科恶性肿瘤当中,宫颈癌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妇女身体健康存在着巨大的威胁. 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在腹腔内窥镜引导下用于全子宫的器官以及存在于盆腔部门的淋巴结组织进行清扫已经被妇产科医生及患者所接受,但手术步骤繁杂,多数患者术后疼痛严重. 有效的手术过程中麻醉监管以及手术之后的镇痛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麻醉及镇痛领域中,外周神经阻滞术获得了普遍的使用,从而让很多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变成了现实[1]. 腹横肌平面阻滞(TAP)能够有效阻止腹腔外部周围疼痛信号的传输,从而缓解疼痛. 本研究观察了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疼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双模式聆听中助听器的匹配和调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和对双耳听觉优势的深入研究,针对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其对侧耳只要有残余听力,都建议尽早使用助听器,形成双模式干预,以达到最佳听觉效果.由于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两种助听装置在工作原理上的不同,二者在声音的放大、压缩、传输时间等方面都还不能做到同步,所以如何让二者相互补充、协同,更好的整合声音从而发挥最大作用,是近几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联合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后言语分辨率都有显著的增加,特别是在噪声环境下[1~3 ].虽然有部分患者在联合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后,言语识别率得分比单独使用人工耳蜗的得分增加不多或不增加,但始终没有得分减少的报告.有些患者感觉对侧耳配戴助听器后,声音变得不自然,声音忽大忽小,有观点认为可能是由于人工耳蜗是由电信号刺激产生的声音,而助听器是将声音直接放大,不同处理方式的声音信号之间可能会有干扰[3];Ching等[4]则认为可能是由于助听器没有调整或未精细调整造成的.研究显示成人和儿童患者配戴的助听器经过精细调整后与人工耳蜗联合使用,在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声音定位和日常交流与只使用人工耳蜗或与未经过精细调整的助听器与人工耳蜗联合使用的患者相比得到了明显改善[5 ].本文旨在通过对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双模式聆听中两种装置的匹配和调试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听障患者的双模式助听匹配和调试提供参考,以期达到双模式助听最佳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P型多系统萎缩的神经影像征象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MRI T2 WI壳核裂隙征以及壳核扩散加权低信号征、脑桥萎缩、桥臂萎缩在诊断P型多系统萎缩(Parkinsonism type of MSA,MSA-P)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09至2019-07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疑难疾病会诊中心的86例MSA患者中诊断为MSA-P型的患者20例,并从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picture a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上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0例.对MSA-P型患者和健康成人的头颅常规MRI扫描序列,包括轴位及矢状位T2加权,轴位T1加权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进行影像学征象分析.对两组患者的脑桥、桥臂萎缩,及壳核扩散加权低信号征,壳核背外侧裂隙征进行评价.结果 20例MSA-P患者中,T2加权像成像裂隙征70%(14/20),壳核扩散加权低信号征90%(18/20);脑桥萎缩30%(6/20),单侧或双侧桥臂萎缩40%(8/20).MSA-P型患者组的T2加权像成像裂隙征及壳核扩散加权低信号征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SA-P患者T2加权像成像裂隙征及壳核扩散加权低信号征阳性率明显高于桥臂及脑桥萎缩阳性率,是诊断P型多系统萎缩的主要征象,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下脑卒中患者的脑网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对脑卒中疾病的作用效应尚未明确,本研究探究tDCS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选取21例脑卒中患者tDCS刺激前、中、后的32导脑电信号,利用偏定向相干性方法构建了平均脑网络图,并分析所得脑网络拓扑参数.结果 左、右侧两类患者平均脑网络在tDCS刺激后与刺激前相比,节点入度和网络效率均具有显著性增加(P<0.05);平均集群系数分别由0.0968±0.010增长为0.1290±0.011、由0.1341±0.012增长为0.1826±0.01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征脑网络集团化程度增加,网络信息传输效率提高;网络核心节点个数分别由3增长为4、由2增长为6,枢纽节点核心地位下降,减少患侧对健侧的去抑制作用.结论 tDCS对脑卒中疾病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为tDCS对脑卒中疾病的作用效应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微生物组依赖的肠-脑通路调节运动动机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运动对生理机能健康产生广泛的有益影响.然而,调节个体参与体育运动动机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刺激参与竞技性和娱乐性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源于长时间体育活动的激励快感,这是由运动诱生的大脑中神经化学变化引发的.在这里,研究人员报告了在小鼠中发现的一种肠-脑连接,这种连接通过在体育活动中增强多巴胺信号来提高运动表现.研究发现,肠道中依赖微生物组的内源性大麻素代谢物的产生,刺激了表达TRPV1的感觉神经元的活性,从而在运动期间提高腹侧纹状体中的多巴胺水平.刺激这一途径可提高跑步成绩,而微生物组耗竭、外周内源性大麻素受体抑制、脊髓传入神经元消融或多巴胺阻断均可消除运动能力.这些发现表明,运动的奖赏特性受肠道衍生的感觉环路的影响,并为运动表现的个体间差异提供了一个微生物组依赖性解释.该研究还表明,刺激肠源性信号传输到大脑的电纳间分子可能会增强运动的动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