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超重患者全麻上肢手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超重患者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行手或腕部、前臂、肘关节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25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喙突旁入路组(P组)和锁骨后入路组(R组)。P组和R组在超声引导下以0.2%罗哌卡因30 ml分别行锁骨后入路或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局麻药注射完毕后,每10 min进行1次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评估,持续时间30 min,综合得分≥14分为臂丛神经阻滞成功。阻滞成功后在喉罩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术毕采用舒芬太尼100 μg、曲马多800 mg和托烷司琼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30 min,镇痛至术后72 h。术后48 h内肌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12 h。维持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3分时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100 mg补救镇痛。记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情况;记录显像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后72 h内补救镇痛情况和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术后72 h取除镇痛装置后,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0分为不满意;1分为满意;2分为非常满意)。记录神经损伤、血管穿刺损伤、穿刺部位红肿、渗血、渗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97%。与P组比较,R组穿刺次数减少,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P<0.05),而显像时间、穿刺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补救镇痛率、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患者满意度和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见感觉神经损伤、血管穿刺损伤、穿刺部位红肿、渗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超重患者上肢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对成人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学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SoundBite?/品音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通过牙齿上配戴微型骨振器将声信号直接传至健侧耳蜗)对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改善情况,探讨该装置的应用前景。 方法:招募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成人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9~66岁;纯音测听500、1 000、2 000、4 000 Hz四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患耳≥70 dB HL,健耳平均听阈均≤30 dB HL。其中先天或自幼单耳失聪8例,突发性聋7例,梅尼埃病1例,听神经瘤术后1例,慢性中耳炎术后失聪1例。患者上颌后牙槽部位须至少一侧有连续两颗牙齿,以保证微型骨振器(称为口内机)的制作与日常佩戴。成效观测期限为配戴SoundBite?/品音 ?装置后的(30±7)d,未同时使用其他单侧聋干预装置。成效评估包括:应用TDH50P气导耳机测试患侧助听前后的纯音听阈;以“心爱飞扬”言语测听软件测试患耳在50、65 dB SPL声级下的单音节识别率;在声场中采用普通话版矩阵式语句(CMNmatrix)测试信噪不同方位下的信噪比识别阈(50% threshold of signal-to-noise ratio,SNR 50),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静噪效应及双耳加合效应;采用助听器效果缩略简表(Abbreviated Profile of Hearing Aid Benefit,APHAB)、言语-空间-听音质量(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问卷来评价患者使用牙骨装置后的助听效果、空间言语感知等方面的改善程度。 结果:配戴SoundBite?/品音 ?装置30 d后,患侧助听听阈和单音节识别率均显著提高( P值均<0.001);声场中患侧扬声器播放语句而健侧播放稳态言语谱噪声时的SNR 50下降幅度(反映头影效应)为(2.6±2.1)dB;而患者前方播放语句而患侧播放噪声时的SNR 50(反映静噪效应)降幅则为(0.3±2.8)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前方同时播放语句和噪声时的SNR 50下降幅度(反映加合效应)为(1.0±2.2)dB。APHAB的四个亚项中EC(交流便利)、RV(混响环境)、BN(嘈杂背景)三个亚项及整体得分均有显著提升( P值均<0.01);更能反映单侧聋交流困境的SSQ问卷中,事关空间听觉、言语识别及听音质量的得分均有显著性的改善( P值均<0.05)。 结论:SoundBite?/品音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干预早期成效表明,其能显著提升单侧聋患侧的听力及言语识别能力,帮助患者克服在声场噪声环境下识别语句时的头影效应,改善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和言语交流能力,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工听觉植入最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听力报告中指出,全球约1/5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由于先天及后天性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听力下降可对言语功能、认知状态、学习生活等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人工听觉植入是重建听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Graeme Clark教授和奥地利Erwin Hochmair、Ingeborg Hochmair教授分别研制出多导人工耳蜗系统,并分别于1978和1977年完成首例植入,且都成功实现商业转化并在临床应用至今。近50年来,随着耳神经外科、侧颅底外科、听力与言语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人工耳蜗为代表的人工听觉植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截至2022年,人工耳蜗已帮助全球范围内100万耳聋患者重建听觉,其中10万以上来自中国。相比之下,只有不到1 000例盲人接受了视网膜植入以恢复视觉,20.8万例患者使用深度大脑刺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人工耳蜗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神经假体。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神经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工耳蜗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其他听觉植入装置如骨传导听力植入装置、中耳植入系统、听觉脑干植入、听觉中脑植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本文针对以上最新进展做一系统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edpor支架全耳廓再造联合不同听力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儿Medpor支架全耳廓再造联合不同听力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的患儿共68例,男性53例,女性15例,年龄7~12岁,中位年龄8.8岁。其中28例行高密度聚乙烯(Medpor)支架植入耳廓再造术的同时一期完成听力重建术,包括20例患者完成传统的外耳道成形和鼓室成形听力重建术,8例患者术中植入骨桥的骨传导装置,术后3~4周佩戴骨桥体外处理器;余下40例小耳畸形患者仅行Medpor支架植入耳廓成形术,作为对照组。术后评价患儿耳廓形态、听觉功能的改变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一期完成听力重建与形态再造组的患儿耳廓外形良好,术后12个月耳廓14个精细结构平均分值为9.43分和10.67分,耳廓对称度平均分值为6.83分和6.00分,与单纯耳廓再造组(8.23分/6.20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桥组术后平均听阈改善43.3 dB,平均言语识别阈值下降42.3 dB;外耳道及鼓室成形组平均听阈改善4.1 dB,平均言语识别阈值下降11.4 dB。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眩晕、耳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外耳道及鼓室成形组术后出现感音神经性聋、耳廓支架断裂、耳道再狭窄、耳道闭锁各1例;单纯耳廓组中耳廓支架外露、面神经颞支损伤各1例;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头皮切口处毛发生长困难。 结论:Medpor支架植入耳廓再造同时进行外耳道鼓室成形或骨桥植入重建听力技术安全有效,重建听力的方式需评估患者内中耳发育情况而定,对于中耳乳突发育欠佳者建议骨桥植入以获得稳定而明显的助听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耳力学:有限元仿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耳听骨链系统是一个构造精巧的传声装置,通过自身振动将空气中的压力变化(声)信号传导至内耳,克服空气和内耳淋巴液间的阻抗差异.各种中耳病变均会引起这一传声系统的工作异常,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对中耳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相关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实验测量和仿真分析是中耳力学研究的常用方法[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种内固定装置应用于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于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选用仍存在争议,选择提供稳定固定强度的内固定是实现Pauwels Ⅲ型骨折固定的关键基础.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测试3种类型内固定应用于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差异,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使用一名健康男性志愿者的左股骨CT数据,在Mimics软件中重建出一个完整的股骨及其骨松质,运用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逆向建模,并在UG-NX软件中创建出倒三角空心螺钉、动力髋螺钉、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将3种内固定模型分别装配至股骨模型上;通过Hypermesh软件模拟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最后应用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实验分析,分析比较不同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颈骨折所产生的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应变情况及位移分布.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骨块的应力主要分布在骨折端附近股骨颈下方区域,动力髋螺钉组的应力峰值最大,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最小;②内固定装置的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骨折线附近的螺钉表面,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的应力峰值最大,动力髋螺钉组最小;③股骨近端骨块的主要应变场分布于骨与螺钉接触的上表面区域,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的屈服应变最小,倒三角空心螺钉组最大;④内固定装置模型的主要应变场分布于股骨颈螺钉的上表面,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的屈服应变最小,倒三角空心螺钉组最大;⑤3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模型中的股骨、近端骨块、远端骨块、内固定装置以及内固定与股骨整体的位移分布值均由近端到远端逐渐减小,其中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固定组的位移峰值最大,动力髋螺钉组最小;⑥结果表明,在固定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时,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力学传导特性更好,其承受了较低的屈服应变、较高的应力和较高的位移;具有相对更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优越的力学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单侧聋不同干预方式效果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系统评价单侧聋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ce Library等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搜索有关单侧聋分别采用信号对侧传输系统(CROS)、骨传导装置(BCD)、人工耳蜗植入(CI)干预方式效果的临床试验研究,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 2022 年 10 月,由 2 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文献质量评估后,采用 Rev Man 5.3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 篇研究 547 例单侧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①噪声下言语:三种干预方式在 SssdNnh(目标信号位于患侧、噪声位于正常侧)方位下结果与未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方位没有统计学差异;②声源定位:CI 干预组优于未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BCD干预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CROS干预组比未干预组差,有统计学差异;③耳鸣量表得分:CI和BCD干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CROS干预没有统计学差异;④SSQ得分:三种干预方式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对单侧聋患者在噪声下言语识别、声源定位、耳鸣缓解及日常听能改善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BCD和CROS干预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下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植入式骨导助听设备的现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植入式骨导助听设备是一类通过骨传导方式来传递声音的植入式助听装置.近年来植入式骨导助听技术飞速发展,经历了由穿皮植入向经皮植入的转变.本文就植入式骨导助听设备的类型及工作原理、适应证及并发症、各类型设备的比较等方面作一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锚式助听器(BAHA)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听力障碍是我国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可以提高听力的技术.比如气导助听器、听力重建手术、振动声桥技术、人工耳蜗植入技术、骨桥等.每种技术均有其有限适应症及手术风险.骨锚式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BAHA),又称骨导听觉植入装置,是一种骨导助听装置,利用骨融合原理,通过骨传导将声音信号传入内耳.本文主要就BAHA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软带骨锚式助听器使用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软带骨锚式助听器(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BAHA)对儿童使用者的效果,为软带BA-HA适用人群的选择及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以23例双侧外耳畸形儿童为研究对象,月龄5~135个月,平均35.52±36.60个月.对受试儿童进行裸耳听阈和助听听阈测试,并在选配软带BAHA前后分别以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bility rating,SIR)、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illtEARS auditory guestionnaire,LEAQ)进行听觉感知及言语表达能力评估.结果 受试儿童配戴软带BAHA后,在0.25、0.5、1、2和4 kHz处听阈值平均降低了34.13、37.36、36.39、31.52和27.22 dB;选配软带BAHA前患儿的IT-MAIS/MAIS得分明显低于选配后3、6、12个月(均为P<0.05),选配软带BAHA前LEAQ得分仅明显低于选配后12个月时(P<0.05);选配软带BA-HA后患儿MUSS得分提高,其选配前的MUSS得分与选配后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儿童各时期SIR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软带BAHA可显著改善外耳畸形儿童听力水平,可作为BAHA手术植入前的替代听觉装置;佩戴软带BAHA后患儿听觉感知能力发育迅速,言语表达能力在佩戴后12个月时发育迅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