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噬细胞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真菌感染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免疫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角膜被认为是免疫特权器官,驻留的巨噬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其极化响应微环境表现出的异质性.感染早期,巨噬细胞向M1极化,促进炎症发生,利于真菌清除但产生细胞风暴加重免疫损伤;感染后期,巨噬细胞向M2极化,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但可能产生免疫抑制甚至免疫逃逸,不利于病原清除.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之间的平衡是保持角膜功能完整性的关键.目前抗真菌药物治疗有限,因此除了抗真菌治疗外,寻找一种针对免疫反应引发的炎症反应的治疗靶点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真菌性角膜溃疡中巨噬细胞亚群的表型特征和功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探索巨噬细胞极化的具体机制及其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影响,基于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对巨噬细胞分化进行靶向调节可能是未来治疗和管理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植物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是森林和草原两种地带性植物群落之间的交接地带,景观类型多样,环境异质性强,边缘效应明显,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带.林草交错带特殊的生境导致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关联比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复杂.本文综合评述了地形、生态系统养分内循环、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对林草交错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氮沉降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植物凋落物、土壤有机质及土层深度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今后,应当加强局域尺度控制实验与跨环境梯度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揭示林草交错带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地理格局与生态学机制.具体包括林草交错带复合系统物种多样性对土壤酸化、火灾、凋落物组成、围封和放牧及多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规律,以及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关联、退化生境修复与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为林草交错带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转移性结直肠癌配对样本错配修复状态的异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原发灶及配对转移灶错配修复(MMR)状态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诊断为mCRC且可获得配对样本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MMR蛋白(MSH2、MSH6、MLH1、PMS2)表达,确定配对样本MMR状态,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根据原发灶MMR状态分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组和错配修复完整(pMMR)组,根据配对样本MMR状态分为异质性组和非异质性组,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84例原发灶样本中,9例[10.7%(9/84)]呈dMMR,75例[89.3%(75/84)]呈pMMR,dMMR组较pMMR组肿瘤更多位于右半结肠[88.9%(8/9)比42.7%(32/75), χ2=7.168, P<0.05]、原发肿瘤直径更大(7.00 cm比4.00 cm, Z=2.555, P<0.01)、分化程度更差[66.7%(6/9)比21.3%(16/75), χ2=8.543, P<0.01];84例配对样本中,2例[2.4%(2/84)]呈单个MMR蛋白差异表达,10例[11.9%(10/84)]呈MMR状态异质性,包括4例[4.8%(4/84)]原发灶dMMR、转移灶pMMR,6例[7.1%(6/84)]原发灶pMMR、转移灶dMMR,统计学分析显示,与非异质性组比较,异质性组具有较大原发肿瘤直径(5.75 cm比4.50 cm, Z=1.988, P<0.05)和较差分化程度[70.0%(7/10)比20.3%(15/74), χ2=11.271, P<0.01]。 结论:10.7%的mCRC配对样本MMR状态表现出异质性,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应多点、多部位取样,综合考虑原发灶和转移灶的MMR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53基因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具有调节细胞周期、DNA修复、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展,血液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使得疾病分型和预后分层进一步精细化。近年研究发现,在血液系统肿瘤中p53突变与不良结局相关,各指南也对相关内容有所更新。文章综述了p53基因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临床意义,聚焦于基因突变的异质性如何影响诊治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胆道癌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胆道癌是高度异质性、罕见、难治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根治切除率低,传统辅助治疗的效果有限,患者预后较差。免疫疗法开辟了肿瘤治疗新的前沿,其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极具临床应用前景,相关治疗应用于胆道肿瘤的疗效正在被多项临床试验评估,辨别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反应及预后有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旨在回顾胆道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及如肿瘤突变负荷、DNA错配修复等相关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强难愈合创面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细胞疗法在难愈合创面修复领域的应用显示出广阔前景,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是最受关注和研究最为广泛的细胞类型。尽管临床转化研究已取得快速发展,但细胞疗法效果并不稳定,多数临床试验尚未取得预想结果。深入研究表明,异质性是制约细胞疗法深入开展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该文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探讨难愈合创面细胞治疗策略的现状和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脏树突状细胞亚群在肝脏稳态维持和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包含众多亚群的异质性群体,不同DC亚群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表型特征。肝脏是机体重要的免疫耐受器官,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和免疫特性,赋予了DC维持肝脏稳态和应对肝脏组织损伤的快速反应特性。本文综述了肝脏DC亚群在肝脏稳态维持和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表皮干细胞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表皮干细胞在皮肤自我更新、创面修复、再上皮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单细胞测序、基因敲除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进一步揭示了表皮干细胞维持表皮自我更新、参与创面修复的新机制,为创面修复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的机制,通过对表皮干细胞异质性与可塑性相关研究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表皮干细胞生理功能的理解;结合表皮干细胞在创面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为从事创面修复相关工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处于稳定的细胞周期阻滞状态,丧失了分裂增殖能力.多种细胞内外的刺激因素均可诱导细胞衰老.衰老的细胞表现出很多特征,例如细胞周期阻滞蛋白质p16INK4a和p21Cipl表达水平上调、DNA损伤反应、细胞结构和代谢的改变等.衰老细胞的另外一个主要特征是其会表达和分泌很多种因子,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蛋白酶以及其它生物活性分子等,被称为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这些因子通过细胞自主的自分泌方式或细胞非自主的旁分泌方式发挥较多生物学功能.在本综述中,我们总结了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组成,指出其组成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动态性.本文在转录、转录后、翻译、翻译后修饰、表观遗传等多种水平总结了其调控机制.之后总结了其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其在抑制肿瘤、组织修复和胚胎发育中的有益作用,以及在诱导细胞衰老、促进肿瘤发生发展、衰老相关疾病和机体衰老中的有害作用.在应用上,本文概述了通过靶向清除衰老细胞和抑制衰老相关分泌表型来干预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最后,概述了在体内鉴别和检测衰老细胞和衰老相关分泌因子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并提供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及新技术来解决这些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性粒细胞在组织修复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皮肤、肌肉、骨及神经等组织损伤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时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为恢复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各种免疫细胞和组织细胞先后参与了组织修复过程。中性粒细胞作为终末分化的白细胞,在组织损伤发生后可通过吞噬作用及分泌抗菌物清除病原体和组织碎片,为后续的组织修复创造条件,但是过度的中性粒细胞募集和炎症反应可能加重组织损伤。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存在异质性和可塑性,并且在启动组织修复、促进血管生成、调节细胞增殖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中性粒细胞在组织修复中的募集、表型与功能、修复作用及结局进行综述,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