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致聋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病原体之一,先天性CMV感染最易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本文重点围绕鼠CMV(murine CMV,MCMV)感染小鼠致聋模型构建、CMV感染致聋机制以及靶点药物的筛选进行综述,认为:(1)小鼠模型可作为研究CMV感染致聋机制较好的工具;(2)CMV感染的致聋机制主要涉及内耳细胞损伤、细胞丢失、细胞凋亡、炎症反应、钙信号系统异常和宿主免疫反应等;(3)更昔洛韦、双黄连和黄连素可改善MCMV诱导的听力损失,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CMV感染引起的SNHL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免疫异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免疫异常(inborn error of immunity,IEI)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21例IEI新生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外周血检测特点、基因学诊断、原发病预后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1例IEI患儿最终通过全外显子测序诊断,其中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5例(包括慢性肉芽肿6例、DiGeogre综合征3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2例、严重联合免疫缺陷2例、选择性IgA缺乏症1例、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1例)、原发性免疫调节紊乱6例(包括新生儿期起病的炎性肠病5例、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临床表现中败血症、结肠炎最常见,各12例,16例患儿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0.5×10 9/L)。7例患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移植中位时间为生后11月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原发病缓解5例,其中2例慢性肉芽肿患儿移植前合并诊断炎性肠病,经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原发病好转,接受移植的患儿中有1例死亡。14例未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中10例死亡。11例死亡病例中,5例确诊前全身使用激素抗炎治疗。 结论:新生儿期起病的IEI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败血症、结肠炎是最常见表现,大部分病例外周血常规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激素治疗需谨慎,及时评估、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缓解原发病症状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感染部位来源的脓毒症患者的宿主反应差异: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我们关于不同部位的感染源是如何影响宿主对脓毒症的反应的知识还十分有限。为此,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感染来源的脓毒症患者(<24 h)的宿主反应差异。该研究是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人员对621名脓毒症患者的16种血浆宿主反应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检测,这些标志物反映了关键宿主反应途径。研究人员还在一个亚组( n=335)中比较了不同感染源之间的血液白细胞转录组的变化。研究人员还比较了整个脓毒症队列( n=2019)患者的生存率差异。结果:血浆生物标志物队列感染源包括呼吸道( n=334,53.8%)、腹部( n=159,25.6%)、泌尿道( n=44,7.1%)、心血管( n=41,6.6%)、中枢神经系统(CNS; n=18,2.9%)或皮肤( n=25,4%)。相对于呼吸系统,腹部脓毒症患者会出现更强的炎症和细胞因子反应、血管完整性丧失和凝血激活。内皮细胞活化在泌尿道、心血管和皮肤感染中最为突出,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宿主异常反应最小。白细胞转录组反应显示腹部和肺部感染之间的相似度最高(相似度为76%)。不同感染源之间的白细胞转录组差异主要存在于止血、细胞因子信号、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以及代谢转录途径方面。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不同部位的感染源仍然是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因素(未调整的 P=0.001,调整后的 P=0.028)。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脓毒症患者产生异质性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感染源的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免疫出生错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出生错误(IEI)这一概念是2017年由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提出并用来替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IEI作为一大类先天性免疫功能异常疾病的统称,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手段复杂,预后相对不良。抗CD20单克隆抗体是一类抗CD20抗体,已有3代共5种投入临床,在IEI相关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淋巴增殖性疾病中有部分应用,本文讨论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其在IEI中的应用,尤其是利妥昔单抗在其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血清IgM抗体和病毒载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新生儿的血清CMV-IgM抗体和病毒载量与其出现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为临床新生儿CMV感染的病情评估和监测提供参考。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CMV感染新生儿,以荧光定量PCR法为诊断标准方法,出生3周为界分为先天性CMV感染组( n=29)和后天性CMV感染组( n=41),根据血清CMV IgM抗体结果,分析IgM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之间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之间的差异,并结合确诊时CMV病毒载量,分析两者与出现CMV感染相关症状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先天性CMV感染组和后天性CMV感染组中IgM抗体阳性者确诊时病毒载量和有症状者比例均显著高于IgM阴性者(先天CMV感染组: Z=-2.616, P=0.008;80%比21%, P=0.005;后天CMV感染组: Z=-2.405, P=0.016;56%比19%, P=0.025)。对纳入人群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M抗体阳性和确诊时病毒载量对有症状者的校正 OR值分别为4.562(95% CI:1.461~14.246, P=0.009)和1.728(95% CI:1.068~2.798, P=0.026)。对单一症状的回归分析显示,IgM抗体阳性校正确诊时病毒载量影响后对听力功能障碍的 OR值为3.954(95% CI:1.066~14.677, P=0.040);确诊时病毒载量在校正IgM抗体影响后对出现血小板减少、脑成像异常的 OR值分别为2.228(95% CI:1.124~4.413, P=0.022);3.956(95% CI:1.421~11.011, 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确诊时病毒载量对脑成像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 P<0.001),截断值为5.97,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0.3%。综上,对于CMV感染新生儿,IgM抗体阳性可能增加了其出现临床症状和听力功能障碍的风险。确诊时CMV病毒载量越高,出现血小板减少、脑成像异常的风险可能也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尸检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宫内感染巨细胞病毒是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该文报道1例产前诊断中心送检死胎,尸体解剖发现左、右侧脑室明显扩张,多个脏器组织切片内见巨细胞包涵体,脑实质呈明显病毒性脑炎改变,病理解剖诊断:播散性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脑室扩张畸形。尸检提示:(1)临床上对于巨细胞病毒抗体IgM阳性孕母,应更积极地进行产前辅助检查,明显发育异常胎儿可选择终止妊娠。(2)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畸形,巨细胞病毒晚期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诊断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儿先天性胰腺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女,年龄54 d,52 d前体检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胰头部可及范围约17.0 mm×9.0 mm囊实性包块,周界清,形态规则,可见多发囊腔,考虑实性假乳头状瘤,患儿无黄疸、呕吐、哭闹、腹胀表现,入院后查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胰头处可见一囊实性包块影,大小约17.5 mm×12.5 mm,边界欠清,内壁欠光整,轻度强化。CT诊断:考虑胰母细胞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图1),MRI检查提示:胰头部囊实性肿块影,实性部分呈稍短T2信号,大小约12.0 mm×13.0 mm×15.0 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胆总管及胰管未见扩张(图2)。血淀粉酶为9 U/L,肿瘤标志物提示糖类抗原199为42.79 U/ml,甲胎蛋白为472.20 IU/ml,血胃泌素及胰岛素提示正常。考虑胰头占位为胰母细胞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可能,遂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背部表浅处(图3、4)。腔镜下沿肿物边界剥除胰头部肿物后行术中病理冰冻切片检查提示:纤维间质内增生的胰腺小叶,部分区域黏液变性,考虑为良性病变,遂行腹腔镜胰头部肿瘤剥除术。术中超声检查明确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K7(+)、CK19(+)、CK-Pan(+)、CD56(-)、CgA(-)、Syn(-)、D2-40(-),诊断:胰腺先天性囊肿(图5、6),术后第2天,可见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胆汁样腹水,量约50 ml,考虑胆漏,患儿无发热及腹膜炎表现,感染指标正常,肝功能正常,血淀粉酶及血糖正常,继续给予禁食、静脉营养、抗感染、保肝治疗,胆汁样腹水量最多100 ml/d,行引流液生化检测,引流液淀粉酶含量正常,考虑胆总管胰腺段损伤,治疗第12天,胆漏停止,第14天复查肝功能提示: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为289.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为276.5 U/L、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为1 487.5 U/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为198 U/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为26.20 μmol/L,给予保肝、利胆治疗,效果可,术后第26天复查肝胆胰脾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较前明显好转后患儿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年半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胰腺病变42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胰腺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0年1月至2021年5月42例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42例儿童胰腺病变患者年龄1 d至12岁,平均年龄4.25岁。男性23例,女性1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呕吐、持续性低血糖等。B超及CT检查示胰腺占位性病变31例,未见明显病变11例。病理学检查,42例儿童胰腺病变中肿瘤性病变22例(52.4%),上皮来源18例,9例胰母细胞瘤见上皮性肿瘤细胞呈粗梁状排列,其中见多少不等的鳞状小体。6例实性-假乳头状瘤镜下见出血坏死性囊腔以及单一形态的上皮样细胞,呈实性片状、巢状或假乳头排列。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见肿瘤细胞条索状或巢团状分布,1例核分裂象约3/10 HPF,Ki-67阳性指数约5%,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G2;1例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活跃,约25/10 HPF,Ki-67阳性指数约80%,符合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型。1例腺泡细胞癌见瘤细胞丰富,呈实性、条索状或腺泡样排列,间质少,瘤细胞形态一致,可见单个明显核仁。间叶源性肿瘤4例,其中卡波西血管内皮瘤3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1例。非肿瘤性病变20例(47.6%),ATP敏感性钾通道型高胰岛素血症11例,其中弥漫型7例,镜下胰腺腺泡之间胰岛散在分布,部分体积增大,并可见异常大胰岛细胞核;局灶型3例,镜下胰腺组织局灶可见胰岛明显增生,呈团巢状结节(0.6~1.5 cm);不典型型1例,胰腺组织内广泛胰岛增生,并可见增生的团巢样结节散在分布。另见假性囊肿7例,先天性囊肿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胰母细胞瘤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及细胞角蛋白(CK)8/18,β-catenin在鳞状小体胞核呈阳性,其余成分胞膜阳性。实性-假乳头状瘤表达CD10、cyclin D1、CD99、波形蛋白、CD56,β-catenin胞核阳性。神经内分泌肿瘤CKpan、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粒素A(CgA)、CD56阳性,β-catenin胞膜阳性。腺泡细胞癌CK8/18及胰蛋白酶阳性,β-catenin胞膜阳性表达。结论:儿童胰腺病变病理类型广泛,ATP敏感性钾通道型高胰岛素血症是新生儿胰腺外科病理最常见病变;儿童胰腺肿瘤罕见,多为恶性,明确病理诊断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合并Bier贫血痣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10岁,因右侧上、下肢及胸部红色皮疹9年余就诊。患者出生后不久右侧上、下肢及胸部即出现散在点状红斑,周围可见白晕,因皮损逐渐增多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患儿家属无特殊用药史;父母非近亲婚配。体检示各系统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上、下肢及胸部可见针尖至米粒大小点状红斑,红斑周围可见圆形及类圆形白晕(图1A ~ 1C)。当上肢垂直上举1 min左右白晕逐渐消失,但红斑并无改变(图1D)。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性激素六项(雌二醇、孕酮、睾酮、垂体泌乳素、促黄体生成素及促卵泡生成素)均在正常范围。皮肤镜检查示与周围皮肤大量点状血管相比(黄色方框),白斑处的血管明显减少或消失(黄圈所示,图2A),当前臂垂直上举后,之前的白斑复色(红圈所示),而周围皮肤密集的点状血管也消失(红色方框,图2B)。然而,白斑中心毛细血管扩张(黑色箭头处)未见明显改变(图2A、2B)。右下肢红斑皮损组织病理:表皮正常,真皮浅层可见大量薄壁扩张毛细血管,未见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周围个别淋巴细胞浸润(图2C、2D);免疫组化检查:雌激素和孕酮受体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贲门失弛缓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及食管蠕动异常是其主要特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存在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痛等症状;严重者无法进食、营养不良,并可伴发吸入性肺炎;食管长期堆积食物,导致食管黏膜水肿、发炎、上皮异型增生,患食管癌的风险增高。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尚不明确,认为其发病与遗传、病毒感染、免疫、炎症和环境等因素相关。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有神经源性、肌源性和先天性学说,其中神经源性学说认为食管的肌间抑制性神经元退行性变导致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生,该学说被广泛接受。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