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qPCR的两种试剂在HIV-1病毒载量检测中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两种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检测HIV-1病毒载量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及性能参数。方法:两种检测试剂各采用3个批号对系列稀释的定值质控品检测,分析两种检测试剂的检测线性度和精密度。再用两种试剂对166例HIV抗体阳性样品和27例阴性样品分别进行检测,比较两者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TaqMan病毒载量检测试剂与系列浓度定值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决定系数为 R2=0.978,Xpert病毒载量检测试剂与系列浓度定值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决定系数为 R2=0.987;对不同浓度定值质控品检测结果的不同批号间和总变异系数均<7%。两种试剂不同批号检测定值质控品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试剂对血浆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对阴性样品检测的符合率为100%,在40 cps/mL的临界值处的观察一致性为50%,在其量化下限附近缺乏一致性,线性范围内检测结果之间的决定系数为 R2=0.946。Bland-Altman分析显示,偏差均值为0.41 log10(IU/mL)。 结论:两种试剂检测性能均良好,在HIV-1病毒载量检测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B病毒系列抗体及EB核酸联合检测在儿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EB病毒(EBV)系列抗体及EB核酸(EBV DNA)检测在儿童EBV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儿童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EBV系列特异性抗体及EBV DNA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EBV感染患儿481例,年龄1个月~12岁,包括1岁以下组83例、1~3岁组177例、3~6岁组139例、6岁以上组82例。EBV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EBVCA-IgG低亲和力及EBV DNA三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及单独阳性率分别为75.47%和34.93%、31.39%和5.20%、54.47%和14.76%。各年龄组EBVCA-IgG低亲和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其他年龄组比较,1岁以下组EBVCA-IgM阳性率增高、EBV DNA阳性率降低(均 P<0.05)。481例患儿中EBV原发感染228例,EBV DNA载量为5.030×10 2~1.140×10 8 cps/ml,中位数为6.995×10 3 cps/ml。 结论:EBV系列抗体检测结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可靠诊断依据,结合EBV DNA载量有助于早期诊断儿童EBV感染相关的重症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云南省德宏州新报告HIV感染者治疗前病毒载量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基线及人口学特征,为德宏地区HIV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的治疗前病毒载量、CD 4+T细胞计数结果及人口学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15—2017年德宏州共计新报告HIV感染者1 157例,1 057例进行治疗前病毒载量检测。在1 057例新报告HIV感染者中,男性占64.9%(686/1 057)、25~49岁占59.5%(629/1 057)、已婚占51.9%(549/1 057)、少数民族占51.8%(548/1 057)、中学以上学历占48.2%(510/1 057)、异性传播占85%(898/1 057)。新报告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中位数为8 200 (四分位间距:1 900~44 000)拷贝/ml。病毒载量介于10 3~10 5拷贝/ml的感染者占比最高,为65.7% (694/1 057)。55例HIV感染者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限,其中24例CD 4+T细胞数≥500个/μl。 结论:不同HIV感染者之间病毒载量基线水平存在差异。鉴于病毒载量基线对诊疗效果的影响,有必要在治疗前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其结果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5岁,因周身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红斑丘疹伴瘙痒,重时有渗液,口服中药后皮损消退,但因用药后腹泻中断中药。皮损逐渐扩至颈部、躯干四肢,口服抗组胺药物后部分消退,但因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停用。曾就诊多家医院,予艾洛松、他克莫司及中药药膏外用,效果不佳,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过敏性结膜炎10年;4年前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阳性,就诊时仍接受抗病毒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病史。皮肤科检查:面颈部弥漫性红斑,脱屑,散在丘疹,口周明显,耳前红斑有浸润,可见明显抓痕、血痂,颈部暗红、肥厚斑块(图1A);胸腹部红斑丘疹,部分融合(图1C);后背部弥漫性红斑,可见苔藓样变,表面有色素沉着;四肢对称性红斑丘疹,可见抓痕及血痂。患者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48.2分,特应性皮炎指数(SCORAD)73.6分,主观瘙痒数字评定量表(NRS)10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24分。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620 × 10 6/L(参考值:50 × 10 6/L ~ 300 × 10 6/L,下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101(0.004 ~ 0.08),总IgE 396 IU/ml(0 ~ 100 IU/ml)。治疗前5个月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CD4 +细胞324个/μl(410 ~ 1 590个/μl),CD8 +细胞1 176个/μl(119 ~ 1 140个/μl),未检出HIV病毒载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浆EB病毒DNA载量监测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寻找可以协助诊断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EB病毒DNA(EBV-DNA)载量及其持续时间的最佳临界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haplo-HSCT后合并EBV感染患者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寻找对PTLD有诊断意义的EBV-DNA载量及其持续时间的临界值。结果:共纳入94例患者,其中20例(21.3%)发生PTLD,诊断PTLD时中位EBV-DNA载量为70 400(1 710~1370 000)拷贝/ml,EBV血症中位持续时间为23.5(4~490)d。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LD组与非PTLD组两组间EBV-DNA最高载量及EBV血症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8, P=0.001)。构建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EBV-DNA载量≥41 850拷贝/ml对PTLD有诊断意义[曲线下面积(AUC)=0.84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11、0.932;EBV血症持续时间≥20.5 d对PTLD有诊断意义(AUC=0.83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78、0.795。 结论:动态监测haplo-HSCT后PTLD高危患者的EBV载量及关注其持续时间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助于预测PTLD的发生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东省2014—2016年新诊断HIV/AIDS随访情况及与治疗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接受随访情况及与治疗的关系,为提高随访治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利用 χ2检验分析随访与治疗的关联。 结果: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共6 253例,其中6 011例接受随访,累积随访率96.13%,及时随访率94.51%。15~24岁、咨询检测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居住地在鲁东地区及经同性性行为感染的HIV/AIDS累积随访率和及时随访率均较高,及时接受随访的HIV/AIDS的治疗率是不及时者的5.28倍( OR=5.28,95% CI:3.51~7.95),病毒载量(VL)抑制率是其4.30倍( OR=4.30,95% CI:2.89-6.40)。 结论:HIV/AIDS随访及时性与其诊断基线年龄、样本来源、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及传播途径有关联。及时随访可提高HIV/AIDS治疗率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儿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例经母婴传播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初诊时乙肝病毒载量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较高,并伴有肝脏组织学变化,立即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但HBsAg始终无法转阴,后续在恩替卡韦基础上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在短期内即达到临床治愈。2例患儿持续随访中,目前暂未停药,仍联合抗病毒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APRI的变化。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门静脉内径(diameter of portal vein,Dpv)、脾静脉内径(diameter of splenic vein,Dsv)、内皮素1、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A)、APRI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ALT(51.60±15.97)U/L、AST(62.65±26.28)U/L、尿素氮(10.25±1.65)mmol/L、肌酐(78.54±14.09)μmol/L、Dpv(10.20±1.10)mm、Dsv(8.08±0.68)mm、内皮素1(31.93±6.35)ng/L、一氧化氮(41.38±8.06)μg/L、GLA(69.54±12.14)mg/L、APRI 3.14±1.35明显低于对照组[(97.49±30.87)U/L、(96.03±25.63)U/L、(17.49±2.55)mmol/L、(116.43±22.77)μmol/L、(13.42±1.26)mm、(10.44±0.83)mm、(44.34±11.88)ng/L、(63.47±15.50)μg/L、(107.11±25.29)mg/L、5.91±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43、7.87、20.64、12.26、16.62、18.99、7.98、10.96、11.60、10.23,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门静脉血流速度(portal vein velocity,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elocity of splenic vein blood flow,Vsv)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1, P=0.613);组间比较,观察组白蛋白(39.42±7.35)/L、Vpv(25.72±4.06)cm/s、Vsv(24.22±6.15)cm/s明显高于对照组[(34.66±7.95)g/L、(19.38±3.46)cm/s、(19.54±5.88)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81、10.28、4.76,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与86.67%(65/75), χ2=4.13, P=0.042]、HBV DNA转阴率[76.00%(57/75)与58.67%(44/75), χ2=5.12, P=0.024]、HBeAg转阴率[50.67%(38/75)与30.67%(23/75), χ2=6.22, P=0.013]、HBeAg/HBeAb血清转换[28.00%(21/75)与13.33%(10/75), χ2=4.92, P=0.02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转阴率[8.00%(6/75)与5.33%(4/75), χ2=0.43, P=0.513]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改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增加血管活性功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载量、HBV复制,降低APRI、TLR-4、TGF-β1水平,提高机体免疫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治疗前血浆EB病毒DNA载量和不同治疗方式对Ⅲ期鼻咽癌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治疗前血浆不同EB病毒(EBV)DNA载量和诱导化疗+放疗、同步放化疗两种治疗方式对Ⅲ期鼻咽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湖北省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以治疗前EBV DNA载量1 000拷贝/ml为界,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EBV DNA≥1 000拷贝/ml, n=53)和低病毒载量组(EBV DNA<1 000拷贝/ml, n=125),其中高病毒载量组14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低病毒载量组30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诱导化疗+放疗组( n=105)和同步放化疗组( n=73)。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复发率、5年总生存(OS)率、无瘤生存(DF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 结果: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复发34例,占19.10%;死亡29例,占16.29%。诱导化疗+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0, P=0.01)。高病毒载量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33.96%(18/53),低病毒载量组为12.80%(16/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9, P<0.01)。高病毒载量组患者淋巴结转移复发率[(9.43%(5/53) vs. 1.60%(2/125), χ2=4.15, P=0.04]、远处转移率[18.87%(10/53) vs. 5.60%(7/125), χ2=7.59, P=0.01]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化疗+放疗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17.14%(18/105),同步放化疗组为21.91%(16/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3, P=0.43)。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5年OS率、DFS率、LRFS率和DMFS率分别为84.68%、72.80%、79.68%和79.54%。高病毒载量组患者5年OS率(79.25% vs. 92.80%, χ2=6.86, P<0.01)、DFS率(73.58% vs. 88.00%, χ2=5.67, P=0.01)、LRFS率(73.21% vs. 89.24%, χ2=8.32, P<0.01)、DMFS率(65.24% vs. 78.00%, χ2=4.15, P=0.02)均明显低于低病毒载量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化疗+放疗组患者5年OS率(89.52% vs. 87.67%, χ2=0.15, P=0.70)、DFS率(84.76% vs. 82.19%, χ2=0.21, P=0.65)、LRFS率(80.38% vs. 79.84%, χ2=0.00, P=1.00)和DMFS率(79.52% vs. 81.78%, χ2=0.05, P=0.83)与同步放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4例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OS率(93.77% vs. 87.49%)显著高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1, P=0.02)。高病毒载量组中,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OS率(93.77% vs. 84.13%)显著高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1, P=0.03)。 结论:诱导化疗+放疗能达到与同步放化疗相同的疗效。高病毒载量与较高的复发率和较差的生存率相关,对于这些高病毒载量患者需要加强治疗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消毒剂对高病毒载量患者所用内镜的消毒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与戊二醛对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患者所用消化内镜残留病毒及细菌的杀灭效果。方法:选取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HBV)DNA≥10 5 IU/mL,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10 5 IU/mL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 deficiency virus,HIV)RNA≥10 4 copies/mL的接受消化内镜诊疗的24名患者,将同一病种患者随机分组至实验组(过氧乙酸消毒组)或对照组(戊二醛消毒组),检测4个不同时点消化内镜HBV-DNA、HCV-RNA、HIV-RNA、细菌染菌量及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生物荧光定量数值。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毒后消化内镜内、外表面均未检出HBV-DNA、HCV-RNA及HIV-RNA。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毒后细菌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18, P=0.473),消毒合格率均为100%。实验组与对照组清洗消毒前后ATP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334, P=0.182)。实验组的内镜处置人员对消毒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 结论: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与戊二醛均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高水平消毒要求,过氧乙酸消毒时间更短,对消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