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特点。方法:取褐色挪威(BN)大鼠36只,分为对照组、链脲佐菌素(STZ)组和STZ+亚精胺(SP)组,每组12只。STZ组和STZ+SP组尾静脉注射STZ,STZ+SP组玻璃体注射亚精胺,对照组给与同体积的溶剂。造模后继续饲喂12周,期间监测体重和空腹血糖。利用超声成像系统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供应情况。动物处死后取眼球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基本结构,分析各层厚度。视网膜消化铺片行过碘酸雪夫染色和神经胶质抗原2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血管和周细胞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视网膜组织活性氧簇(ROS)水平;最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1(claudin-1)和咬合蛋白(occludin) mRNA和蛋白表达。多组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法。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Z组和STZ+SP组大鼠体重下降( P<0.05),血糖升高( P<0.05);与STZ组比较,STZ+SP组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收缩末期血流速度下降( P<0.05),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则升高( P<0.05)。病理学观察可见,STZ组和STZ+SP组大鼠神经细胞核层区排列疏松、紊乱,视网膜丛区水肿,且STZ+SP组表现的更为严重。与STZ组比较,STZ+SP组视网膜厚度和外丛层厚度/视网膜总厚度增加( P<0.05),毛细血管无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增多和周细胞缺失明显。与对照组和STZ组比较,STZ+SP组视网膜组织ROS水平均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STZ+SP组claudin-1和occludin mRNA下降( P<0.05),相应的蛋白表达亦降低( P<0.05)。 结论:BN大鼠尾静脉注射STZ联合玻璃体注射SP能建立一种严重的DR动物模型,病变特征主要表现为更严重的视网膜血管顺应性下降,血流供应减少,视网膜水肿,新生无细胞毛细血管大量生成以及视网膜周细胞凋亡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皮肤疾病超声检查指南(2022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皮肤疾病精准诊疗需求的不断增加,以高频超声为代表的无创诊断技术在皮肤病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近年来频率为20~75 MHz高频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得超声的分辨力大大提高,可清晰地显示皮肤各个层次和皮肤附属器等细微结构。其中,频率为20~30 MHz称为甚高频(very high-frequency),频率为30~75 MHz称为超高频(ultra-high-frequency) [1]。与其他皮肤成像技术如皮肤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相比,皮肤超声具有多尺度成像的特点,通过不同频率的切换,既可以显示皮肤表皮及真皮层的信息,还可以显示皮下组织等深部结构的信息,尤其是皮肤病变的纵向深度信息,如病灶浸润的深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面对皮肤病学对无创诊断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实时、便捷、高分辨力、多尺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3,4],越来越受到广大皮肤科医师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聚焦超声消融手术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内生型子宫腺肌病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UAS)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内生型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性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2例接受FUAS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无生育要求的内生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过程,随访其治疗后的转归情况。结果:(1)临床特点:12例患者均有月经过多和痛经症状,合并中度或重度贫血8例(8/12),痛经评分≥4分者11例(11/12);既往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LNG-IUS)3例,均无法长期控制症状。(2)影像学特征:12例患者均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及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子宫体积均不同程度增大,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增厚,子宫浆膜面光滑,符合内生型子宫腺肌病。(3)治疗过程:12例患者均先接受FUAS治疗,病灶消融率为55%~89%,均存在部分子宫内膜消融。10例患者FUAS治疗后辅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12例患者均在FUAS治疗后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清除凸向宫腔的坏死组织,其中2例同时行子宫内膜去除术,11例宫腔镜术中同时放置LNG-IUS。(4)随访及疗效评价:12例患者治疗后月经过多和痛经症状均改善,患者的经量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 Z=-3.134, P=0.002),痛经评分也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Z=-3.077, P=0.002);随访中尚未发现症状复发或LNG-IUS位置异常情况。 结论:FUAS联合宫腔镜手术可有效治疗内生型子宫腺肌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期望保留子宫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光谱CT胸部增强静脉期虚拟血管成像替代三期扫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光谱CT胸部增强静脉期图像获得虚拟平扫、虚拟动脉期图像实现一期扫描替代三期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至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光谱CT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1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所有患者的静脉期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虚拟平扫(VNC)及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用于模拟动脉期图像(Vart)。采用配对 t检验、Wilcoxon检验、McNemar检验对比真实平扫(TNC)与VNC、常规动脉期(CIart)与Vart的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情况。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胸主动脉、各级肺动脉、T4椎体骨松质、胸壁脂肪的CT值、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采用5分制双盲法评估。病灶情况的评估包括钙化灶检出率以及肺结节的大小、密度、体积、实性成分占比和影像特征。 结果:除胸壁脂肪和T4椎体骨松质外,其他部位CT值在VNC与TNC图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右上肺动脉、右下肺动脉外,其他部位背景噪声值、SNR在TNC图像与VNC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于CIart图像,Vart图像中胸壁脂肪CT值降低( P<0.05),其余部位的CT值均明显升高( P<0.05);Vart图像上所有部位的背景噪声值均小于CIart图像,SNR、CNR值均高于CIart图像( P<0.05)。TNC与VNC图像质量、CIart与Vart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NC为标准,VNC对钙化的总检出率为88.53%(301/340);除部分实性结节的短径外,其余肺结节的定性及定量评估指标在TNC与VNC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光谱CT胸部静脉期40 keV VMI可在血管性病变诊断方面模拟动脉期图像,静脉期VNC基本达到常规平扫标准,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三期图像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眼弓蛔虫病(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T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描激光检眼镜(SLO)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为25、26、26只眼。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57.5%,23/40),女性17例(42.5%,17/40);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8岁者30例(75.0%,30/40),年龄(9.60±0.60)岁;≥18岁者10例(25.0%,10/40),年龄(34.60±4.52)岁。长住农村地区33例(82.5%,33/40);有犬、猫接触史27例(67.5%,27/40)。40只眼中,周边肉芽肿型(周边型)、后极部肉芽肿型(后极型)、类似眼内炎的玻璃体混浊型(混浊型)、混合型,分别为18(45.0%,18/40)、11(27.5%,11/40)、6(15.0%,6/40)、5(12.5%,5/40)只眼。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药物和(或)手术治疗。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给予手术、药物治疗分别为17、11只眼;混浊型5只眼,仅给予药物治疗。40例患者中,33例患者参与随访;治疗后随访时间(18.78±9.44)个月。观察患眼BCVA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行 χ2或Fisher's检验。 结果:首诊时,患眼BCVA光感~0.6,其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20、13、7只眼。晶状体后玻璃体前界膜增厚24只眼(60.0%,24/40),玻璃体分层样混浊27只眼(67.5%,27/40),周边部/后极部肉芽肿22只眼(55.0%,22/40)。行CDFI检查的25只眼中,玻璃体可见特征性分层样或弥漫性混浊14只眼(56.0%,14/25)。行FFA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15只眼(57.7%,15/26),病灶处片状无灌注区。行OCT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分别为8(30.8%,8/26)、5(19.2%,5/26)、2(7.7%,2/26)只眼。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混浊型5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中,行手术治疗的17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8, P<0.05);仅行药物治疗的11只眼,BCVA不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94, P>0.05)。 结论:OT患者以儿童多见;视网膜肉芽肿、晶状体后灰白色增生膜或玻璃体分层样混浊具体一定特征性;OT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白内障手术不同方向角膜切口对术后泪膜稳定性及角膜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方向的透明角膜切口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及糖尿病性白内障(DC)患者泪膜稳定性及角膜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1年9—12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67例(80眼),其中ARC患者35例(40眼),DC患者32例(40眼)。AR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Ⅰ组18例(20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Ⅱ组17例(20眼)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D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Ⅲ组16例(20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Ⅳ组16例(20眼)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检查;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AS-OCT)检查;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行角膜共焦显微镜(CCM)检查。各组术后BUT、TMH、SⅠT与术前比较采用 t检验;角膜神经纤维主干密度(CNFD)、角膜神经纤维分支密度(CNBD)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角膜神经纤维长度(CNFL)、角膜神经纤维宽度(CNFW)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 结果::术后l周、1个月,4组患者BUT、TMH、SⅠT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周,Ⅰ组与Ⅲ组相比、Ⅱ组与Ⅳ组相比,BUT、TMH、SⅠT值均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完整的长神经纤维均很少;术后3个月,4组均可见完整长神经纤维且可见神经纤维束连接。与术后1个月相比,术后3个月4组患者CNFL、CNFD、CNBD均升高(均 P<0.05)。术后1个月Ⅳ组与Ⅲ组相比,CNFL、CNFD、CNBD均较低(均 P<0.05);术后1、3个月,Ⅰ组与Ⅲ组相比、Ⅱ组与Ⅳ组相比,CNFL、CNFD、CNBD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行白内障手术时,DC患者上方角膜切口对神经的损伤较颞侧切口轻。DC患者眼表泪膜损伤及角膜神经损伤比ARC患者修复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从力学角度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从力学角度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有晶状体眼pIOL植入术的123例近视眼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86例,年龄(24.74±5.58)岁。单眼手术者纳入术眼、双眼手术者纳入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更清晰的1只眼进行研究。术前在UBM下观察眼前节结构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测量虹膜、睫状体形态学参数,包括虹膜跨度(IS)、虹膜膨隆度(IC)、虹膜-睫状体接触距离(ICCD)及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等,并按ICCD从0起每0.36 mm范围将患者分为Q1、Q2、Q3组;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晶状体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水平径和前房深度;记录植入的pIOL尺寸型号。于术后1周、3个月、1年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拱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术前眼前节参数对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的拱高。结果:术后1周、3个月、1年的拱高分别为(723±265)、(642±255)、(613±2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143, P<0.001)。术后1年内拱高持续下降,下降总量为(122±86)μm,其中术后1周至术后3个月下降(69±98)μm;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下降(52±54)μm。回归模型显示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正相关,晶状体厚度、IS、IC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404, P<0.001);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342, P<0.001);pIOL尺寸型号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661, P<0.001)。Q3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拱高均高于Q1组,Q2组术后1年的拱高高于Q1组。 结论:pIOL较大、IS短、ILCD和ICCD大可能与术后早期高拱高有关,晶状体厚、虹膜反向膨隆度大则与术后早期低拱高有关。术后1年内,pIOL尺寸型号、IS、IC以及ICCD持续影响拱高。ICCD、ILCD以及IC可反映后房空间大小;改变pIOL襻的植入位置与受力可影响术后拱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联合多种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并发颈内静脉/颅内静脉窦反流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48岁,因"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5年,左上肢肿胀伴透析时心悸、恶心、呕吐不适1周"就诊,为进一步诊治于2022年3月4日以"慢性肾衰竭维持透析,左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并发肿胀手综合征"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肾内科。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12年,规律服用降压药,平时血压维持在140~150/80~90 mmHg(1 mmHg=0.133 kPa),近期血压波动,间断高达170~180/100 mmHg。3年前曾患"脑出血",遗留右上肢肌力减弱后遗症,偶有癫痫发作。体格检查:意识清,精神可,言语迟钝,反应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左上肢及颜面部肿胀发紫,左侧颈静脉怒张,左前胸壁静脉曲张;左前臂动静脉内瘘处可触及震颤,可闻及血管杂音;右侧肢体肌力Ⅳ级,余肢体肌力Ⅴ级。行影像学检查。①颈静脉及上肢血管超声检查:左侧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扩张,IJV血流持续反向,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SCV)血流部分汇入头臂静脉,部分经IJV瓣膜口逆流达IJV远心段,SCV及IJV均呈动脉化血流频谱,IJV瓣口处峰流速120 cm/s;左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吻合口宽5.1 mm,肱动脉流量约3 500 ml/min,桡动脉远心端血流逆向汇入内瘘(图1);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升主动脉增宽,左、右心房增大;③中心静脉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左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狭窄(图2);④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左侧外囊软化灶伴含铁血黄素沉积,左侧大脑脚华勒变性;时间飞跃法MRA(time of flight MRA,TOF-MRA)示左侧海绵窦、岩下窦、横窦、乙状窦显影,呈动静脉瘘样血流(图3)。诊断明确后分别予以左头臂静脉裸支架植入术及左SCV覆膜支架植入术,左前臂人造血管桡动脉-头静脉内瘘重建术(图4)。术后1周内患者上肢肿胀逐渐恢复正常,透析时头痛等不适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显示内瘘流量下降至1 500 ml/min左右,IJV反流停止,血流呈淤滞状态。术后半年超声复查,IJV反流又复发同术前,不伴明显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8例PMT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8~72岁,中位年龄45.5岁)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CT、MRI、 99Tc m-联肼尼克酰胺-酪氨酸3-奥曲肽( 99Tc m-HYNIC-TOC)SPECT/CT、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 99Tc m-MDP)SPECT/CT骨显像和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并总结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结果:PMT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骨痛、肌肉无力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局部不适等;术前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磷水平降低。38例患者中,有超声、CT、MRI、 99Tc m-HYNIC-TOC SPECT/CT、 99Tc m-MDP SPECT/CT骨显像和 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者分别为8、20、18、12、8、7例。PMT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肿瘤内低或混合回声,血流信号丰富。50.0%(4/8 )骨组织来源的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软组织来源的12例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异常软组织密度灶或软组织肿块。PMT患者的病灶在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像等低信号、T2加权像高低混杂信号,增强MRI表现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PMT患者 99Tc m-HYNIC-TOC SPECT/CT显像阳性率为83.3%(10/12 )。PMT患者 99Tc m-MDP SPECT/CT骨显像均呈多发异常骨代谢活跃灶,其中1例软组织来源的肿瘤显示为病灶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PMT患者 18F-FDG PET/CT显像中所有病灶的葡萄糖代谢均增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1~10.7,中位数为4.0。 结论:PMT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肿瘤导致的低磷性骨软化,而原发肿瘤的表现不突出;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 99Tc m-HYNIC-TOC SPECT/CT、 99Tc m-MDP SPECT/CT骨显像及 18F-FDG PET/CT检查可能有助于临床对PMT进行准确地定位并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虹膜血管瘤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性,70 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 个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不伴眼红、眼痛、眼胀、畏光、流泪等不适。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为0.6,左眼为0.8;眼压右眼为12.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13.5 mmHg;左眼鼻侧结膜下可见两条浅层巩膜静脉粗大充盈,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左眼8:00~9:00 方位虹膜表面可见团状隆起暗红色桑葚样肿物,大小约2 mm×2 mm(精粹图片1A和1B),瞳孔圆,直径约为3 mm,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应敏感,右眼晶状体混浊,左眼人工晶状体在位;双眼底未见异常。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情况见精粹图片2A 和2B;双眼B超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左眼虹膜血管瘤;左眼老年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右眼老年性白内障。未给予特殊处理,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