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眼弓蛔虫病(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T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描激光检眼镜(SLO)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为25、26、26只眼。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57.5%,23/40),女性17例(42.5%,17/40);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8岁者30例(75.0%,30/40),年龄(9.60±0.60)岁;≥18岁者10例(25.0%,10/40),年龄(34.60±4.52)岁。长住农村地区33例(82.5%,33/40);有犬、猫接触史27例(67.5%,27/40)。40只眼中,周边肉芽肿型(周边型)、后极部肉芽肿型(后极型)、类似眼内炎的玻璃体混浊型(混浊型)、混合型,分别为18(45.0%,18/40)、11(27.5%,11/40)、6(15.0%,6/40)、5(12.5%,5/40)只眼。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药物和(或)手术治疗。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给予手术、药物治疗分别为17、11只眼;混浊型5只眼,仅给予药物治疗。40例患者中,33例患者参与随访;治疗后随访时间(18.78±9.44)个月。观察患眼BCVA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行 χ2或Fisher's检验。 结果:首诊时,患眼BCVA光感~0.6,其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20、13、7只眼。晶状体后玻璃体前界膜增厚24只眼(60.0%,24/40),玻璃体分层样混浊27只眼(67.5%,27/40),周边部/后极部肉芽肿22只眼(55.0%,22/40)。行CDFI检查的25只眼中,玻璃体可见特征性分层样或弥漫性混浊14只眼(56.0%,14/25)。行FFA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15只眼(57.7%,15/26),病灶处片状无灌注区。行OCT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分别为8(30.8%,8/26)、5(19.2%,5/26)、2(7.7%,2/26)只眼。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混浊型5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中,行手术治疗的17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8, P<0.05);仅行药物治疗的11只眼,BCVA不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94, P>0.05)。 结论:OT患者以儿童多见;视网膜肉芽肿、晶状体后灰白色增生膜或玻璃体分层样混浊具体一定特征性;OT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和儿童眼犬弓蛔虫病临床表现差异及眼内液检测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成人和儿童眼犬弓蛔虫病(OT)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探讨眼内液检测在OT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OT患者60例60只眼纳入研究。采集患者病史信息并行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以及房水或玻璃体液犬弓蛔虫抗体检测。行视力检查58例;未行视力检查2例,均为儿童患者。视力检查采用新版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2例12只眼、48例48只眼。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定性资料比较行 χ2检验。 结果:成人组、儿童组患者中,有明确犬猫接触史者分别为7(58.3%,7/12)、34(70.8%,34/48 )例,成人组明显低于儿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36, P=0.627)。首诊时,成人组、儿童组患者自述视物模糊分别为10(83.3%,10/12)、22例(45.8%,22/48 )。成人组、儿童组患眼logMAR视力≥1.85者分别为3(25.0%,3/12)、20(43.5%,20/46)只眼;小于0.3者分别为8(66.7%,8/12)、22(45.8%,22/46)只眼。成人组患眼视力优于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62, P=0.031)。两组患眼不同临床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908, P=0.385)。成人组、儿童组患眼眼前节炎症发生率分别为25.0%(3/12)、56.3%(27/48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50, P=0.053 )。成人组、儿童组患眼玻璃体液抗体浓度均大于房水。玻璃体液、房水抗体浓度,儿童组分别为36.51(22.58)、19.94(21.78)U/ml;成人组分别为45.95(56.44)、32.20(38.64)U/ml。儿童组患眼玻璃体液、房水抗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984, P=0.047 )。 结论:与儿童OT患者比较,成人OT患者初诊时视力更好,玻璃体腔炎症或增生轻微;眼内液弓蛔虫相关的抗体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眼弓蛔虫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成人眼弓蛔虫病(OT)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OT患者83例中,年龄≥18岁者14例(16.9%,成人组)纳入研究。选取2019年7~12月连续就诊的年龄<18岁的OT患者14例(儿童组)作为对照。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B型超声检查。行UBM检查18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6、12例;行FFA检查23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2、11例。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居住地(城镇或农村)、犬猫接触史、主要症状、就诊原因、病程以及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 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秩和检验。 结果:成年组、儿童组患者犬猫接触史( Z=2.661 )、首诊至确诊时间( t=-0.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57、0.351 );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居住环境主要为城镇,病程明显较短( Z=-2.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7 )。成人组、儿童组患者首诊时logMAR BCVA分别为0.81±1.08、2.08±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11, P=0.004 );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玻璃体混浊程度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847, P=0.048)。FFA检查,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20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0 (83.3%,10/12)、10 (90.9%,10/11)例。 结论:OT患者中成人患者占16.9%;与儿童患者比较,成人患者多居住于城镇或城市,病程短,初诊时视力好,玻璃体腔炎症或增生轻微;FFA有助于成人OT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O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为OT的患者27例(27眼)。所有患者经过1~2个月的全身或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接受了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避开周边病灶区放置灌注管和吊顶灯,切除玻璃体及牵拉条索,根据术中视网膜情况予激光光凝、气液交换、玻璃体腔填充空气或C3F8或硅油,部分联合晶状体摘除、环扎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照相检查、治疗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计算术后随访期内葡萄膜炎复发率和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对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 t检验分析。 结果::27例患者中周边部肉芽肿型11眼,后极部肉芽肿型11眼,眼内炎型5眼。伴视网膜前膜(ERM)23眼;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13眼,其中TRD合并ERM 11眼,单纯TRD 2眼。术后随访6~44(17.6±11.0)个月。术后早期低眼压4眼(15%),高眼压1眼(4%)。伴TRD的13眼中11眼经一次手术即实现解剖复位,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为85%;伴ERM的23眼中术后复发2眼(9%);术后视网膜脱离2眼(7%),术后并发白内障3眼(11%)。27眼中有4眼(15%)于术后1~5个月炎症复发,其中1眼经再次手术后炎症消退,另外3眼予全身及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2个月内炎症得到控制。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BCVA(logMAR)分别为1.46±0.66、1.13±0.66,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09, P<0.001)。 结论::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可有效控制葡萄膜炎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与成人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差异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儿童与成人眼弓蛔虫病(OT)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其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23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收治的37例(37只眼)OT患者,其中成人患者12例(12只眼),儿童患者25例(25只眼)。比较儿童与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及预后。结果:儿童组中16%(4/25)的患眼伴有高眼压,成人组无患眼伴有高眼压。所有患眼均出现玻璃体炎症,两组玻璃体炎症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人组OT类型以不典型表现型OT为主,与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人组出现视网膜血管炎、黄斑水肿、视网膜表面增殖膜的比例高于儿童组(均 P<0.05)。经口服阿苯达唑、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眼前节炎症均显著改善(均 P<0.05)。儿童组眼局部使用类固醇药物的比例高于成人组( P<0.05)。 结论:成人OT与儿童OT相比大多无特征性体征,成人OT以不典型表现型OT为主。成人OT的预后较好,且不容易发生炎症反复。在大多数情况下,抗寄生虫和抗炎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眼弓蛔虫病致反复黄斑囊样水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儿童眼弓蛔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儿童眼弓蛔虫病(OT)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确诊的OT患者61例6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5例45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男∶女=2.81∶1);年龄(6.93±2.50)岁。右眼、左眼分别为29、32只眼。患者双眼均行二维超声、CDFI检查。采用二维超声估测患眼及对侧健康眼眼轴长度(AL),其中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和(或)A型超声测量AL者52例。超声检查后1周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应用二维超声观察玻璃体内混浊形态、与眼球壁相连情况、是否发生玻璃体后脱离及视网膜脱离。应用血流显像功能观察病理膜上是否存在血流信号,统计不同形态玻璃体混浊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检出率;分析眼内增生性病变所在位置。患眼与对侧健康眼AL比较行配对 t检验。对CDFI检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所见增生性病变位置行Kappa一致性检验。 结果:所有患眼均存在不同程度玻璃体混浊。其中,混浊呈典型"圣诞树样"23只眼(37.7%,23/61);团状及条状回声27只眼(44.3%,27/61);细弱点状及条状回声9只眼(14.8%,9/61);大量致密点状及条状回声2只眼(3.3%,2/61)。存在牵拉性视网膜脱离50只眼(82.0%,50/61),其中条带状回声可探及血流信号46只眼(92.0%,46/50);未见明显血流信号4只眼(8.0%,4/50)。CDFI、手术中可见眼内增生性病变分布于周边部者分别为5(8.2%,5/61)、4(6.6%,4/61)只眼;后极部者分别为18(29.5%,18/61)、14(23.0%,14/61)只眼;周边部及后极部均存在者分别为38(62.3%,38/61)、43(70.5%,43/61)只眼。CDFI、手术中对增生性病变位置检出的一致性较好( κ=0.832,95%可信区间0.691~0.973, P<0.001)。二维超声测量结果显示,患眼AL小于对侧健康眼者46例(75.4%,46/61)。行AL生物测量的52例,患眼AL较对侧健康眼短(0.63±0.6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38, P<0.05)。 结论:CDFI可清晰显示儿童OT的玻璃体混浊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各种眼内病变及眼球大小;玻璃体混浊多表现为"圣诞树样"或团状、条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犬弓蛔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对眼弓蛔虫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血清犬弓蛔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anti-T-IgG)在眼弓蛔虫病(O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诊断试验。2015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疑似OT患者109例109只眼纳入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及Goldmann-Witmer系数将患者分为OT组、非OT组,分别为76例76只眼、33例33只眼。配对收集患者血清和眼内液样本,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及眼内液中anti-T-IgG水平。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评价血清anti-T-IgG对OT的诊断价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血清、眼内液anti-T-IgG阳性率与OT诊断的一致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非OT组比较,OT组中儿童及有猫狗接触史( χ2=9.785、12.026)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患者血清anti-T-IgG阳性率( χ2=24.551)及U值水平( Z=-4.379)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1)。以试剂盒推荐的11 U为临界值,血清anti-T-IgG诊断OT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0.72、0.79,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55,ROC下面积为0.77,95%可信区间( CI)0.669~0.86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与眼内液anti-T-IgG水平呈正相关( r s=0.520,95% CI 0.363~0.648, P<0.000 1)。血清、眼内液anti-T-IgG阳性率与OT诊断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457(95% CI 0.292~0.622)、0.711(95% CI 0.582~0.840);血清anti-T-IgG阳性率与OT诊断Kappa值低于眼内液。 结论:血清anti-T-IgG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血清anti-T-IgG阳性率与OT诊断的一致性均较低,血清anti-T-IgG水平不能作为OT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弓蛔虫病患眼B型超声图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眼弓蛔虫病(OT)患眼的B型超声表现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0例OT患眼的超声形态学表现及其临床分型特征.结果 超声表现包括全视网膜脱离12眼,局限牵引性视网膜脱离6眼,镰状视网膜皱褶5眼,玻璃体炎性渗出29眼,增殖条索14眼,球壁局限增厚或中高回声团块隆起19眼(后极部16眼,周边部3眼).临床分型包括慢性眼内炎型16眼,以玻璃体炎性混浊、分层树枝样条索、全视网膜脱离为主要超声表现;后部肉芽肿型12眼,以后极部球壁局限增厚、团块隆起、局部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为主要表现;周边肉芽肿型18眼,以镰状视网膜皱褶、周边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为主要表现;混合型4眼,兼具后部和周边肉芽肿型特点.结论 B型超声能较好反映地OT患眼的各种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但易漏诊周边肉芽肿.儿童单眼视网膜局限中高回声团块伴玻璃体分层树枝状条索应高度怀疑OT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
编辑人员丨2023/8/6
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是少见的良性视网膜肿瘤.好发于儿童,单眼患病.表现为后极眼底单个灰黑色扁平隆起的病变,伴紊乱增生及受牵拉的血管及视网膜前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示病变视网膜增厚,结构紊乱,呈高反射,其后则为低反射影,几乎都伴视网膜前膜.临床上需与黄斑前膜、犬弓蛔虫病、永存胚胎性血管等疾病相鉴别.年幼儿童给予遮盖治疗防止弱视.该类患者应定期观察,如出现视力持续下降,见前膜收缩及血管渗漏加重,并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证实,且前膜与视网膜间存在间隙的可考虑玻璃体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