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人用狂犬病疫苗研发与保护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急性传染病.虽然狂犬病灭活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狂犬病毒感染,但存在接种剂次多、成本高等缺点,亟需研发有效、价格适中的新型狂犬病疫苗.近年,病毒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佐剂疫苗和嵌合疫苗等新型狂犬病疫苗被研究用于防治狂犬病毒感染.现就新型狂犬病疫苗的研发情况、保护效果及其在预防狂犬病病毒感染等方面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8—2019年福建省12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持续监测12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 NA)水平,确定疫苗转换对目标儿童N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和完全随机抽样方法,从福建省9个设区市抽取<12岁儿童,采集血标本,应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NA测定。结果:调查<12岁儿童2 134名,PVⅠ型和PV Ⅲ型NA阳性率分别为98.64%和95.83%;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分别为1∶259.35和1∶105.14,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与三价减毒活疫苗(tr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tOPV)相比,二价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bOPV)和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能分别诱导产生PVⅠ型和PV Ⅲ型的GMT值更高。在182名<5岁儿童中,PVⅠ型、Ⅱ型和Ⅲ型NA阳性率分别为97.25%、76.37%和92.86%,3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44, P=0.000),PVⅡ型显著低于PVⅠ型和PV Ⅲ型(PVⅡ型 VS PVⅠ型: χ2=34.65, P=0.000;PV Ⅱ型 VS PV Ⅲ型: χ2=18.99, P=0.000);3型GMT分别为1∶368.96、1∶23.06和1∶183.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F=156.54, P=0.000),其中以PVⅠ型为最高,PV Ⅲ型次之,PVⅡ型最低(两两比较 P值均为0.000)。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最后一剂脊灰疫苗接种时间距调查时间间隔对PVⅠ型和PVⅢ型GMT值有影响,不同接种模式仅对PVⅠ型GMT值有影响,但年龄可能是混杂因素;而对PVⅡ型均无影响。 结论:疫苗转换后儿童PVⅠ型和Ⅲ型NA水平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5岁儿童PVⅡ型抗体水平则相对较低,需加强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当前国内季节性流感疫苗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同时接种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老年人、婴幼儿和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新型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的共同感染和流行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和康复复杂化。季节性流感疫苗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在目标人群、接种时间、接种单位都有重叠,虽然目前流感疫苗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同时接种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相关研究证据不足,但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家已建议流感灭活疫苗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同时接种。本文汇总了国内外两种疫苗同时接种的政策和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季节性流感疫苗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18~84岁健康人群中序贯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持久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重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18~84岁人群中异源序贯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持久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试验设计,于2021年10月在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和衢州市开化县2个研究现场,招募已完成2剂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基础免疫3~9个月的18~84岁健康成年人为受试者;根据接种间隔时间分为A(3~4个月)、B(5~6个月)、C(7~9个月)3组,每组各320例,三组受试者均接种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加强接种前、接种后14、30、180 d采集血液样本,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抗体阳性率和阳转率。收集接种后1个月内不良事件和6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960例受试者年龄为(52.3±11.5)岁,男性占47.4%(455例)。加强接种14 d后B组和C组受试者GMT(95% CI)分别为65.26(54.51~78.12)和60.97(50.61~73.45),均高于A组受试者[GMT(95% CI):44.79(36.94~54.30)];加强接种30 d后B组和C组受试者的GMT(95% CI)分别为23.95(20.18~28.42)和27.98(23.45~33.39),均高于A组受试者[GMT(95% CI):15.71(13.24~18.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加强接种14 d后,A、B、C三组受试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69%(276/301)、94.38%(302/320)、93.95%(295/314),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0.37%(272/301)、93.75%(300/320)、93.31%(293/3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加强接种30 d后,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60%(238/299)、87.74%(279/318)、90.48%(285/315),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6.92%(230/299)、85.85%(273/318)、88.25%(278/3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960名受试者序贯加强免疫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31%(147/960),A、B、C三组分别为14.38%(46/320)、17.50%(56/320)、14.06%(45/3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77/960),三组分别为7.50%(24/320)、6.88%(22/320)、9.69%(31/320),未发生与接种疫苗有关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完成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基础免疫3~9个月的18~84岁健康成年人序贯免疫接种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进展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暴发流行对全球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病毒感染流行的手段。2019-nCoV与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同属于β-冠状病毒。基于对SARS-CoV和MERS-CoV的了解,科学家对2019-nCoV病毒特征的研究、候选抗原及表位的鉴定、动物模型的建立、免疫应答的检测,疫苗的设计等工作取得了快速进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的研发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新冠疫苗类型几乎涵盖了目前疫苗研究的所有形式,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与DNA疫苗)等。至2020年3月,已有2项新冠疫苗进入了Ⅰ期临床试验,分别为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天津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研发的基于腺病毒载体的重组新冠疫苗和美国Moderna公司的mRNA 疫苗,两种疫苗均以2019-nCoV的刺突蛋白为抗原靶标。同时,新冠疫苗研发仍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如2019-nCoV病毒抗原特征、抗原变异、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特征以及对老年及基础病人群是否具有保护,新冠疫苗量产的生产工艺等方面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疫苗研发具有其固有规律,在加快速度的同时,保证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是必须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技术路线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特性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以来,虽然各国或地区采取了非药物性干预措施,但是从全球的角度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未得到遏制,即使有些疫情已初步控制的国家,也出现了疫情的局部反弹。人们把控制疫情的希望寄托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本研究从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复制型和非复制型)、病毒样颗粒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RNA疫苗7种不同的疫苗研发路线出发,从疫苗研发机制、同类疫苗情况、生产速度、技术成熟度等优点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介绍,对不同技术研发的疫苗特性进行系统地梳理、汇总,以期为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59岁人群加强免疫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方法:2020年10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Ⅱ期临床试验,入组对象为18~59岁、未妊娠、未哺乳的健康人群,基础免疫程序为0-14 d 5 μg、0-14 d 10 μg、0-28 d 5 μg、0-28 d 10 μg,从其中按研究编号从小到大顺序各选择50名(共200名)完成2剂基础免疫的受试者,在完成基础免疫后第6个月(窗口期30 d)加强接种第3剂与基础免疫同样剂量的疫苗。加强免疫前后分别采集静脉血约5 ml,分析活病毒中和抗体、假病毒中和抗体、受体结合域IgG抗体(RBD-IgG)的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收集并分析加强免疫后28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0-14 d 5 μg、0-14 d 10 μg、0-28 d 5 μg、0-28 d 10 μg组对象的基线年龄分别为(43.98±9.58)、(43.46±9.34)、(42.56±9.08)和(43.94±11.05)岁( P=0.877),各组间性别比例均衡( P=0.331);4组活病毒中和抗体GMT(95% CI)由加强免疫前的4.07(3.30~5.04)、3.75(3.08~4.55)、8.33(7.01~11.11)和7.69(6.19~9.57)升至加强免疫后28 d的284.84(215.28~376.86)、233.05(178.61~304.08)、274.81(223.64~337.68)和280.77(234.59~336.04),抗体阳转率均为100%。4组的加强免疫后28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0%(9例)、4.0%(2例)、12.0%(6例)和12.0%(6例)( P=0.182),无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基础免疫6个月后进行1剂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疫苗接种情况对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影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感染患者的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情况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7月至9月扬州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苏北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收治的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病毒且年龄≥18岁的704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将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归为非重症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归为重症组。根据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情况,分为未接种组、接种1针组和接种2针组,评价疫苗接种情况对病情严重程度、抗体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导致重症新冠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接种2针疫苗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比例均明显低于接种1针组和未接种组〔3.02%(7/232)比9.48%(22/232)、15.83%(38/240),均 P<0.05〕,而发病至就诊时间(d:1.97±1.66比2.66±2.70)、年龄(岁:45.3±12.2比63.6±17.0)、直接胆红素〔DBil(μmol/L):3.70±1.83比5.30±5.13〕、乳酸脱氢酶〔LDH(U/L):240.69±74.29比256.30±85.18〕、血肌酐〔SCr(μmol/L):63.38±19.86比70.23±25.43〕、白细胞介素-6〔IL-6(ng/L):7.32(1.54,17.40)比18.38(8.83,33.43)〕、肌酸激酶〔CK(U/L):66.00(43.00,99.75)比78.00(54.50,144.00)〕、D-二聚体〔mg/L:0.30(0.08,0.49)比0.41(0.23,0.69)〕均明显低于未接种组,血小板计数〔PLT(×10 9/L):176.69±60.25比149.25±59.07〕、白细胞计数〔WBC(×10 9/L):5.43±1.77比5.03±1.88〕、淋巴细胞计数〔LYM(×10 9/L):1.34±0.88比1.17±0.50〕均明显高于未接种组(均 P<0.05)。接种2针组入院10 d免疫球蛋白G(IgG)滴度显著高于接种1针组和未接种组〔U/L:130.94(92.23,326.31)比113.18(17.62,136.20)、117.85(33.52,156.73),均 P<0.05〕,入院16 d IgG滴度显著高于未接种组〔U/L:156.12(120.32,167.76)比126.52(61.34,149.57), P<0.05〕。重症组患者2针疫苗完全接种比例〔10.45%(7/67)比35.32%(225/637)〕、LYM(×10 9/L:1.09±0.32比1.25±0.56)、PLT(×10 9/L:138.55±68.03比166.93±59.70)均明显低于非重症组,而发病至就诊时间(d:3.01±2.99比2.25±2.09)、住院时间(d:28±18比16±6)、男性比例〔77.61%(52/67)比34.54%(220/637)〕、年龄(岁:69.13±12.63比52.28±16.53)、DBil〔μmol/L:4.20(3.18,6.65)比3.60 (2.80,4.90)〕、LDH(U/L:310.61±98.33比238.19±72.14)、SCr(μmol/L:85.67±38.25比65.98±18.57)、C-反应蛋白〔CRP(μmol/L):28.12(11.32,42.23)比8.49(2.61,17.58)〕、IL-6〔ng/L:38.38(24.67,81.50)比11.40(4.60,22.07)〕、CK 〔U/L:140.00(66.00,274.00)比72.80(53.00,111.00)〕、D-二聚体〔mg/L:0.46(0.29,0.67)比0.35(0.19,0.57)〕均明显高于非重症组(均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1针组和接种2针组发生重症的风险为0.430倍( P=0.010)。再将年龄纳入回归分析,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2针组发生重症的风险为0.381倍〔优势比( OR)=0.381,95%可信区间(95% CI)为0.121~1.19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LT为保护因素( OR=0.992,95% CI为0.986~0.998);年龄>60岁( OR=3.681,95% CI为1.637~8.278)、CK( OR=1.001,95% CI为1.000~1.001)、IL-6( OR=1.006,95% CI为1.002~1.010)、SCr( OR=1.020,95% CI为1.007~1.033)均为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针对德尔塔病毒感染,与未接种新冠疫苗患者相比,完全接种2针新冠灭活疫苗新冠肺炎患者的IL-6、SCr、CK和D-二聚体水平降低,PLT、LYM和IgG抗体滴度更高,发生重症比例降低,2针疫苗完全接种更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对Beta和Delta变异株的交叉中和活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人群和小鼠血清对变异株(Delta株和Beta株)的交叉中和活性。方法:各取20份人群常规两剂基础免疫血清、三剂加强免疫血清和两剂小鼠免疫血清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新型冠状病毒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3株病毒,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通过分析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固定剂量病毒的中和活性,计算血清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评估免疫血清的交叉中和水平。结果:人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株的阳性率均大于95%;基础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09、41和15,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7倍和7.3倍;加强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株、Delta和Beta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446、190和86,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3倍和5.2倍。小鼠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株的阳性率均为100%;对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2 037、862和408,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4倍和5.0倍。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后的人群和小鼠血清均可对Delta和Beta变异株产生一定水平的中和保护,且人群加强免疫后可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交叉中和抗体,为该疫苗的临床应用和保护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期IgG抗体水平及疫苗接种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康复期IgG抗体水平及其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5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185例COVID-19康复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情况。收集患者感染后6、8、10、12、14、16、18周不同时间点静脉血,采用半定量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抗体水平。按照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分为疫苗接种组(接种2剂次以上灭活疫苗,共130例)和疫苗未接种组(因各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共55例)。将2组中>75岁康复者分别纳入亚组,疫苗接种亚组(18例)和疫苗未接种亚组(28例)。比较康复者整体、2组和2亚组各时间点的IgG、IgM抗体水平。结果:185例COVID-19康复者中男80例,女105例;年龄62.0(40.5,75.0)岁;111例(60.00%)合并基础病。2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3, P=0.874);疫苗未接种组年龄、合并基础病、重症或危重症比例均较疫苗接种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2亚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重症或危重症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疫苗未接种亚组合并基础病比例较疫苗接种亚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0, P=0.038)。全体康复者体内IgM抗体水平均为阴性。康复者整体Ig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第10周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于随访期末达最低值。疫苗接种组感染后第6、8、10、12、14、16、18周的IgG抗体水平均高于疫苗未接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7.9(73.4,240.0)比4.7(1.7,17.7), Z=2.36;132.0(75.3,213.1)比2.8(0.7,52.6), Z=3.77;137.7(79.9,227.0)比1.1(0.4,15.2), Z=4.51;134.5(81.4,211.9)比1.0(0.5,2.9), Z=3.49;92.4(68.9,112.9)比1.7(1.2,2.4), Z=2.84;61.2(33.3,108.7)比2.9(1.3,12.8), Z=3.45;57.1(32.7,87.6)比1.1(0.8,8.3), Z=4.06;均 P<0.05]。疫苗接种亚组感染后第8、12、16周的IgG抗体水平均高于疫苗未接种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1.5(225.4,304.9)比13.8(0.5,126.8), Z=2.34;134.5(104.8,283.6)比1.2(0.5,2.9), Z=2.74;61.5(10.9,147.8)比1.9(1.2,27.4), Z=2.11;均 P<0.05]。 结论:随着康复期延长,COVID-19康复者体内IgG抗体水平在达峰后逐渐下降。完成全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人群在患COVID-19后较未接种人群体内能产生更高水平的IgG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