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腔镜辅助对比开放下保留乳头乳晕乳房皮下全切加一期假体植入重建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腔镜辅助与开放下保留乳头乳晕乳房皮下全切加一期假体植入重建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术后短期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住院行保留乳头乳晕皮下全切加一期假体植入重建的10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腔镜组(53例)和开放组(51例)。腔镜组患者年龄(43.3±9.9)岁(范围:25~66岁),开放组患者年龄(39.9±7.8)岁(范围:25~54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2 d引流量及术后患者对乳房重建的满意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乳房重建满意度,并探讨两种术式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处理经验。结果:腔镜组53例患者中未发生术后假体感染、假体取出及乳头乳晕缺血坏死,1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出血,予重新缝合切口,切口愈合良好。开放组51例患者中发生5例术后假体感染;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取出假体并予足量抗菌药物治疗,1例置管引流合并抗菌药物治疗,其余2例行单纯抗菌药物治疗,治疗后感染均好转;发生1例术后乳头乳晕缺血坏死,嘱患者定期返院消毒换药处理后坏死区域逐渐恢复;1例术后切口出血,重新缝合后愈合。腔镜组患者对乳房假体植入术后的美容效果满意度更高( Z=-4.511, P<0.01)。 结论:腔镜辅助与开放行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全切加一期假体植入重建手术均可获得较好效果,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例数较少。腔镜术后患者对乳房重建美容效果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肿瘤安全性、美容效果和上肢功能中的疗效和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的Ⅰ期及Ⅱ期乳腺癌患者80例,对肿瘤安全性、美容效果评分、上肢功能等进行评估。结果:8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6~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其中2例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4例(5%)出现1~3级乳头乳晕缺血。无一例皮下积液发生。通过Breast-Q量表进行评分,证实乳房满意度、胸壁状态满意度、社会心理状态满意度和性健康程度均获得较高评分。上肢功能评分证实术后保留了较好的上肢功能。切口长度(3.6±0.8) cm。出血量(24.7±19.3) mL。结论: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可以在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美容效果评分及较好的上肢功能恢复,可以作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又一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辽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收治的40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5年内乳腺癌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 n=37)和对照组( n=365)。转移组是指患者术后5年内发生乳腺癌转移,对照组是指患者术后5年内未发生乳腺癌转移。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分期、病变部位、病灶数量、肿瘤直径、病理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部位、远处转移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腋窝手术情况、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术后拔管时间、引流量、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患肢活动障碍、住院时间。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用SPSS决策树模型预测各危险因素的强度及分层节点。使用R 4.0.2软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用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对连续性变量的分层节点进行验证。 结果: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 OR=2.715,95% CI:2.349~3.168, P=0.002)、有淋巴结转移( OR=2.604,95% CI:2.413~2.825, P=0.009)、组织学分级为G3级( OR=2.473,95% CI:2.331~2.701, P=0.007)、CEA≥4.10 ng/mL( OR=2.481,95% CI:2.357~2.616, P=0.003)和CA153≥18.90 U/mL( OR=2.467,95% CI:2.344~2.620, P=0.002)是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决策树模型显示,年龄<40岁( χ2=16.18, P<0.001)、有淋巴结转移( χ2=9.53, P=0.002)、组织学分级为G3级( χ2=11.73, P<0.001)、CEA≥4.10 ng/mL( χ2=13.62, P=0.001)和CA153≥18.90 U/mL( χ2=7.39, P=0.010)均具有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预测能力,各节点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814、0.789、0.761、0.696、0.745,灵敏度分别为84.35%、74.96%、79.35%、71.59%、73.10%,特异性分别为80.16%、77.55%、76.54%、70.32%、76.83%,模型预测性能好。 结论:年龄<40岁、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为G3级、CEA≥4.10 ng/mL和CA153≥18.90 U/mL是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腋窝腔镜辅助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Ⅰ期胸肌前假体乳房重建术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经腋窝腔镜辅助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I期胸肌前假体乳房重建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接受经腋窝腔镜辅助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Ⅰ期胸肌前假体乳房重建术的3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指标、Breast-Q 量表、Scar-Q量表等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腋窝腔镜辅助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Ⅰ期胸肌前假体乳房重建术,手术时间为(138.5±20.7)min,术中失血量为(49.6±24.3)ml,前哨淋巴结数为(3.0±1.0)枚,术区引流时间为(7.3±1.5)d,术区总引流量为(504.8±19.6)ml,术后住院时间为(6.3±1.2)d,且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标本的切缘均为阴性。术后美容效果评价优良率为93.8%(30/32),Breast-Q评分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及3个月胸壁状态、性生活、社会心理状态的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ar-Q评分结果显示,术后疤痕外观满意度随时间逐渐升高,术后6个月评分升高至(66.1±6.2)分。术后出现假体移位1例(3.1%),皮下积液2例(6.3%),皮瓣局部性坏死2例(6.3%),但无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术后出血、胸壁疼痛、包膜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且随访期间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等事件。结论:经腋窝腔镜辅助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Ⅰ期胸肌前假体乳房重建术安全可行,并获得了较好的根治效果、美容效果和满意度,可于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国腔镜乳腺癌手术20年回顾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经过2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乳腺外科已突破无腔隙器官腔镜手术的技术瓶颈,腔镜辅助乳腺癌手术发展进入高位平台期.《中国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为手术适应证和关键技术提出宏观和谨慎的推荐意见.目前,腔镜乳腺癌手术的长期肿瘤安全性、手术入路等关键问题尚存争议,非溶脂法经腋窝切口单孔腔镜乳腺癌手术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2023年,"早期乳腺癌腔镜辅助对比开放手术实施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同期假体重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CSBrS-018研究)即将启动.该研究结论有望为腔镜早期乳腺癌手术的临床价值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并推动腔镜乳腺癌手术的规范化和同质化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