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及会诊并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眼部Kimura病的10例患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3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检查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眼部Kimura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7~75岁,平均年龄30岁;单眼病变6例,双眼病变4例;病变累及眼眶软组织为主3例,累及泪腺为主5例,累及眼睑为主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眶周或眼睑皮下扪及质韧肿物,可伴眼睑肿胀下垂及眼球突出移位,运动受限;3例曾有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病史;病程6个月至7年,平均34个月;1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或百分比均升高。3例眼部上皮样血管瘤均为男性,均单眼发病(右眼1例,左眼2例),年龄25~60岁,病变累及眼睑和眼眶1例、眉弓及内眦部皮肤各1例,表现为眼睑肿胀、眼眶肿物或皮下结节,病程5个月至2年。10例(11只眼)眼部Kimura病患者行肿物切除或部分切除活检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泪腺区或眼眶纤维肌肉脂肪组织内或眼睑皮下淋巴组织增生,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及腺体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嗜酸性微脓肿形成,部分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3例(3只眼)眼部上皮样血管瘤均行肿物切除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小至中等大小血管增生,血管内衬胞质丰富红染的突入管腔的上皮样内皮细胞,均表达CD31、第八因子相关抗原、E26转录特异性相关基因等血管内皮标志物,血管周围可见中等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但无嗜酸性微脓肿形成。结论: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均为男性好发,组织病理学形态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皮肿胀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Kimura病是一种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而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以血管内皮显著肿胀为特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可以此进行鉴别诊断。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9-69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体化预防策略"用于预防单孔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后乳头乳晕缺血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体化预防策略"对单孔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后乳头乳晕缺血的预防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7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单孔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治疗的7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随访至2022年7月。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40)和对照组( n=32),观察组患者采用"一体化预防策略"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处置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乳头乳晕缺血的发生率,以及对术后美容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进行评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632.40±226.37)mL比(774.91±239.8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术后2周乳头乳晕缺血情况:观察组1例,对照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9)。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乳房满意度[(83.93±11.64)分比(67.28±11.52)分]、胸壁满意度[(89.63±8.06)分比(83.03±9.49)分]以及社会心理状态[(89.43±12.42)分比(78.88±10.40)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体化预防策略"可以有效预防单孔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后乳头乳晕缺血的发生,改善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脐孔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脐孔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分析4例脐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回顾。结果:4例患者行脐部异位内膜切除术,病理组织学提示真皮下纤维组织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证实为脐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脐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较低,但存在复发和恶性转化的可能,临床上应重视妇科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并结合病理活检予以确诊,减少漏诊和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男性乳房发育症胸部结构分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男性乳房发育症胸部结构分区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687例男性乳房发育患者,年龄14~45岁,平均27.0岁。均根据术前胸部乳房相关指标测量进行Simon分类,并行手术区域设计、乳房B超检查、Derriford外表量表评估。将男性胸部分为6个区域,0区乳晕区、1区乳房凸起区、2区副乳区、3区胸侧卷区、4区下皱襞区、T区相对禁忌区。对以上区域中明显脂肪堆积隆起的分区进行脂肪抽吸,避免在区域连接处过度抽吸导致术后凹陷,最终达到各个区域过渡平整。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拍摄患者胸部正位及斜位照片,比较各结构分区术前、术后变化。于术后12个月随访时,统计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687例患者,按照Simon分类,Ⅰ度65例,Ⅱa度257例,Ⅱb度194例,Ⅲ度171例。术前,除了SimonⅠ度的65例患者仅表现为0区凸起,其余患者都包含有1区凸起,2~4区则在不同患者中伴随出现。经对不同分区进行脂肪抽吸及腺体剥脱旋切后,患者乳房平整,各分区过渡自然,无明显凸起及凹陷。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术后随访,患者胸部形态稳定,无血肿、血清肿等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687例患者中,满意度10分共634例,8~9分53例,平均满意度评分9.90分。未达满分的53例患者中48例因0区及1区皮下瘢痕致局部发硬,5例因1区与T区过渡处凹陷、3区及4区局部凹陷导致外形不满意。结论:男性乳房发育症的胸部结构分区能为整形外科医生及男性患者提供简单、直观、医患认同度高的术前评估,也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适当、简化、精确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术后植入物乳房重建两步法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两步法植入物乳房重建的手术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乳腺中心完成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或保留皮肤的皮下腺体全切除、一期置入皮肤扩张器,接受放疗后完成永久假体置换的乳腺癌患者共32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置换手术与放疗的间隔时间、假体体积、扩张器内0.9%氯化钠溶液体积与假体体积差值、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置换术后乳房外形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67.81±19.71) min;置换手术与放疗时间间隔平均为(9.88±2.00)个月;扩张器内0.9%氯化钠溶液体积平均为(225.47±56.83) mL,假体体积平均为(259.06±70.88) mL,假体体积与扩张器内0.9%氯化钠溶液体积差值平均为(33.59±14.88) mL;假体较扩张器增加的体积比例平均为(13.65±5.19)%;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平均为(9.03±1.40) d;置换术后乳房外形的满意度:优良23例(71.9%),一般8例(25.0%),差1例(3.1%);术后并发症:切口脂肪液化裂开1例(3.1%),血清肿2例(6.3%),未出现假体外露、取出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乳房切除术后植入物乳房重建且需要放疗的乳腺癌患者,选择"针对扩张器放疗"的两步法,在放疗后6个月以上进行永久性假体置换手术的安全性好,同时通过松解包膜、重建乳房下皱襞以及必要的健侧乳房整形手术,可以达到更好的对称性和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联合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联合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联合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手术的3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6(11)岁[ M( Q R)](范围:26~64岁)。对手术根治性、术后美容效果进行评估,并采用乳腺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3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13.4±11.7)min(范围:200~485 min),术中出血量(33.8±3.3)ml(范围:10~100 ml)。5例患者术后发生乳头乳晕缺血坏死,其中1例因乳头乳晕坏死导致假体外露最终手术取出假体;无包膜挛缩、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35(17)个月(范围:12~77个月),1例发生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1例发生远处转移。患者术后乳房满意度、社会心理状态、胸壁状态、性健康程度评分分别为(78.3±2.6)分(范围:55~100分)、(89.1±2.3)分(范围:82~100分)、(91.47±1.33)分(范围:43~100分)、(78.5±2.7)分(范围:39~100分)。结论: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联合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可获得较好的根治效果和美容效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腔镜辅助对比开放下保留乳头乳晕乳房皮下全切加一期假体植入重建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腔镜辅助与开放下保留乳头乳晕乳房皮下全切加一期假体植入重建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术后短期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住院行保留乳头乳晕皮下全切加一期假体植入重建的10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腔镜组(53例)和开放组(51例)。腔镜组患者年龄(43.3±9.9)岁(范围:25~66岁),开放组患者年龄(39.9±7.8)岁(范围:25~54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2 d引流量及术后患者对乳房重建的满意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乳房重建满意度,并探讨两种术式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处理经验。结果:腔镜组53例患者中未发生术后假体感染、假体取出及乳头乳晕缺血坏死,1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出血,予重新缝合切口,切口愈合良好。开放组51例患者中发生5例术后假体感染;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取出假体并予足量抗菌药物治疗,1例置管引流合并抗菌药物治疗,其余2例行单纯抗菌药物治疗,治疗后感染均好转;发生1例术后乳头乳晕缺血坏死,嘱患者定期返院消毒换药处理后坏死区域逐渐恢复;1例术后切口出血,重新缝合后愈合。腔镜组患者对乳房假体植入术后的美容效果满意度更高( Z=-4.511, P<0.01)。 结论:腔镜辅助与开放行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全切加一期假体植入重建手术均可获得较好效果,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例数较少。腔镜术后患者对乳房重建美容效果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肿瘤安全性、美容效果和上肢功能中的疗效和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的Ⅰ期及Ⅱ期乳腺癌患者80例,对肿瘤安全性、美容效果评分、上肢功能等进行评估。结果:8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6~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其中2例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4例(5%)出现1~3级乳头乳晕缺血。无一例皮下积液发生。通过Breast-Q量表进行评分,证实乳房满意度、胸壁状态满意度、社会心理状态满意度和性健康程度均获得较高评分。上肢功能评分证实术后保留了较好的上肢功能。切口长度(3.6±0.8) cm。出血量(24.7±19.3) mL。结论: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可以在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美容效果评分及较好的上肢功能恢复,可以作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又一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腔镜腋窝入路与传统乳晕切口手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乳腔镜腋窝入路与传统乳晕切口在男性乳腺发育症手术治疗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46例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确诊为男性乳腺发育症的患者,行乳腔镜下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和传统乳晕切口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比腔镜组与传统组术式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情况、住院总费用、术后6个月满意度等情况。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辅助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在年龄( t=-0.550, P=0.473)、BMI( t=0.695, P=0.353)、病变位置( χ2=1.657, P=0.198)及Simon分类( χ2=0.762, P=0.68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与传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 t=-0.528, P=0.596)、术中出血量( t=0.489, P=0.999)、拔管时间( t=-0.148, P=0.755)、术后近期并发症情况( t=0.453, P=0.370)、平均住院时间( t=-0.450, P=0.676)、住院总费用( t=-0.340, P=0.486)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 结论:乳腔镜手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较传统开放手术微创美观,且较为安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辽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收治的40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5年内乳腺癌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 n=37)和对照组( n=365)。转移组是指患者术后5年内发生乳腺癌转移,对照组是指患者术后5年内未发生乳腺癌转移。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分期、病变部位、病灶数量、肿瘤直径、病理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部位、远处转移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腋窝手术情况、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术后拔管时间、引流量、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患肢活动障碍、住院时间。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用SPSS决策树模型预测各危险因素的强度及分层节点。使用R 4.0.2软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用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对连续性变量的分层节点进行验证。 结果: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 OR=2.715,95% CI:2.349~3.168, P=0.002)、有淋巴结转移( OR=2.604,95% CI:2.413~2.825, P=0.009)、组织学分级为G3级( OR=2.473,95% CI:2.331~2.701, P=0.007)、CEA≥4.10 ng/mL( OR=2.481,95% CI:2.357~2.616, P=0.003)和CA153≥18.90 U/mL( OR=2.467,95% CI:2.344~2.620, P=0.002)是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决策树模型显示,年龄<40岁( χ2=16.18, P<0.001)、有淋巴结转移( χ2=9.53, P=0.002)、组织学分级为G3级( χ2=11.73, P<0.001)、CEA≥4.10 ng/mL( χ2=13.62, P=0.001)和CA153≥18.90 U/mL( χ2=7.39, P=0.010)均具有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预测能力,各节点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814、0.789、0.761、0.696、0.745,灵敏度分别为84.35%、74.96%、79.35%、71.59%、73.10%,特异性分别为80.16%、77.55%、76.54%、70.32%、76.83%,模型预测性能好。 结论:年龄<40岁、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为G3级、CEA≥4.10 ng/mL和CA153≥18.90 U/mL是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全腔镜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