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术后Petersen疝六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发生Petersen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静冈癌症中心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断Petersen疝并行手术治疗的6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76岁,2例曾行机器人辅助全胃切除术,2例曾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2例曾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初次胃癌手术时均已关闭Petersen间隙。症状在术后1~55个月出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例腹部CT检查表现为小肠扩张,肠梗阻样改变;3例CT呈漩涡征改变。6例患者均手术探查未见肠坏死并再次缝合Petersen间隙,术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再发。结论:Petersen疝是胃术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应根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尽早进行腹部CT并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K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 Ⅰ吻合消化道重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和器械设备不断改善,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远期肿瘤学效果均已得到证实。此外,由于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和分期较早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越来越多。4K腹腔镜具有手术视野广阔,放大倍数较高,局部细节显示极佳等优势,有助于淋巴结清扫和层面辨识。笔者探讨4K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Delta吻合消化道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安全性及可推广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术前病理结果诊断为胃恶性肿瘤;(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0~1分:(4)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5)术前肿瘤临床分期为Ⅰ~Ⅲ期;(6)手术方式为完全腹腔镜或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7)消化道重建方式为uncut Roux-en-Y或Billroth-Ⅱ+Braun手术。排除新辅助治疗、中转开腹、有其他重要器官严重合并症以及病例资料不完整者。根据上述标准,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129例行腹腔镜胃癌手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完全腹腔镜组与腹腔镜辅助组。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情况;(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运用1∶1倾向评分匹配(PSM)后,两组各有40例入选,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腹腔镜辅助组相比,完全腹腔镜组手术主切口长度更短[(4.1±1.0)cm比(8.5±2.8)cm, t=9.375, P<0.001],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更早[4.0(3.0,4.8)d比5.0(4.0,6.0)d, Z=2.167, P=0.030],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更短[6.0(6.0,7.0)d比7.0(6.0,8.0)d, Z=2.323, P=0.020],但术后第1天和第2天疼痛评分更高,分别为[2.5(1.0,3.0)分比1.5(1.0,2.0)分, Z=1.980, P=0.048]和[2.0(1.0,3.0)分比1.0(1.0,2.0)分, Z=2.334, P=0.020]。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以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粪时间、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术后总住院时间和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在肿瘤最大径、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清扫总数目和淋巴结阳性总数目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完全腹腔镜组与腹腔镜辅助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5.0%(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1, P>0.999)。 结论:与腹腔镜辅助技术相比,老年远端胃癌患者行完全腹腔镜根治手术具有切口更小、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更早以及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更短的优势,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值得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癌根治术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例1,女,71岁,汉族。2021年5月21日因“双下肢浮肿、气憋、乏力10余天,加重2 d”入住舟曲县人民医院内一科。10余天前,患者逐渐出现双下肢浮肿、气憋、憋闷、喘促、乏力等症状,上坡时气憋明显加重,未给予药物治疗。近2 d来,上述症状加重,为进一步治疗,门诊就诊。既往史:5年前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具体手术情况不详。出院后饮食较差,营养欠佳。3年前发现胆囊泥沙样结石,平时间歇性腹痛。体格检查:结膜略苍白,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可见长约8 cm手术瘢痕,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肠鸣音正常,甲床微苍白,双下肢中度浮肿。血细胞分析:白细胞(WBC)2.85×10 9/L,红细胞(RBC)2.25×10 12/L,血红蛋白(Hb)96 g/L,血小板(PLT)87×10 9/L。辅助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为胆囊颈部结石(多发)(见图1A)。入院诊断:胃癌术后,胆囊炎并结石(多发),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后行CT检查:(1)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多发),胆囊积液,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2)胃术后改变,术区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B)。经过吸氧、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经会诊后转入外科,完善术前准备,患者近亲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于2021年5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胆囊切除术。为避免肠管损伤,建立气腹时取脐下1 cm切口,直视下逐层分离进腹并放置10 mm Trocar,成功建立气腹,进镜探查发现腹腔内广泛粘连,在右侧腋前线平脐无粘连处置入5 mm Trocar,用电凝钩紧靠腹壁由近及远,从下往上,循序渐进地仔细分离粘连。建立一定空间后,在右侧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处下方2 cm处打孔置入5 mm Trocar,继续分离粘连最终到达肝脏下缘,在剑突下打孔置入10 mm Trocar。成功分离腹腔粘连并建立操作孔后进行胆囊Calot三角解剖(见图1C),仔细辨别胆囊管、左右肝管、胆总管,然后用Hem-o-lock夹夹闭胆囊动脉、胆囊管近端及远端,离断胆囊动脉、胆囊管后,顺行分离切除胆囊。手术总共用时180 min,术中无出血。术后给予抗感染、对症等治疗。病理诊断: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术后1周患者痊愈出院,无任何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项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登记队列研究(PACAGE)的中国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评估其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全国多中心前瞻性数据登记队列研究方法,数据来自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发起的胃肠外科手术后腹部并发症现状研究数据库(PACAGE)。PACAGE数据库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前瞻性收集了20家医学中心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一般人口统计学数据、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相关数据,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组,参照胃肠肿瘤外科术后并发症相关专家共识和Clavien-Dindo分级标准,对并发症进行分类及分级。通过绘制热图,将不同分级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视化;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 926例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657例患者共发生876例次术后并发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6.7%(657/3 926),Ⅲ级及以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4.0%(156/3 926),Ⅴ级并发症发生率0.2%(7/3 926)。胃癌患者2 27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1%(412/2 27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4.7%(106/2 271);结直肠癌患者1 655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8%(245/1 65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0%(50/1 655)。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是3.3%(74/2 271)和3.4%(56/1 655)。腹腔感染在各类并发症中占比最高,在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中分别为28.7%(164/572)和39.5%(120/304)。在所有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分级中,Ⅱ级并发症占比最高,胃癌和结直肠癌分别占65.4%(374/572)和56.6%(172/304)。多因素分析显示:(1)胃癌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有术前合并症(OR=2.54,95%CI:1.51~4.28, P<0.001)、接受新辅助治疗(OR=1.42,95%CI:1.06~1.89, P=0.020)、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较高(ASA,2分:OR=1.60,95%CI:1.23~2.07, P<0.001;≥3分:OR=0.43,95%CI:0.25~0.73, P=0.002)、手术时间>180 min(OR=1.81,95%CI:1.42~2.31, P<0.001)、术中出血量>50 ml(OR=1.29,95%CI:1.01~1.63, P=0.038)和相比于全胃切除术的远端胃切除(OR=0.65,95%CI:0.51~0.83, P<0.001);(2)肠癌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女性(OR=0.60,95%CI:0.44~0.80, P<0.001)、有术前合并症(OR=2.73,95%CI:1.25~5.99, P=0.030)、接受新辅助治疗(OR=1.83,95%CI:1.23~2.72, P=0.008)、腹腔镜手术(OR=0.47,95%CI:0.30~0.72, P=0.022)和相比于低位前切术的腹会阴联合切术(OR=2.74,95%CI:1.71~4.41, P<0.001)。 结论: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各类感染相关的并发症最为常见,虽然两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各有不同,但有术前合并症、行新辅助治疗以及手术切除范围,是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共同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短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TLDG)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LADG)联合Billroth-Ⅱ+Braun吻合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联合Billroth-Ⅱ+Braun吻合术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TLDG组( n=62)和LADG组( n=62),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LADG组比较,TLDG组在第1次排气时间[(2.9±1.3)比(2.3±0.8)d, Z=-3.072, P=0.002]、第1次进流质饮食时间[(5.9±1.3)比(5.4±1.4)d, Z=-2.031, P=0.042]和切口长度[(7.1±1.4)比(4.8±0.8)cm, Z=-6.331, P=0.00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LDG组和LADG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比37%, χ2=0.911, P=0.340)。TLDG组术后肺炎发生率较LADG组更低(3%比13%, χ2=3.916, P=0.048)。TLDG组和LADG组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 P=0.023)和年龄≥65岁( P=0.001)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LDG安全可行,短期临床疗效优于LAD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K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规范及技术标准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腔镜胃癌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胃癌外科治疗领域,腹腔镜胃癌手术指征也在不断扩展。基于CLASS-01的研究结果,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已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推荐手术方式之一。随着胃上部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的比例逐渐上升。但是,由于肿瘤复发风险高和术后严重胃酸反流症状,近端胃切除术的手术指征越来越严格。考虑到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众所周知,淋巴结清扫是标准胃癌根治术的关键步骤,根据日本胃癌协会(JGCA)胃癌治疗指南,近端胃癌根治术的标准手术方式为近端胃切除术联合D 1(第1、2、3a、4sa、4sb、7组淋巴结)或D 1+(D 1淋巴结+第8a、9、11p组淋巴结)淋巴结清扫。笔者就近端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进行阐述,并对腹腔镜近端胃癌淋巴结清扫技术标准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初步经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并总结初步技术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的12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肿瘤长径中位数2.0(1.5~2.9) cm,病理分期均为T1-3N0-3aM0。所有患者常规在完全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游离食管下段约5 cm,游离胃大弯、胃小弯侧拟切除位置,至少保留1/2远端胃,以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远端胃体。手术适应证:(1)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eiwertⅡ~Ⅲ型);(2)术前评估近端胃R 0切除后能够保留至少1/2的远端胃。禁忌证:(1)经评估存在肿瘤远处转移或其他脏器侵犯;(2)术中评估腹段食管较短或存在膈肌食管裂孔疝者;(3)空肠系膜过短或张力过高;(4)术前存在严重合并症;(5)术前评估仅行姑息性手术;(6)营养状态不佳者。在完全腹腔镜下行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消化道重建:(1)食管空肠π形吻合:处理距屈氏韧带25 cm处空肠系膜,于该处肠壁对系膜缘及食管右侧壁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插入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击发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于吻合口下缘离断并闭合共同开口,完成食管空肠π形吻合;(2)残胃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15 cm处空肠对系膜缘及残胃大弯侧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置入直线切割闭合器,击发完成胃空肠侧侧吻合;(3)空肠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40 cm处近远端空肠对系膜缘取一长约1 cm切口,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分别置入,击发完成空肠空肠侧侧吻合。取上腹正中切口,长4~6 cm,取出标本,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层关腹。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和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用 ± 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后病理示上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手术时间(247.9±62.4)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00.0(62.5,100.0) ml,所有患者均未术中输血,切口长度(4.9±1.0) cm,手术费用(55.5±0.7)万元,首次进食时间中位数1.0(1.0,2.0) d,排气时间(3.1±0.9) d。所有患者顺利出院,围手术期内仅1例出现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和感染性肺炎,Clavien-Dindo分级均为Ⅱ级,予以保守治疗痊愈,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住院天数(8.3±2.1) d。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纯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纯单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纳入影像检查和病理诊断为早期远端胃癌、无远处转移、无严重心脑血管等疾病和实施胃癌根治术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非计划二次手术者及合并其他肿瘤者。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间,行纯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纯单孔手术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同期行常规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常规5孔手术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由于发现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中,体质指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0.8)kg/m 2比(22.9±0.4)kg/m 2, t=2.456, P=0.017],故对两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纯单孔手术组和常规5孔手术组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各有14例患者。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纯单孔手术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5孔手术组[(163.6±6.3)min比(133.9±4.4)min, t=3.866, P=0.001],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6±0.2)d比(3.3±0.1)d, t=3.053, P=0.005]、引流管拔管时间[(4.5±0.8)d比(6.9±0.2)d, t=2.914, P=0.007]和术后住院时间[(6.7±0.1)d比(9.2±1.0)d, t=2.534, P=0.018]明显短于常规5孔手术组,纯单孔手术组术后第1天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1.86±0.29)分比(2.86±0.35)分, t=2.205, P=0.037]低于常规5孔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纯单孔手术组有4例患者术后未放置腹腔引流管,均安全康复。 结论:纯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并在术后恢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K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 Ⅱ吻合消化道重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LDG)已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4K腹腔镜系统在胃癌根治术中具有增强术者对各解剖层面及血管辨识度的优势。笔者以4K腹腔镜技术为辅助,探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吻合消化道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