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辅助膝髋关节置换术后精细化临床护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MAKO机器人在膝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的优势和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从术后疼痛、失血、康复、抗凝、并发症管理以及患者教育等角度,分析手术后的护理要点,并对精细化临床护理进行综述,为完善机器人辅助下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TKA)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接受RTKA组和TKA组的156例患者。纳入年龄40~80岁,膝关节骨关节炎(KOA)Kellgren-Lawrence(K-L)分级为Ⅲ~Ⅳ级的KOA并接受单侧TKA或者RTKA的患者;排除处于妊娠期、伴有严重的屈曲畸形(畸形角度>20°)及严重内外翻畸形(畸形角度>20°)、手术区域伴有其他金属植入物、存在活动性感染灶以及合并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患者。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骨关节炎病程、手术侧别以及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静息及运动评分、特种外科医院骨关节炎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的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及髋-膝-踝角(HKA)偏移等资料的差异。结果:RTKA组的手术时间(101±13)min高于TKA组(67±10)min,术中出血量RTKA组(261±49)ml较TKA组(371±81)ml低,术后住院时间RTKA组3(3,3)d较TKA组4(3,5)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51,P<0.05;t=-10.543,P<0.05;Z=-6.036,P<0.05)。RTKA组术前的功能指标[HSS评分(52.4±2.6)、KSS评分(57.3±4.5)和WOMAC评分(50.0±5.0)]对比TKA组[HSS评分(52.2±3.5)、KSS评分(56.5±4.4)和WOMAC评分(50.5±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3,P>0.05;t=1.170,P>0.05;t=-0.768,P>0.05)。RTKA组在术后6个月的功能评价指标[HSS评分(88.0±2.3)、KSS评分(83.3±6.8)和WOMAC评分(84.1±4.8)]均高于TKA组[HSS评分(85.0±3.0)、KSS评分(80.4±6.4)和WOMAC评分(8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0、2.682、4.729,均为P<0.05)。术后6个月RTKA组的影像学指标[股骨远端外角(mLDFA)(86.0±1.8)°、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87.1±2.1)°、关节线汇聚角(JLCA)(2.0±0.5)°和髋-膝-踝角(HKA)偏移程度(1.9±0.6)°]优于TKA组[mLDFA(85.2±3.2)°、MPTA(85.5±3.4)°、JLCA(2.7±0.7)°和HKA偏移程度(2.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4.163、-7.082、-9.335,均为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新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刺络药物罐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细胞因子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分析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刺络药物罐疗法的疾病状态,评估刺络药物罐疗法在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2年1月—2023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收治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刺络药物罐疗法和常规治疗方式后,多角度分析患者治疗后疾病状态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63.3%,19/30)(x2=7.054,P=0.009<0.05).干预治疗后,两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评分和膝关节功能状态Lysholm评分均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P<0.05);干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态评估(步长和步速)以及关节液细胞因子水平均改善明显(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发生2例(6.7%,2/30)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刺络药物罐疗法可明显改善关节液内细胞因子水平,减弱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步态参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CA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CA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及NMES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疗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分、足踝功能量表(FAAM)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量表(AOFAS)评分,平衡功能及踝关节屈伸肌群不同角度峰值力矩.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AIT、日常活动量表(FAAM-ADL)和运动量表(FAAM-Sport)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3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OFA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前后重心X方向动摇轨迹长度、Y方向动摇轨迹长度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研究组上述2项指标长度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60°/s跖屈、120°/s跖屈、60°/s背伸、120°/s背伸等踝关节屈伸肌群不同角度峰值力矩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研究组上述各项峰值力矩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疗法联合NMES、运动疗法治疗CAI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足踝关节功能,增加足踝关节稳定性,增强踝关节肌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细胞与炎性关节病风险的因果关系: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运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探讨免疫细胞与炎性关节病风险的因果关系.方法 从Finngen数据库、GWAS catalog数据库获取731种免疫细胞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银屑病关节炎的数据集.运用逆方差加权法、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法探讨免疫细胞与骨关节疾病的因果关系,并运用Cochran's Q检验、MR-Egger回归、MR-PRESSO、Leave one out法和Meta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 共得到45个免疫细胞与骨关节炎、35个免疫细胞与强直性脊柱炎、29个免疫细胞与痛风、36个免疫细胞与银屑病关节炎存在潜在因果关系(P<0.05),其中HLA DR on CD14-CD16+monocyte与强直性脊柱炎存在显著因果关系(P<6.8 × 10-5),结果具有稳定性,但Meta分析显示因果关系不显著(OR=1.00,95%CI:1.00~1.00).结论 本研究从遗传学的角度,初步揭示免疫细胞与强直性脊柱炎为代表的炎性关节病的因果关系,为未来的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开放与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时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双盲的原则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为50例。A组患者采用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B组采用外侧闭合式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的变化、HSS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矫正角度、术前术后髌骨高度的变化、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变化。结果:A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是[(63.51±5.47)分和(90.98±5.84)分, t=24.275, P=0.000],HSS评分是[(51.85±4.68)分和(88.64±5.87)分, t=34.652, P=0.000];B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是[(62.98±6.14)分和(91.52±6.54)分, t=22.497, P=0.000],HSS评分是[(52.05±5.16)分和(89.54±5.15)分, t=36.362, P=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评分均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治疗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8.75±1.48)°和(10.25±1.65)°, t=4.785, P=0.000],髌骨位置是[(0.890±0.031)和(0.898±0.032), t=1.270, P=0.207];B组治疗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8.69±1.53)°和(5.26±1.21)°, t=12.434, P=0.000],髌骨位置是[(0.889±0.047)和(0.821±0.039), t=7.873, P=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股胫角、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均改善,且B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及髌骨高度下降优于A组(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同指顺行血管神经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尺侧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同指顺行血管神经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尺侧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我们对拇指末节尺侧皮肤缺损15例患者,采用同指顺行血管神经岛状皮瓣结合虎口"Z"字成形术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指间关节活动度、拇指外展角度、皮瓣两点分辨觉,使用密歇根手功能评分量表(Michigan hand outcomes questionnaire,MHQ)全面评估术后患者对患手功能及外观的满意程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均Ⅰ期存活,随访时间为5.5~7.0个月,平均6.13个月,皮瓣两点分辨觉术后6个月可恢复至平均4.1 mm,拇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及外展角度分别为72.1°和92.7°,达到了健侧的82.2%和95.7%。MHQ评分结果显示患者均对患指术后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同指顺行血管神经岛状皮瓣结合虎口"Z"字成形术是治疗拇指末节尺侧缺损的有效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资料,男18例、女62例;年龄(55.7±10.4)岁(范围41~72岁)。三维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下肢全长CT扫描数据在三维重建软件上规划假体型号及安装角度并计算下肢长度差和股骨偏距;常规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胶片测量法进行术前规划,根据术前的测量数据及术中双下肢比对的方法计算下肢长度差。比较两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及髋关节偏心距、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统一随访至术后3个月。三维规划组的手术时间为(70.9±7.7)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2.78±1.31)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2.43±1.41)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5.67±3.35)分;对照组为手术时间为(81.6±13.3)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5.35±2.15)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5.50±2.83)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7.35±4.21)分。三维规划组优于常规规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1, P<0.001; t=-5.74, P<0.001; t=5.75, P<0.001; t=12.33, P=0.002)。三维规划组术中使用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95%、股骨柄为90%,而常规规划组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75%、股骨柄仅为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51, P=0.023;χ 2=14.92, P=0.005)。80例患者术中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无一例发生脱位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性,有利于恢复下肢长度和髋关节偏心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髌骨复位下间隙平衡技术及髌骨半脱位下间隙平衡技术进行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比较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及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后的伸直、屈曲90°关节间隙及间隙内外翻角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及下肢机械轴线夹角,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55例均完成半年随访,髌骨复位组27例,髌骨半脱位组28例。术中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伸直和屈曲90°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屈曲90°的关节间隙为(10.5±0.3)mm,小于髌骨复位后的(11.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80, P<0.001);屈曲90°的内翻角度为1.5°±0.3°,小于髌骨复位后的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42, P<0.001);髌骨半脱位组内髌骨复位前后伸直状态下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髌骨半脱位组股骨假体旋转角为-0.49°±1.2°,小于髌骨复位组的0.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16, P=0.039)。术后1个月髌骨复位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09.6°±8.5°,高于髌骨半脱位组的104.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48, P=0.046);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KS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髌骨脱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有髌骨复位后屈曲间隙增大、内翻增加及股骨假体内旋增加的风险。在髌骨复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术后早期活动度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腓骨骨折治疗方案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腓骨骨折内固定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和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9例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的儿童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男41例,女28例;年龄(10.1±1.4)岁;左侧37例,右侧32例;根据是否进行腓骨内固定分为2组:A组21例(术中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后内固定腓骨骨折),B组48例(术中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后不内固定腓骨骨折)。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末次随访时行双下肢全长及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患侧胫骨远端外侧角(LDTA)、患侧胫骨远端前倾角(ADTA)和双侧踝关节胫距角差值,同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并记录骨骺早闭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后获(19.5±4.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B组患儿患侧LDTA分别为89.6°(87.9°,90.5°)、88.6°±1.9°,患侧ADTA分别为80.9°(79.0°, 81.4°)、80.0°(78.6°, 81.2°),双侧踝关节胫距角差值分别为1.1°±0.5°、1.2°±0.5,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9.5±5.2)、89.0(87.0,92.0)分,以上项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A、B组的骨骺早闭发生率分别为14.3%(3/21)和14.6%(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患儿腓骨骨折内固定与否对踝关节影像学角度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度损伤患儿胫骨远端得到解剖复位后,腓骨骨折可不行内固定治疗,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