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综述近年针灸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研究,发现主要有针刺、灸法、按摩推拿、电针疗法,以及针灸推拿疗法并用、针药并用或针灸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的综合疗法,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但目前研究缺乏严格的RCT,操作方案缺乏统一标准,还应加强作用机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卒中后偏瘫肩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 TEN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9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2组均按指南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和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电针。2组均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估肩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 SHSS)评估患者感觉、远端水肿及运动情况,采用角度尺测量法测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采用ELISA法检测hs-CRP、IL-6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5.778, P<0.01),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933、14.493, P值均<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6.251、12.006、29.001、16.008、24.003, P值均<0.01);感觉、远端水肿、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331、5.172、6.221, P值均<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对照组为67.7%(23/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87, P=0.014)。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10.55±1.72)mg/L比(13.81±2.79)mg/L, t=6.551]、IL-6[(9.31±1.56)μg/L比(11.78±1.90)μg/L, t=7.14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TENS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电针治疗本病的疗效影响因素包括电针波形选择、治疗频率、刺激强度、刺激时间、穴位选择等方面,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褪黑素、IL类细胞因子水平等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灸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综述目前针灸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OAB)的临床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女性OAB具有较好疗效和应用前景,其优势主要在于简单易行、不良反应较少、短期内起效较快,其中电针疗法具有针刺与神经电刺激的双重功效,且取穴较少、操作方便,尤其以八髎穴中的一或数穴为主穴治疗,临床收效显著;灸脐法、耳针治疗均可有效改善OAB患者尿频、尿急程度;针灸并用亦有一定疗效,但因操作相对繁琐,且治疗周期较长,目前临床未见大规模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针联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T2DM合并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T2DM合并轻中度CT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过程中,2组分别脱落2例,最终各有38例进入疗效统计。全部患者均积极控制血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电针患侧大陵、内关,连续治疗6周。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波士顿腕管问卷调查量表(Bonston Carpal Tunel Questionair, BCTQ)中的症状量表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的波幅及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 DML)。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对照组为60.5%(23/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94, P=0.024)。治疗后,治疗组VAS、BCT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639、2.790, P值分别为0.010、0.007);DML[(3.62±0.19)ms比(4.00±0.17)ms, t=68.891]低于对照组( P<0.01),SCV[(47.36±0.18)m/s比(42.34±0.14)m/s, t=97.163]、SNAP[(14.74±0.18)μV比(12.10±0.16)μV, t=51.434]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电针联合口服甲钴胺片可减轻T2DM合并轻中度CTS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腕关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针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尿失禁(UI)的疗效。方法:选取U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电针治疗。针刺和电针疗法均为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排尿日志记录、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表(ICIQ-SF)和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表(OABSS)分别对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排尿情况、生活质量和膀胱活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和平均单次排尿量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和平均单次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ICIQ-SF和OABSS评分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ICIQ-SF和OABSS评分分别为(4.86±1.55)和(3.67±1.2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电针八髎穴可显著改善UI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排尿日志、生活质量和膀胱过度活动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针为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综述电针为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发现电针疗法被广泛地用于治疗本病,或单独使用,或与康复训练、吞咽障碍治疗仪、神经肌肉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重复磁刺激、点刺放血、耳穴贴压等联合应用。目前,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测试、吞咽造影录像检查、标准吞咽功能评定、吞咽障碍评定等方法评价临床疗效,多认为电针为主的疗法治疗本病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补肾利咽汤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补肾利咽汤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3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脑卒中恢复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利咽汤,2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NIHSS)评估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障碍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VEGF、IL-18、IL-23、SOD及MDA水平,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6%(50/54)、对照组为72.2%(39/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28, P=0.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8.383、9.740, P值均<0.001),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 t=4.064, P<0.01);研究组血清BDNF[(8.42±0.72)μg/L比(6.69±0.63)μg/L, t=13.288]、IGF-1[(142.20±12.29)μg/L比(118.35±10.73)μg/L, t=10.742]及VEGF[(151.29±12.26)ng/L比(102.21±9.77)ng/L, t=23.00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1);血清IL-18、IL-23及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892、9.897、6.206, P值均<0.001),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t=18.510, P<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补肾利咽汤联合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可有效减轻脑卒中恢复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改善吞咽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干预,电针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疗法,选择低频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则辅以电针(同电针组)及rTMS治疗,磁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MT)水平,磁刺激频率10 Hz,每日治疗1次,每次20 min。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MMSE、MoCA、FIM及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MMSE、MoCA、FIM及SS-QOL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MoCA、FIM及SS-QOL评分[分别为(27.5±1.2)分、(26.0±1.5)分、(98.8±3.9)分和(196.0±1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电针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针联合rTMS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方式针灸的国际传播特点分析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中医针灸在西方传播,西方世界对针灸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西方式针灸的概念。西方式针灸可分为西方国家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中国式针灸、结合西方文明知识体系的西医针灸(如干针疗法、电针疗法),以及在西方国家重新阐发的基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古典式针灸(如法国时空针灸、英国五行针灸)。通过考察中医针灸在西方本土化的发展情况,介绍几种西方式针灸的发展历史及知识体系,提出西方式针灸通过医院诊所、学术著作、社会组织和教育培训等途径在世界范围传播推广。加强对西方式针灸的关注,可为国内针灸发展提供世界视野,促进世界针灸体系的学术繁荣和技术进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