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程序诱导小鼠产生IgG抗体的变化趋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程序中BALB/c小鼠体内针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特异性IgG抗体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将戊型肝炎疫苗系列稀释后腹腔免疫BALB/c、C57BL/6、NIH和KM品系小鼠,筛选适宜的动物模型。将适宜的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一针免疫组(0周免疫)、二针免疫组(0-4周免疫)、三针免疫组(0-4-12周免疫)和佐剂对照组(与各实验组免疫程序相同),眼内眦采血收集血清,对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抗体进行定量检测并分析其含量变化趋势。结果:C57BL/6和KM这两个品系小鼠在免疫戊型肝炎疫苗后各剂量组抗体阳转率较高,显示应答过于敏感。BALB/c和NIH品系小鼠对各剂量组疫苗免疫应答程度比较适宜,抗体阳转率也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选用BALB/c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一针免疫组的BALB/c小鼠体内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在第10周左右达到峰值,为44.35 U/ml,下降后维持在(5.52~13.28) U/ml;二针免疫组在加强免疫后抗体迅速上升于第8周达到峰值,从第10周开始血清抗体浓度开始缓慢下降至平稳期,最终维持在(16.50~32.54) U/ml;三针免疫组在1~12周的血清抗体变化趋势与二针免疫组相似,第三针加强免疫使小鼠体内抗体含量明显增加,并且延长了抗体的衰减周期,其特异性IgG含量维持在(62.65~72.61) U/ml,分别是一针免疫组和二针免疫组的9倍和3倍。结论:本研究确定了BALB/c小鼠适宜作为动物模型探究不同免疫程序中戊型肝炎疫苗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动态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该疫苗的体内效力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字法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A字法行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上海生命树医疗美容门诊部美容外科对内眦赘皮过度矫正患者100例进行A字法修复术治疗,男2例、女98例;年龄19~43( 28.0±5.7)岁。A字法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术通过手术祛除内眦部三角形皮瓣,内眦部皮下及眼轮匝肌深面进行广泛的分离松解。眼轮匝肌瓣折叠缝合覆盖内眦韧带表面,缝合泪阜段皮肤及切口鼻侧上下缘皮肤。术后随访6~22个月,评估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00例患者术前存在的泪阜过度暴露、双侧内眼角角度过尖、不对称、内眦部陈旧瘢痕等问题得到了改善。术前内眦角间距为(33.64±3.51) mm,术后为(35.92±3.1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左侧眼裂长度为(28.92±1.07) mm,右侧为(28.94±1.04) mm],术后分别为(27.78±1.03)、(27.79±1.0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者非常满意69例,占69%;满意19例,占19%;较不满意7例,占7%;不满意5例,占5%。5例不满意患者中3例是因泪阜暴露矫正不足,2例因内眦角度形态不对称,重新手术获得满意效果。 结论:A字法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祛除部分上睑瘢痕,恢复眼轮匝肌结构的完整性,重建内眦赘皮,调整眼角角度和形态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内眦赘皮矫正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先天性内眦赘皮是东亚人群常见内眦形态,常伴有单睑存在,即便患者是双眼皮,也会因内眦赘皮的存在成为内双,影响美观。有些儿童先天性内眦赘皮伴有下睑内翻或者上睑下垂。随着美容就医者的增多,希望进行重睑术同时进行内眦赘皮矫正术,以求得更加完美的双眼皮。临床上先天性内眦赘皮的矫正方法很多,美观自然、瘢痕最小化是医师追求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患者中 FOXL2基因相关遗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BPE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眼睑及颜面部发育异常,典型的眼睑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睑裂狭小、逆向内眦赘皮、上睑下垂和内眦间距过宽。BPES分为两型,Ⅰ型表现为眼睑畸形及女性患者不孕,男性患者生育功能正常;Ⅱ型BPES患者临床表现为眼睑发育不良同时男女患者均可生育。通过对BPES患者行遗传学分析发现 FOXL2基因是首位致病基因,并且 FOXL2基因突变与2种表型BPES发病均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 FOXL2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且有研究发现 FOXL2基因的同一突变在不同家系,甚至同一家系可能出现不同表型。就 FOXL2基因突变与BPES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睑眼轮匝肌岛状皮瓣修复眼睑及眶周皮肤肿瘤切除后继发缺损28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上睑眼轮匝肌岛状皮瓣修复眶周皮肤肿瘤切除后继发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应用上睑眼轮匝肌岛状皮瓣修复眼睑及眶周皮肤缺损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后皮瓣成活情况以及上眼睑与眶周皮肤外观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28例中,男6例,女22例;年龄47 ~ 87(70.5 ± 10.9)岁,80 ~ 89岁患者7例,70 ~ 79岁8例,60 ~ 69岁8例,50 ~ 59岁4例,40 ~ 49岁1例;皮肤缺损分布在上眼睑1例、下眼睑9例、内眦1例、外眦3例、眉上1例、鼻背3例,鼻部外侧与内眦、下睑交界区10例;缺损面积为1.0 cm × 0.5 cm ~ 3.1 cm × 2.3 cm。设计的上睑眼轮匝肌皮瓣宽0.5 ~ 1.8 cm,长3 ~ 4 cm,皮下隧道长1.2 ~ 2.5 cm。在6个月至1.5年的随访时间内,皮瓣全部存活;上睑供瓣区瘢痕不明显;术后无上睑外翻,无倒睫,无闭合功能障碍。结论:上睑眼轮匝肌岛状皮瓣可以成功修复眼睑及眶周皮肤中、小缺损,并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供瓣区隐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高剂量率照射与常规照射后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时序性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超高剂量率照射(FLASH-RT)和常规照射(CONV-RT)对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影响。方法:胶质瘤模型雄性C57BL/6J小鼠21只,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健康对照组(3只)、CONV-RT组(9只)和FLASH-RT组(9只)。CONV-RT组以0.4 Gy/s的剂量率对小鼠头部进行单次24 Gy照射,FLASH-RT组以60 Gy/s的剂量率对小鼠头部进行单次24 Gy照射,健康对照组以相同条件给予0 Gy假照射。两照射组照射后1、3、7 d分别收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并分离血浆。健康对照组于假照射后7 d收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并分离血浆。采取基于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平台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变化。结果:胶质瘤小鼠受不同方式照射后,血浆中代谢物均发生显著变化。FLASH-RT组和CONV-RT组3个时间点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筛选出12和5种差异代谢物,照后1 d血浆代谢物差异最大,照后3和7 d血浆代谢物差异减小。FLASH-RT组筛选出的花生四烯酸与异戊酸也存在于CONV-RT组中,其余10种差异代谢物仅存在FLASH-RT组,主要涉及能量代谢和氧化还原反应。FLASH-RT与CONV-RT组均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酪氨酸代谢途径。结论:花生四烯酸与异戊酸有可能成为不同辐射方式共有的敏感标记物,为探索FLASH-RT治疗胶质瘤的分子机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重睑成形术构造开扇形与平扇形重睑的临床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Z瓣成形术与倒L矫正术联合重睑成形术在不同重睑美学形态(开扇形和平扇形)下内眦赘皮矫正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医院整形美容科收治的单睑伴内眦赘皮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对内侧重睑美学形态要求分为开扇形组和平扇形组,2组患者都采用Z瓣成形术或倒L矫正术进行内眦赘皮矫正。术后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效果,收集2种术式术后12个月以上的矫正效果[无效、有效和显效,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术后瘢痕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分数越低表示瘢痕越轻、满意度越高)。对术后瘢痕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内眦赘皮矫正效果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开扇形组41例,男4例,女37例,平均年龄22.3岁(18~28岁),其中采用Z瓣成形术19例,倒L矫正术22例;平扇形组35例,男3例,女32例,平均年龄24.2岁(19~30岁),其中采用Z瓣成形术20例,倒L矫正术15例。术后随访12~16个月,平均14个月,2组患者的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明显瘢痕增生及其他并发症情况,术后大多重睑形态自然,内眦赘皮矫正明显,均获得美学上的改善。Z瓣成形术与倒L矫正术的治疗有效率比较[94.87%(37/39) vs. 94.59%(35/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开扇形组中倒L矫正术的术后瘢痕评分低于Z瓣成形术[(6.81±0.66)分vs. (7.31±0.88)分],满意度评分优于Z瓣成形术[(0.86±0.63)分vs.(1.73±0.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平扇形组中倒L矫正术的瘢痕评分高于Z瓣成形术[(7.66±0.89)分vs.(7.00±0.64)分],满意度评分差于Z瓣成形术[(1.80±0.86)分vs.(1.00±0.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内侧重睑美学形态要求为开扇形的患者,选择倒L矫正术能获得比Z瓣成形术更少的术后瘢痕和更高的术后满意度;要求为平扇形的患者,选择Z瓣成形术能获得比倒L矫正术更轻微的术后瘢痕和更高的术后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活体小鼠血管内外淋巴细胞快速识别的方法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快速识别活体小鼠血管内外淋巴细胞的方法。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CD45-APCcy7抗体注射组(n=6)、CD45-BV570抗体注射组(n=3)和对照组(n=3)。抗体注射组小鼠经内眦静脉丛注射抗小鼠CD45抗体(3 μg/只或5 μg/只),对照组小鼠注射同等体积的磷酸缓冲盐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注射后2.5 min摘眼球取外周血,3 min时断颈处死小鼠,取淋巴结(lymph node, LN)、脾脏(spleen, SP)、骨髓(bone marrow, BM)、肝脏和肺脏与外周血一同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每组细胞均进行CD4和CD8分子表面染色,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45-APCcy7抗体注射组小鼠给予3 μg/只和5 μg/只两个剂量后,外周血中CD4 +和CD8 +细胞95%以上均为CD45 +细胞[CD4 +细胞:3 μg/只和5 μg/只CD45 +细胞百分率为(96.20±1.50)%比(98.77±1.88)%, t=1.85, P>0.05;CD8 +细胞:3 μg/只和5 μg/只CD45 +细胞百分率为(99.27±0.75)%比(99.93±0.12)%, t=1.52, P>0.05],表明此两种剂量均可实现血管内淋巴细胞几乎全部活体、快速染色。在3 μg/只注射剂量下,使用同一克隆号不同荧光标记的抗CD45抗体检测时,外周血中95%以上CD4 +和CD8 +细胞均可被染色为CD45 +。在CD45-APCcy7抗体注射组和CD45-BV570抗体注射组CD4 +细胞中CD45 +细胞百分率分别为(96.20±1.50) %和(99.43±0.98)%;而CD8 +细胞中CD45 +细胞百分率分别为(99.27±0.75)%和(99.90±0.17)%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11.10,175.40,229.00,994.90, P值均<0.05)。淋巴器官和非淋巴器官染色结果表明,抗CD45抗体可清楚地区分CD45 +和CD45 -细胞群,两种不同标记的抗体对CD45 +细胞染色的百分率分别为LN[(0.35±0.23)%比(0.61±0.13)%; t=1.69, P>0.05]、SP[(1.07±0.28)%比(2.87±1.13)%; t=2.85, P>0.05]、BM[(0.85±0.24)%比(1.68±0.73)%; t=1.89, P>0.05]、肝脏[(15.53±5.20)%比(19.60±9.36)%; t=0.66, P>0.05]和肺脏[(29.97±6.14)%比(41.03±21.78)%; t=0.85, P>0.05],各组织中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并区分血管内外淋巴细胞的方法,且可联合多种标记抗体一起检测,是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活体小鼠淋巴细胞检测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浓度氢气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及Mst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高浓度氢气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及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Mst1)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105只,6~8周龄,体质量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5):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SEP组)和脓毒症+高浓度氢气组(SEP+HCH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模型。SEP+HCH组术后1和6 h时分别吸入高浓度(66.7%)氢气1 h。每组随机取20只小鼠,观察术后7 d生存情况。于术后24 h时深麻醉后取内眦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和IL-6浓度,随后处死取心脏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Mst1、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表达。 结果:与Sham组比较,SEP组术后7 d生存率降低,心肌病理学损伤评分、心肌细胞凋亡指数、TNF-α和IL-6浓度升高,Mst1和Drp1表达上调,Mfn2表达下调( P<0.05);与SEP组比较,SEP+HCH组术后7 d生存率升高,心肌病理学损伤评分、心肌细胞凋亡指数、TNF-α和IL-6浓度降低,Mst1和Drp1表达下调,Mfn2表达上调( P<0.05)。 结论:吸入高浓度氢气可减轻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st1表达,改善线粒体动力学,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