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程序诱导小鼠产生IgG抗体的变化趋势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程序中BALB/c小鼠体内针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特异性IgG抗体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将戊型肝炎疫苗系列稀释后腹腔免疫BALB/c、C57BL/6、NIH和KM品系小鼠,筛选适宜的动物模型。将适宜的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一针免疫组(0周免疫)、二针免疫组(0-4周免疫)、三针免疫组(0-4-12周免疫)和佐剂对照组(与各实验组免疫程序相同),眼内眦采血收集血清,对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抗体进行定量检测并分析其含量变化趋势。结果:C57BL/6和KM这两个品系小鼠在免疫戊型肝炎疫苗后各剂量组抗体阳转率较高,显示应答过于敏感。BALB/c和NIH品系小鼠对各剂量组疫苗免疫应答程度比较适宜,抗体阳转率也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选用BALB/c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一针免疫组的BALB/c小鼠体内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在第10周左右达到峰值,为44.35 U/ml,下降后维持在(5.52~13.28) U/ml;二针免疫组在加强免疫后抗体迅速上升于第8周达到峰值,从第10周开始血清抗体浓度开始缓慢下降至平稳期,最终维持在(16.50~32.54) U/ml;三针免疫组在1~12周的血清抗体变化趋势与二针免疫组相似,第三针加强免疫使小鼠体内抗体含量明显增加,并且延长了抗体的衰减周期,其特异性IgG含量维持在(62.65~72.61) U/ml,分别是一针免疫组和二针免疫组的9倍和3倍。结论:本研究确定了BALB/c小鼠适宜作为动物模型探究不同免疫程序中戊型肝炎疫苗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动态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该疫苗的体内效力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8—2022年山东省成人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2018—2022年18岁以上人群成人疫苗接种情况。方法:通过山东省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收集2022年全省预防接种单位数据及2018—2022年间18周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信息个案,描述性分析成人疫苗接种单位的分布和成人接种疫苗品种,计算接种总量及接种率。结果:2022年底,山东省共有提供成人疫苗接种的预防接种单位3 948家,每万人拥有成人预防接种门诊0.36家。2018—2022年,开展了人用狂犬病疫苗(RabV)、流感疫苗(InfV)、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乙型肝炎疫苗(HepB)、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enACYW135)、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戊型肝炎疫苗(HepE)、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破伤风疫苗(TV)、流行性出血热(HF)疫苗共计11类成人疫苗的接种,接种总量为4 005.69万剂,平均0.1剂/(人·年);RabV、InfV、HPV疫苗分别占接种总量的31.48%、22.57%和15.93%。2018—2022年,成人疫苗年均增长率为56.55%;RabV 和TV5年累计接种剂次分别为15.90剂/100人和0.21剂/100人;InfV年均接种率为2.28%;HPV疫苗、HepB、PPV23、RZV累计全程接种率分别为12.44%、1.61%、0.52%和0.17%。20~<30岁年龄组RabV和TV 5年累计接种剂次为29.19剂/100人和0.43剂/100人;70~<80岁年龄组InfV和 PPV23接种率分为9.08%和1.27%;50~<60岁年龄组RZV接种率为0.11%;20~<30岁年龄组HPV疫苗接种率为18.09%;18~19岁年龄组HepB、MenACYW135、MMR、HEV接种率分为6.21%、9.55%、2.65%和2.83%。结论:山东省成人疫苗接种品种较少,普及面窄,接种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口腔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色素性扁平苔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男,10岁,因口唇红斑,全身多发斑丘疹3个月余于2020年8月就诊。患儿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口唇出现暗红斑,无明显痒痛等不适症状,未予重视;后躯干出现紫灰色斑疹、斑丘疹,左手中指指甲变薄,出现纵裂,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就诊。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既往体健,按序接种疫苗,否认输血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双亲否认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唇黏膜可见紫红色斑片,唇缘少量白色鳞屑(图1A);舌背部可见乳头瘤样增生,部分融合,上覆乳白色膜样物质,双侧颊黏膜未见白色网纹结构,口腔内未见龋齿及银汞充填物,全口牙龈未见肿胀和充血(图1B);躯干散在紫灰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见少许鳞屑,不易刮除(图1C);左手中指甲板变薄,可见甲纵嵴,其余指(趾)甲未见异常(图1D)。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型)抗原抗体检测均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阳性(1∶100),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甲真菌镜检阴性。皮肤镜示唇部紫红色背景下清晰的白色网状条纹及多发放射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1E);舌背部暗紫红色背景,多发乳头瘤样增生,上覆乳白色伪膜状物质弥漫分布,部分融合呈玫瑰花状,边缘可见白色网状结构(图1F);躯干皮损为灰紫色背景下多发蓝灰色点,部分区域可见线状血管(图1G);左手中指甲板变薄,甲纵嵴(图1H)。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色素失禁明显(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戊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的动物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戊型肝炎是由HEV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它的动物宿主比较广泛,在散发性病例发生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研究HEV动物宿主、实验感染动物模型,对戊型肝炎的防控、HEV致病机制、跨物种传播、疫苗及治疗方案评估等相关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对HEV常见动物宿主、实验感染动物模型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世界每年约有2 000万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导致约330万例有症状的戊型肝炎(简称:戊肝)病例,以及约4.4万例死亡,防控形势值得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为此,庄辉院士就"戊肝预防与诊疗进展"策划组织本期重点号专题,以期助益于公共卫生决策和临床诊疗工作。庄辉院士总结慢性戊肝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诊断、临床表现、治疗、预防等6个要点问题,提出加强慢性戊型肝炎研究(庄辉,第449~454页)。王麟教授(杨心悦等,第455~459页)、尹鑫教授(熊晓妍等,第460~465页)、周乙华教授(赵红等,第466~470页)、赵景民教授(刘红杨等,第471~476页)、郑子峥教授(刘畅等,第477~482页)分别从戊肝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实验室诊断、肝内外临床表现与治疗进展、预防性戊肝疫苗等方面深入解析,以期为该病的基础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防性戊型肝炎疫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戊型肝炎逐渐被认为是被低估的全球疾病负担。感染导致相关损伤或死亡较严重的人群包括孕妇、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和老年人。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最有效手段。由于缺乏高效的HEV细胞培养系统使得开发灭活或减毒疫苗不可行,因此研究者们对重组疫苗进行深入研究。HEV中和位点几乎完全位于病毒粒子的开放式阅读框2所编码的衣壳蛋白(pORF2)中。基于pORF2的许多候选疫苗显示出保护灵长类动物的潜力,其中两种在成人中耐受性良好,对预防戊型肝炎高度有效。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239(HEV Hecolin ?疫苗)于2012年在中国获批上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母亲常见感染与母乳喂养指导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物,但母亲存在感染时,因担心母乳喂养可将病原体传给子代,造成母乳喂养困惑,甚至不必要地放弃母乳喂养。围产医学专家组根据病原体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对母亲常见感染时能否母乳喂养达成以下共识:(1)母亲肝炎病毒感染,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均建议母乳喂养;(2)母亲巨细胞病毒感染,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出生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 500 g)建议母乳喂养;早期早产儿(出生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 500 g)建议母乳经消毒后喂养,待校正胎龄≥32周或体重≥1 500 g时直接哺乳;(3)其他各种疱疹病毒感染时,除乳房感染外,均可直接哺乳;(4)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母乳挤出后由他人间接哺乳,乳汁无需消毒;(5)HIV感染时,尽可能放弃母乳喂养,采取完全人工喂养,禁忌混合喂养;(6)母亲存在结核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弓形虫或疟原虫感染时,经规范治疗后均可以直接哺乳,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母乳经巴氏消毒后可哺乳;(7)除黄热病毒疫苗母乳喂养可能引起子代感染外,母亲哺乳期接种所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对子代无不良影响;(8)婴儿母乳喂养期间,可接种任何疫苗;(9)尽管巴氏消毒能部分破坏母乳的营养和活性成分,但对子代的益处仍优于配方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种戊型肝炎疫苗后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接种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采用开放对照试验法,于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招募35例符合标准的MHD患者为试验组,70例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与试验组匹配的MHD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按照标准接种程序分别于第0、1、6 月接种戊型肝炎疫苗,对照组常规诊疗,未给予疫苗及安慰剂注射。通过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象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评价疫苗在MHD中的安全性;通过比较全程接种戊肝疫苗MHD患者与Ⅲ期临床试验数据,评价疫苗在MHD中的免疫原性。结果:总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7.1%(18/105),未出现与疫苗接种相关的3、4级不良反应/事件。试验组局部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20.0%(7/35),全身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7.1%(6/35);试验组与对照组全身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3名全程接种者接种后的HEV-IgG抗体阳性率为100%,GMC为14.47(95% CI:13.14~15.80)WU/ml,与46名Ⅲ期临床试验对象接种后的抗体滴度[GMC为18.08(95% CI:13.63~22.54)W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4, P>0.05)。 结论: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在MHD患者中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