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种不同方法再次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探讨3种不同方法再次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我们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30例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行心脏术后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既往均有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或成形史,再次手术中18例患者采用传统正中开胸手术,10例采用右前外小切口,2例采用经心尖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术。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及1年后均生存。传统正中开胸术中游离心包时主动脉破裂出血2例,1例出现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右前外小切口及TMVR术后患者未出现术中及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心脏再次手术的难点是心脏术后心包粘连所致的解剖关系不清、手术时间长及并发症风险高,充分的术前评估、心功能调整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近中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探讨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关系,再次手术指征、体外循环策略、术中技术细节以及术后早中期结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28例患者接受29次再次正中开胸近端主动脉手术。全组男23例,女6例;年龄(45.1±12.7)岁。马方综合征15例(15/29,51.7%),白塞病3例(3/29,10.3%)。患者首次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Bentall手术和升主动脉替换术,同期孙氏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再次手术指征为:急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远端扩张、近端主动脉瘤、吻合口漏、炎性主动脉病变致瓣周漏、机械瓣功能障碍合并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脓肿。再次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手术,Cabrol手术,Wheat手术,再植法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手术,吻合口漏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孙氏手术),升-右股动脉转流,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死亡1例(3.4%),原因为术后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双肺实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死亡。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2例(6.9%),1例经ECMO辅助后痊愈,1例术后半年死亡。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10.3%),肾衰需要透析3例(10.3%),下肢轻瘫1例(3.4%),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1例。1例患者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开口瘤样扩张行Cabrol术,术后1年再发A型夹层行再次孙氏手术。结论:心脏和主动脉手术后的再次主动脉近端手术安全有效,近中期结果良好。术前全面评估,术中顺利开胸和建立体外循环,有效的脏器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主动脉疾病,特别是马方综合征患者再手术的可能性较大,要严密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避免主动脉破裂。孙氏手术适于复杂弓部二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的10例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2.0±16.4)岁(范围:18~68岁),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Ⅱ预测手术病死率[ M(IQR)]为1.78%(1.20%)(范围:0.96%~4.86%)。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Wilcoxon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室间隔最大厚度、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等超声心动图指标,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无室间隔穿孔或心脏破裂。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发生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卒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室间隔厚度减小[(10.3±1.7)mm比(22.1±4.0)mm, t=-10.693, P<0.01],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降低[12.3(11.5)mmHg比(81.7±21.1)mmHg, Z=-2.805, P<0.01;1 mmHg=0.133 kPa],有效解除了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结论: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可获得较好的早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将2017年10月—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58±11)岁]符合入选标准且实施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以下简称直接闭合术)的患者纳入直接闭合组,将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59±11)岁]符合入选标准且实施双侧胸大肌肌瓣填塞修复术的患者纳入肌瓣填塞组。Ⅰ期对胸骨感染创面彻底清创后行Ⅱ期创面修复术。2组患者清创后的胸骨横截面缺损宽度均<1 cm。直接闭合组患者的Ⅱ期创面修复术为采用双线间断缝合胸骨前板或胸骨全层6处或7处。统计2组患者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时长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创面感染细菌情况。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2组患者创面是否存在感染或复发情况以及直接闭合组患者胸骨愈合情况。结果:与肌瓣填塞组相比,直接闭合组患者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时长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t值分别为13.61、6.25, P<0.05)、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变化( P>0.05)。2组患者感染的细菌以葡萄球菌为主。直接闭合组中1例患者术后2周创面处有渗液,经保守换药治疗2周后创面愈合良好;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肌瓣填塞组中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死亡、4例患者创面经换药或再次手术后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22~45个月,直接闭合组患者与肌瓣填塞组存活患者创面均未见再次感染或复发。直接闭合组患者胸骨均达到解剖愈合。 结论:直接闭合术不仅能在早期有效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胸骨横截面缺损宽度<1 cm的创面,而且能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再次正中开胸的孙氏手术近中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再次正中开胸行孙氏手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接受再次正中开胸的孙氏手术的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45.4±12.7)岁。首次正中开胸手术的病因包括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瘤、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次手术的指征残余主动脉夹层瘤样扩张,直径超过55 mm、主动脉瘤扩张、新发A型主动脉夹层,吻合口漏及假性动脉瘤。手术均在全麻,正中开胸下完成,顺行性单侧或双侧脑灌注完成支架象鼻置入和弓部替换手术。结果: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5例(9.1%,5/55),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呼吸功能衰竭、脑部并发症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除死亡病例外,术后脑部并发症2例(2/50,4%),脊髓损伤(一过性截瘫)5例(5/50,10%);呼吸机辅助14~42 h,中位时间17 h,8例(8/50,16%)超过48 h;肾功能衰竭需要替代治疗2例。完成随访45例(90%),随访(25.9±11.2)个月(10~47个月),期间因脑并发症死亡1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例,行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结论:再次正中开胸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治疗复杂弓部病变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体外循环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与胸骨正中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与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传统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十病区住院诊断为多支病变冠心病行CABG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CABG(MICS)组和传统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包括术中出血、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血流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旁路血管的平均血流量(MI)和搏动指数(PI)。结果:共纳入444例患者,男351例,女93例,年龄(62.0±8.9)岁。MICS组179例,传统CABG组265例。与传统CABG组比较,MICS组女性比例较低[10.1%(18/179)比28.3%(75/265), P<0.001],年龄较小[(60.7±9.3)岁比(62.8±8.5)岁, P=0.017),其他临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CS组与传统CABG组患者旁路血管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0.74)支比(3.28±0.86)支, P=0.234],但MICS组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CABG组长[(5.10±1.09)h比(4.33±0.86)h, P<0.001]。与CABG组比较,MIC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500(200,700)ml比700(600,900)ml, P<0.001]、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00(200,400)ml比400(250,500)ml, P<0.001]均较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5.0(12.0,17.0)h比16.5(12.5,19.0)h, P<0.001]、术后ICU停留时间[18.0(15.0,20.0)h比20.0(16.0,23.0)h, P<0.001]、总住院时间[(12.6±2.7)d比(14.5±3.9)d, P<0.001]均较短。两组患者术后各旁路血管MI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再次开胸、切口感染、脑卒中)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传统CABG比较,MICS是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一种有益的治疗选择,围手术期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温室颤下全胸腔镜再次二尖瓣手术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低温室颤下全胸腔镜再次二尖瓣手术与正中开胸常规再次二尖瓣手术的围手术期结果,探讨全胸腔镜再次二尖瓣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收治的再次二尖瓣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低温室颤下全胸腔镜组(全胸腔镜组)和常规正中开胸组(正中开胸组),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结果,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1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全胸腔镜组25例,正中开胸组66例。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胸腔镜组在二尖瓣成形率(32.0%对7.6%, P=0.008)、输血率(72.0%对98.5%, P<0.001)、机械通气[(19.0±27.8)h对(43.3±58.3)h, P=0.009]、术后胸腔引流量[(489.6±319.1)ml对(913.6±568.4)ml, P=0.001]、胸腔引流管留置[(2.2±1.9)天对(3.7±2.4)天, P=0.004]、术后住院时间[(8.0±2.7)天对(13.9±12.8)天, P=0.026]等方面具有优势。全胸腔镜组具有更长的体外循环[(180.8±41.7)min对(143.2±39.7)min, P<0.001],术中室颤时间为(100.2±42.5)min。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对21.2%, P=0.481)和病死率(4.0%对4.5%, 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全胸腔镜入路相比正中开胸入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低温室颤相比常规阻断升主动脉,简化了升主动脉处操作的同时可减少心肌损伤。低温室颤下全胸腔镜再次二尖瓣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连续100例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早期临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开展胸腔镜心脏手术早期连续100例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连续100例行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44例;年龄15~75岁,平均(49.2±14.7)岁。通过早期结果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结果:二尖瓣修复技术包括瓣叶折叠5例,叶间裂缝合10例,交界缝合15例,缘对缘缝合1例,人工腱索76例[平均置入人工腱索(2.5±1.6)(1~4)根/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成形环。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中量及以上反流3例,均再次阻断重新修复成功,少量反流2例,无反流95例,二尖瓣前后叶对合高度均>5 mm。全组体外循环(164.4±51.0)min,主动脉阻断(119.7±39.1)min,最近10例分别为(140.2±45.3)min和(96.3±25.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死亡1例,为术后4 h左心房缝线撕脱。术中转正中开胸止血2例,其中1例上腔静脉插管损伤无名动脉,1例Chitwood阻断钳损伤左心耳。2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重度反流,予以正中开胸行二尖瓣替换术。 结论: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在跨越学习曲线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重复性好,早期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旨在分析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疗效。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45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施行全胸骨锯开将患者分为两组:全胸骨锯开(full sternotomy,FS)组(246例)和上段胸骨锯开(upper sternotomy,US)组(209例)。US组的排除标准为: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需要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探查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或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需同期行CABG;需要同期进行二尖瓣或三尖瓣手术者;再次开胸手术者;胸骨外伤者;严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心包压塞需要尽快开胸者。US组仅锯开胸骨上段切口,处理根部及升主动脉替换,根据弓部情况决定同期是否行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弓部处理,并应用横窦缝闭的内瘘技术引流切口渗血。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FS及US组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脑灌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组住院病死率低于FS组(2.9%对4.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74)。与FS组相比,US组胸骨哆开发生率低(1.0%对4.1%, P=0.039)、肺部感染发生率低(52.6%对71.1%, P<0.001)。US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F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与F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脑血管事件、急性肾损伤、肝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本研究发现,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术后胸骨哆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胸骨正中切口,且不增加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风险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熟练掌握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技术的情况下,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正中开胸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正中开胸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发展轨迹,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心脏术后疼痛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正中开胸心脏手术的2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院焦虑量表(HAS)、医院抑郁量表(HDS)、疼痛灾难化量表(PCS)对患者进行调查,并使用数字评价工具对患者术后1~7 d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基于组的轨迹模型描述术后疼痛的发展轨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疼痛轨迹组归属的影响因素。结果:因死亡、拒绝再次调查等原因,最终210例患者完成了7 d的随访。识别出3个术后疼痛轨迹组,分别为中至轻度疼痛-明显缓解组( n=75)、重至中度疼痛-缓慢缓解组( n=99)、持续高疼痛组( n=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后引流管数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HAS评分、HDS评分、PCS评分是急性疼痛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 P<0.05)。以中至轻度疼痛-明显缓解组为参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引流管留置时间、HAS评分、HDS评分、PCS评分是该患者群体术后急性疼痛轨迹组归属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结论:正中开胸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后急性疼痛存在异质性的发展轨迹,医护人员应该充分重视女性、年轻、肥胖、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术前焦虑、术前抑郁以及PCS评分高的患者,通过合适的靶向干预措施提高心脏术后患者疼痛管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