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远期预后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CAS)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初步探讨术后明显的主动脉瓣反流(AR)及再干预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接受PBAV术的CAS患儿(年龄≤18岁)。收集纳入患儿的人口学、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及PBAV手术资料。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1、6、12个月及此后每隔1年对患儿进行随访,终点事件包括明显的AR和再干预。其中,再干预定义为因各种原因需对瓣膜进行任何一种干预,包括再次PBAV、外科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明显的AR定义为TTE测得AR≥3级。收集研究结束前的最后一次TTE检查结果。绘制纳入患儿的远期无明显的AR和无再干预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CAS患儿PBAV术后明显的AR和再干预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最终纳入55例CAS患儿,年龄4.6(1.6,6.5)岁,男童37例(67.3%)。术后即刻跨主动脉瓣压力阶差低于术前[(38.5±18.5)mmHg(1 mmHg=0.133 kPa)比(80.3±30.6)mmHg, P<0.001]。手术成功率为89%(49/55)。18例患儿术后即刻出现AR,其中AR≥3级者3例。6例患儿于院内出现并发症(死亡2例、一过性心律失常2例、股动脉栓塞2例)。最终50例完成远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2(3.4,8.5)年。随访期间20例患儿发生明显的AR,术后5年和10年无明显的AR生存率分别为53%和19%。11例患儿接受再干预(瓣膜成形术4例,瓣膜置换术7例),术后5年和10年无再干预生存率分别为87%和6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即刻AR( HR=2.398,95% CI 1.007~5.712, P=0.048)是远期明显的AR的危险因素;术后残余压力阶差≥35 mmHg( HR=4.747,95% CI 1.116~19.329, P=0.030)和术后即刻AR( HR=5.104,95% CI 1.083~24.065, P=0.039)是远期再干预的危险因素。 结论:PBAV治疗儿童CAS安全、有效,但需留意远期明显的AR的发生。术后即刻AR是远期再干预和明显的AR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术后残余压力阶差是远期再干预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80岁及以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5年6月至2014年7月31例80岁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院内和出院后3~12年的随访资料。结果:患者80~88岁,平均(82.0±2.1)岁,男25例(80.6%),术前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2.0±6.5)%,其中LVEF<35%有15例(48.4%)。平均手术时间4 h,院内死亡3例(9.7%),其中1例急性呼吸衰竭,另2例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3.2%),急性脑梗塞2例(6.5%),再次气管插管3例(9.7%),二次开胸止血1例(3.2%),术后持续肾替代治疗3例(9.7%),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8例(25.8%)。术前使用IABP2例,术中2例,术后4例。术后随访3~12年,中位时间8年。术后随访28例,随访率100%,全因死亡10例(35.7%),心源性死亡5例(17.9%),肺癌死亡2例(7.1%),全身感染性脓毒血症死亡2例(7.1%),1例不明原因猝死。再次入院2例(7.1%)。再发心绞痛2例(7.1%)。再发心肌梗死1例(3.6%),无再次接受血运重建治疗。术后1年所有存活患者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桥血管通畅率达100%。结论:80岁及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尚可接受,但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较高,需术前全面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近中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探讨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关系,再次手术指征、体外循环策略、术中技术细节以及术后早中期结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28例患者接受29次再次正中开胸近端主动脉手术。全组男23例,女6例;年龄(45.1±12.7)岁。马方综合征15例(15/29,51.7%),白塞病3例(3/29,10.3%)。患者首次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Bentall手术和升主动脉替换术,同期孙氏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再次手术指征为:急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远端扩张、近端主动脉瘤、吻合口漏、炎性主动脉病变致瓣周漏、机械瓣功能障碍合并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脓肿。再次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手术,Cabrol手术,Wheat手术,再植法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手术,吻合口漏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孙氏手术),升-右股动脉转流,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死亡1例(3.4%),原因为术后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双肺实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死亡。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2例(6.9%),1例经ECMO辅助后痊愈,1例术后半年死亡。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10.3%),肾衰需要透析3例(10.3%),下肢轻瘫1例(3.4%),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1例。1例患者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开口瘤样扩张行Cabrol术,术后1年再发A型夹层行再次孙氏手术。结论:心脏和主动脉手术后的再次主动脉近端手术安全有效,近中期结果良好。术前全面评估,术中顺利开胸和建立体外循环,有效的脏器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主动脉疾病,特别是马方综合征患者再手术的可能性较大,要严密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避免主动脉破裂。孙氏手术适于复杂弓部二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断缝合窦部成形技术和"根部优先"策略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1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探讨间断缝合固定主动脉窦部和"根部优先"策略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术前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反流15例,全组院内死亡6例。中位随访6个月,无再次手术干预;2例主动脉瓣重度反流降为微量,4例中度未见明显变化,其余为轻度及以下;无主动脉窦部残余夹层,未形成动脉瘤,术后主动脉窦部内径较术前减小。间断缝合固定主动脉窦部成形和"根部优先"策略在保留原有窦部形态的同时,避免了进一步扩张,并有利于降低吻合难度、缩短心肌缺血时间。该方法在围术期结局方面表现满意,有一定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肋间超微切口封堵小儿膜周部和高位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食管超声引导(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下经肋间超微切口(即左侧胸骨旁肋间超微切口长度≤1 cm)封堵小儿膜周部和高位(流出道及膜高位)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为此类微创手术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44例TEE下经胸骨旁左肋间超微切口行VSD封堵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VSD的位置将其分为膜周部VSD和高位VSD两组,其中膜周部VSD组239例(239/344,69.5%),高位VSD组105例(105/344,30.5%);比较两种不同类型VSD的手术过程、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资料。结果:膜周部VSD组封堵成功229例(229/239,95.8%),高位VSD组封堵成功100例(100/105,95.2%),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膜周部VSD组手术时间[24~170(58.8±27.2)min]长于高位VSD组[20~98(48.8±1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VSD直径均与封堵器直径呈正相关( P<0.05),但与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 P>0.05)。在239例膜周部VSD患儿和105例高位VSD患儿中,分别有12例(12/239,5.0%)和5例(5/105,4.8%)经调整或更换封堵器后再次封堵成功,两组再次封堵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膜周部VSD组共10例封堵失败,包括术中导丝不能通过VSD 7例,封堵器脱落2例,发生室颤1例;高位VSD组共5例封堵失败,包括术中导丝不能通过VSD 1例,术中及术后封堵器移位各1例,主动脉瓣反流加重1例,血压明显下降1例。膜周部VSD组在术后1~4 d的随访中,发现1例新增二尖瓣轻度反流、4例新增三尖瓣轻中度反流,随访6个月后均情况稳定;高位VSD组在术后1~4 d随访中,1例出现右室流出道梗阻,随访6个月后发现流速下降。两组共发现残余轻微分流19例,心包积液19例,胸腔积液4例,均在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自愈。 结论:TEE下经肋间超微切口封堵小儿膜周部和高位VSD成功率高且术后患儿恢复佳,其中高位VSD的手术耗时较膜周部VSD短,VSD直径并不是影响手术时间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低温停循环双侧脑灌注下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中低温停循环(moderate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MHCA)结合双侧顺行性脑灌注(bilateral 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bSACP)在全弓替换及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TAAD)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疾病诊疗中心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MHCA(29℃)及bSACP辅助下治疗的15例急性TAAD病例(改良组),采用同期在MHCA(25℃)及单侧选择性脑灌注(unilateral 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uSACP)辅助下治疗的26例急性TAAD患者作为对照(传统组)。全组患者均为复杂A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49岁,男性32例(78%),高血压病36例(87.8%)。根部操作包括窦部成型13例(31.7%),升主动脉替换29例(70.7%),Bentall 12例(29.3%)。弓部操作均为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结果:全组住院死亡2例(4.9%),脑梗塞3例(7.3%),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5例(12.2%),截瘫2例(4.9%)。传统组与改良组上述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例(7.7%)对0例, P=0.524]、[3例(11.5%)对0例, P=0.287]、[4例(15.4%)对1例(6.7%), P=0.636]、[1例(3.8%)对1例(6.7%), P=1.000]。改良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为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及迟发性截瘫各1例。改良组的手术、体外循环、阻断、停循环、顺行性低流量脑灌注、呼吸机辅助、ICU滞留时间及术后48 h引流量均小于传统组。组间新发急性肾衰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再次开胸探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MHCA(29℃)及bSACP辅助下采用全弓替换及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TAAD早期结果良好。与传统组相较,改良组的呼吸机辅助、ICU滞留时间及术后48 h引流量显著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婴幼儿血管环的胸腔镜手术治疗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经胸腔镜手术离断婴幼儿血管环的经验,并与同一时间段行传统经胸廓切口手术患儿的治疗和短期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共有71例不合并其他畸形的单纯血管环患儿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血管环离断手术。将经胸腔镜手术患儿8例作为胸腔镜组,其中男7例,女1例;患儿年龄为2.6(1.2,3.7)岁;体重为14.4(10.5,16.1)kg。从其余63例经传统胸廓切口手术患儿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数表)的方法抽取16例作为胸廓切口组,其中男9例,女7例;患儿年龄为1.9(0.4,5.2)岁;体重为11.5(7.8,18.4)kg。对比分析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等评价指标上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术中及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术后两组均没有出现左右上肢血压差异、出血、膈肌麻痹、持续乳糜胸、伤口感染等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并发症。胸腔镜组患儿术中2例中转开胸,1例是因为分离过程中创面渗血明显,另1例是因为非优势主动脉弓远端夹闭后其近端明显增粗至4 mm以上,超出结扎夹的安全使用范围。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症状改善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2例中转开胸患儿,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05.0(82.5,116.2)min,与胸廓切口组手术时间80.0(75.0,102.5)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107)。胸腔镜组的疼痛评分为2.0(1.7,3.0)分,低于胸廓切口组的4.0(2.0,4.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者根据自身胸腔镜手术经验和术前影像学对解剖的全面评估,判定非优势主动脉弓的直径、长度和位置适合胸腔镜下手术时,经胸腔镜手术离断婴幼儿血管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取得与传统经胸廓切口手术相当的治疗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气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狭窄的常见类型、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气管狭窄行外科治疗的23例患儿,其中男14例,女9例,手术时年龄2~23个月,平均(8.9±5.8)个月;体质量4.2~10.5 kg,平均(6.4±2.3)kg。气管狭窄包括完全性气管环9例,气管软化10例,声门下膜状环形增生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包括肺动脉吊带10例,法洛四联症1例,室间隔缺损5例,肺动脉闭锁1例,右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1例。手术方法包括Slide气管成形术9例,气管外支架悬吊术8例,气管内支架置入术2例,气管插管扩张术4例。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随访,行CT气管重建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本组共1例死亡,死亡比例4.3%,为Slide气管成形术术后反复肉芽组织增生所致。再手术1例,为气管内支架取出后3个月,因心脏增大再次压迫左主支气管,再次行气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1~24个月,所有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复查CT及纤维支气管镜结果满意。结论:完全性气管环采用Slide气管成形术,疗效满意;3D打印生物可吸收外支架有望成为治疗气管软化的首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6月龄以下小婴儿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的外科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20年3月广东省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运用手术治疗的15例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15 d,年龄范围为4~111 d,15例患儿中包括12例新生儿;中位体重为3.2 kg,体重范围为1.7~5.0 kg,5例患儿的体重<3.0 kg。其中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right pulmonary artery from the ascending aorta,AORPA)右后方1例(开口闭锁)、正后方5例、左后方6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无名动脉并开口闭锁2例、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左无名动脉1例。根据不同类型及其个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直接吻合法4例,双瓣吻合法8例,双瓣吻合法+新鲜自体心包加宽1例,管道连接法2例,所有患儿均行解剖矫治。结果:所有患儿均为一期矫治,无死亡病例;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102 h,范围为22~503 h;中位住院时间为22 d,范围为13~82 d;中位体外循环时间为97 min,范围为34~202 min;中位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8 min,范围为21~59 min;中位辅助循环时间为78.5 min,范围为26~129 min。1例患儿的右肺动脉在主动脉后方吻合受压狭窄,于术后第11天再次行手术治疗将右肺动脉在主动脉前方吻合,术后狭窄解除;2例患儿于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均治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7.5个月,范围为1~100个月,部分患儿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速度增快,复查可见血流速度逐渐减慢,暂未行手术干预,心功能Ⅰ级或Ⅱ级。结论: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患儿的早中期手术效果是满意的,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得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825例患者中,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37.0±16.2)岁(范围:15~65岁)。骶骨肿瘤20例,骨盆肿瘤3例;右侧股动脉穿刺17例,左侧6例,均使用直径为11~12 F(1 F≈0.33 mm)的动脉鞘管置入腹主动脉球囊。分析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共18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股动脉血栓,占2.2%(18/825)。2015年前收治的349例患者在股动脉鞘管拔除后采用按压止血,其中12例(3.4%)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2015年后手术的476例患者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6例(1.3%)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18例患者均在48 h内行急诊切开取栓后治愈。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均通过再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40±18)个月(范围:13~108个月),随访期间发现下肢动脉慢性缺血3例,其中2例股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患者症状不明显,未予处理,另外1例症状较重,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股动脉血栓是常见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优化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技术、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随访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改善患肢功能,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