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手术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对比超声可视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在胸腔镜手术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余姚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均为Ⅰ~Ⅱ级。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超声可视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组(对照组,30例)和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可视下胸椎竖脊肌平面阻滞,观察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15 min后测定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范围,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镇痛。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6、12、24 h的伤口情况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在15 min后测阻滞平面可达T 3~T 7脊神经支配节段,观察组测神经阻滞平面为T 2~T 9脊神经管理节段,两组术后1 h和6 h静息状态和咳嗽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18、24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术后恶心、皮肤瘙痒和头晕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胸腔镜术后的镇痛中,与竖脊肌平面阻滞相比,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发挥更好的镇痛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术前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临沂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9月收治的96例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0.02 mg/kg酒石酸布托啡诺;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入室时(T 0)、插管时(T 1)、插管后5 min(T 2)、拔管时(T 3)、拔管后5 min(T 4)及进入PACU 15 min(T 5)各时间点的HR和MAP;评价苏醒躁动程度评分(RS)、Ramsay评分,T 4和T 5时的VAS评分,记录术毕至拔管所需要的时间及术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T 0时相比,两组T 2、T 3和T 4时的HR降低,T 1、T 2、T 3和T 4时的MA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T 1和T 3时的H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T 4和T 5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R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均 P<0.001)。观察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0.02 mg/kg酒石酸布托啡诺,可提高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苏醒质量,减少苏醒期躁动及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胸腔镜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筛选胸腔镜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围术期资料。记录患者术后24 h内血常规并计算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术后2 d至出院,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PCs将其分为非PPCs组和PPCs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PCs的危险因素,以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患者699例,其中非PPCs组620例,PPCs组79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 2、ASA分级Ⅲ级、肺段切除、肺叶及以上切除、多孔胸腔镜手术和术后SII升高是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或0.01)。术后SII预测PPCs的AUC (95% CI)为0.636(0.599~0.671)( P<0.05),其预测截断值为1 052.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4%和57.3%。 结论:BMI≥25 kg/m 2、ASA分级Ⅲ级、肺段切除、肺叶及以上切除、多孔胸腔镜手术和术后SII升高是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SII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PPCs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先天性膈疝患儿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分析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的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患儿的治疗情况,并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1年5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17例CDH新生儿,根据胎龄及出生体重分为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组(胎龄<37周和/或出生体重<2 500 g,41例)和对照组(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2 500 g,76例),进一步将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组患儿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手术亚组( n=31)及开放手术亚组( n=10)。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 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组患儿的1 min Apgar评分[7.0分(6.0~8.0分)与9.0分(8.0~9.8分), Z=-4.03]及5 min Apgar评分[9.0分(8.0~10.0分)与9.0分(9.0~10.0分), Z=-2.13]均低于对照组( P值均<0.05),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比例高于对照组[68.3%(28/41)与38.2%(29/76), χ 2=9.68, P<0.05]。2组患儿的胸腔镜手术比例、手术时长、右侧膈疝、疝囊、缺损分级、肝脏疝入和应用补片等术中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情况对比,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组患儿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36.6%(15/41)与13.2%(10/76), χ 2=8.70],术后恢复全肠内营养时间晚于对照组[25 d(18~29 d)与16 d(10~25 d), Z=2.31]。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CDH患儿中胸腔镜手术亚组的病死率低于开放手术亚组[25.8%(8/31)与7/10],胸腔镜手术亚组的生后1 min Apgar评分较高[(7.4±1.6)分与(6.0±2.2)分, t=2.20],手术时龄较大[31.0 h(23.0~48.0 h)与17.0 h(4.7~24.5 h), Z=2.57],生后24 h内手术患儿的比例更低[32.3%(10/31)与8/10],手术时间更长[170.0 min(122.0~200.0 min)与110.0 min(87.3~120.0 min), Z=3.65]。 结论: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CDH患儿病死率较高,可能与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比例偏高有关。对于呼吸循环功能相对稳定的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患儿,可以尝试胸腔镜下膈肌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一体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观察一体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省荣军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者分为观察组( n=40)与对照组( n=40)。两组患者均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经切口安置普通18~26 F引流管;观察组避开切口,在7~8肋间腋后线安置一体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引流管为16~22 F。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和胸腔引流量情况,术后并发症,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 d、3 d、5 d疼痛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和胸腔引流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5.00%(2/40)]少于对照组[30.00%(12/40)](χ 2=8.65, P < 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3.54±1.14)d]和术后住院时间[(5.11±1.6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76±1.38)d和(6.72±1.72)d( t=4.31、4.28,均 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3 d、5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3.45±1.08)分、(2.35±0.64)分、(0.82±0.19)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6±1.21)分、(3.51±0.87)分、(1.54±0.28)分( t=5.10、6.79、13.45,均 P < 0.05)。 结论:一体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临床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静脉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分析,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高邮市人民医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9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仅接受静脉麻醉,观察组接受静脉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毕时MAP、HR明显高于术前( 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脉氧饱和度(SpO 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毕时MAP、HR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12、24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高于术前( P<0.05);而观察组术后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 h的CD4 +、CD4 +/CD8 +值低于术前( P<0.05),但观察组术后CD4 +、CD4 +/CD8 +值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静脉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能更好地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有效抑制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提高患者术后免疫力,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凝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凝血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行胸腔镜手术患者121例,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59例作为简单保温组,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62例作为全程复合保温组。比较两组受试者术前(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各时间段内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记录其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分析术后寒战、躁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程复合保温组术后拔管时间及复苏时间均显著短于简单保温组[(8.06±4.60)min比(13.98±7.22)min,(47.19±12.97)min比(56.84±17.49)min]( t=5.40、3.47,均 P<0.05)。T2、T3时间段内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PT、APPT较简单保温组凝血检测结果明显缩短[(12.55±0.88)s比(13.11±0.97)s,(27.44±2.43)s比(29.03±2.14)s;(11.42±0.73)s比(11.87±0.74)s,(27.44±1.96)s比(28.80±2.22)s]( t=3.32、3.81,均 P<0.05)。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术后寒战、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简单保温组患者[7例比27例,5例比22例](χ 2=17.782、14.894、3.33、3.57,均 P<0.05)。 结论:围手术期实施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可缩短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抑制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低体温引起的躁动、寒战等并发症,效果优于简单保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胸腔镜钟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畸形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钟向式肺叶切除术在治疗儿童先天性肺畸形(congenital lung malformations,CLMs)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钟向式肺叶切除术的184例CLM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女71例,中位手术年龄为6.8个月,中位体重为9 kg。所有病例均为下叶切除,其中左侧81例,右侧103例。患儿术前均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以明确病变位置及伴发畸形,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出院后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结果:184例患儿术后病理诊断为先天性肺气道畸形133例,叶内型隔离肺44例,支气管扩张4例,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3例。3例患儿因胸腔粘连而中转开胸,其余均通过钟向式肺叶切除术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6 min,范围为35~113 min;平均出血量为3.5 ml,范围为1~60 ml。88.0%(162/184)的患儿未安置胸腔引流管,所有患儿术后6 h正常饮食。23例患儿术后出现低热,2例出现漏气,其余患儿恢复顺利,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2 d。共21例患儿失访,其余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钟向式肺叶切除术适用于儿童胸腔镜肺下叶切除,是治疗儿童CLMs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合并胸壁结核38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利用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合并胸壁结核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38例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脓胸合并胸壁结核患者的资料。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 M(IQR)]30(25)岁(范围:18~78岁)。所有患者全身麻醉下清理胸壁结核后经由肋间窦道扩大成单孔切口,以单孔脓胸纤维板剥脱的方法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胸膜腔内置入胸腔引流管引流,胸壁结核处置入SB管负压引流,不采用肌瓣填充及加压包扎。无漏气时先拔除胸腔引流管,2~7 d后复查CT无明显残腔则拔除SB管后继续抗结核治疗。门诊及电话随访至2022年10月。 结果:手术时间2.0(1.5)h(范围:1~5 h),术中出血量100(175)ml(范围:100~1 200 ml),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延长漏气,发生率为81.6%(31/38)。术后胸腔引流时间14(12)d(范围:2~31 d),术后SB管引流时间21(14)d(范围:4~40 d)。随访时间为25(11)个月(范围:13~4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结核无复发。结论: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合并胸壁结核是安全可行的,结合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远期恢复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的病因及外科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总结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的病因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收治的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行外科治疗的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5~82(62.6±12.1)岁。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三尖瓣手术,其中,正中开胸手术8例,右侧小切口开胸4例,腔镜辅助及全腔镜手术10例;三尖瓣置换8例,三尖瓣成形术14例。结果:术中见起搏电极累及三尖瓣及瓣下结构10例,三尖瓣瓣环扩张7例,起搏电极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三尖瓣5例。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包括右胸小切口手术及胸腔镜手术的术后24 h引流量[281(120,489)ml比368(180,560)ml, P=0.02]、住院时间[9.2(4.8,14.5)d比11.2(6.3,16.9)d, P=0.03]均减少。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右房右室较术前明显减小,心功能正常。术后起搏器程控仪检测起搏电极参数(感知度、起搏阈值、起搏阻抗)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瓣膜及起搏器相关并发症。 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根据不同的病因机制积极外科手术行三尖瓣置换或成形术结果满意。微创腔镜三尖瓣手术是治疗单纯三尖瓣病变的新技术,创伤小、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