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农药暴露的毒性作用及关键基因发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农药慢性暴露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富集的信号通路,探索其潜在致病机制和关键基因。方法:于2021年7月,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与农药毒效应相关的高通量基因表达谱数据,样本来源为长期接触农药的美洲男性农场工人和其他行业工人,获取DEGs;利用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所选择的DEGs进行GO、KEGG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Cytoscape等工具对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及可视化分析;借助MCODE及Cytohubba等分析得到基因功能模块,从而筛选出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GSE30335数据集的DEGs 189个,其中上调基因101个,下调基因88个。GO、KEGG及GSEA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神经元投射发育调控、运动调节、核糖体蛋白合成等生物学功能及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通路上。综合筛选发现,KLF1为农药暴露的核心基因,其差异表达倍数为0.456( t=-3.82, P=0.021)。 结论:长期农药暴露可造成接触人群多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通过下调KLF1并经由其介导的一系列生物学途径参与神经系统的病理学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百草枯中毒的肺超声表现及动态演变过程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18岁,学生,因"腹泻、呕吐5 d,咳嗽、胸闷、气短3 d"为主诉入院。查体:呼吸34次/min,心率118次/min,血压112/72 mmHg(1 mmHg=0.133 kPa),氧饱和度95%(鼻导管吸氧3 L/min)。自述无农药或有毒药物接触史。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52.13 mg/L,WBC 15.79×10 9/L,丙氨酸转氨酶12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43 U/L,血肌酐481.7 μmol/L。胸部CT提示双肺胸膜下散在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考虑间质性炎症。初步诊断为:①肺炎;②肝、肾功能受损。入院第3 d接受肺超声检查(应用凸阵探头,2~5 MHz,进一步胸膜检查应用线阵探头,3~9 MHz),左侧侧胸壁上区、右侧背部上区和下区(12分区法)的肺组织内可见散在胸膜后方局灶性B线,局部可见短小彗星尾征,伴胸膜稍增粗,提示局灶性肺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致患者谵妄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发生率近年来逐渐增高,抗胆碱能药物为其特效解毒药。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1例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患者,以头晕、呕吐、视物不清为主要临床表现,应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谵妄。本文对该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人们对长托宁治疗农药中毒的不良反应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肌内注射来福灵致中毒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来福灵是一种常用的高效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接触及误服致中毒者较为常见,而肌内注射致中毒者少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2021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科收治的肌内注射来福灵中毒病例。患者肌内注射来福灵约20 ml后,出现注射部位肿胀、刺痛感,导致局部横纹肌组织变性、坏死以及肝功能受损等,经补液、促进毒物代谢、抗感染、护肝、局部抽液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性中重度农药中毒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NICaS)监测急性中重度农药中毒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方法,分析NICaS在急性中重度农药中毒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于2019年8月,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收住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和中-重型急性百草枯农药中毒(APP)患者,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NICaS组68例、经肺热稀释法组(Picco组)67例、经验治疗组(经验组)65例。分析3组患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心率、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存率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NICaS组、Picco组和经验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心率、收缩压、无治疗期及入院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经验组比较,NICaS组、Picco组患者AOPP及APP住院病死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心排出量(CO)在2.8~6.7 L·min -1的相关性明显( r=0.738, r2=0.545, P<0.01),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在410~1 950 d·s·cm -5·m 2的相关性明显( r=0.792, r2=0.627, P<0.01)。Bland-Altmen分析显示,Picco和NICaS法所测得CO和SVRI值分别具有97.01%、95.52%的一致性。与经验组比较,NICaS组和Picco组患者平均每日输液量、每日输注胶体液量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间获得CO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ICaS可在急性中重度农药中毒患者抢救中有效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中毒的急诊评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急性中毒是一类危及患者生命的常见急重症,早期准确地评估病情并给予恰当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环节。目前急性中毒病情评估尚缺乏统一的方法,常用的各类评分如中毒严重度评分(PS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等,能为急性中毒病情评估提供有用信息,但各评分的不同特点限制这些评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面对急性中毒复杂的临床需求,我们需实施分阶段、动态的评估策略,方能更加准确地评估急性中毒患者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敌草快中毒致急性肾损伤肾活检2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农药中毒是我国中毒和意外死亡的主要病因,随着百草枯的禁止销售和使用,敌草快(diquat, DQ)成为首选的联吡啶类除草剂。近年来DQ中毒病例持续增多,是目前中毒研究的热点 [1]。DQ中毒主要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氧自由基损伤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预后与摄入量存在明确相关性,对人的致死量为6~12 g(即浓度为20%的DQ溶液56.10~112.20 mL),尚无特效解毒剂 [2]。值得注意的是,肾脏既是DQ吸收后的主要排泄器官,也是DQ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2,3]。无论是多见的经消化道途径,还是本团队报道的经肌肉注射途径中毒病例 [4],DQ中毒患者均易发生急性肾损伤。为了更好地了解DQ中毒致肾脏损伤的病理特点,既往研究仅有尸检病理报道 [5],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首次取得2例DQ中毒患者的肾活检病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审号:2020-SR-099),总结相关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通过毛发样本分析中国两个城市成年女性的多种农药暴露情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在全世界范围内农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们包括多种化学制品,主要分为杀虫剂(如,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盐类、拟除虫菊酯和新烟碱类)、除草剂(例如,酸性除草剂)和杀菌剂(如,唑类)。研究显示,农药的暴露可能对人体产生基因毒性,引起神经损伤和内分泌系统紊乱,并与癌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农村妇女孕全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对2岁儿童神经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孕期全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pyrethroid pesticides,PYRs)暴露对2岁儿童神经发育的影响及其关键窗口期。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云南省宣威市2个乡镇招募孕早期妇女建立出生队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482名妇女孕8~12 +6周、20~23 +6周和32~35 +6周尿PYRs代谢产物水平,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第3版评估2岁儿童神经发育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期PYRs暴露与儿童神经发育之间的关联。 结果:共完成360个母子对孕期尿液PYRs代谢产物检测和儿童神经发育水平评估。孕早、中、晚期至少检出一种PYRs代谢产物的检出率分别为93.6%(337/360)、90.8%(327/360)和94.2%(339/360)。2岁儿童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情感和适应性行为得分分别为(102.3±18.9)、(100.2±16.3)、(102.0±20.3)、(107.8±23.3)和(85.8±18.6)分。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孕早期尿PYRs代谢产物4-氟-3-苯氧基苯甲酸暴露可降低2岁儿童运动( β=-5.02,95% CI:-9.08~-0.97)和适应性行为( β=-4.12,95% CI:-7.92~-0.32)得分,可增加2岁儿童适应性行为发育迟缓的风险( OR=2.07,95% CI:1.13~3.82)。 结论:农村妇女孕早期日常生活PYRs暴露可能会影响2岁儿童神经发育,孕早期可能是其关键窗口期。孕中、晚期同等水平PYRs暴露可能对2岁儿童神经发育影响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警惕高致死性杀虫剂虫螨腈中毒(附四例病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提高临床对虫螨腈中毒的重视,探讨虫螨腈中毒的诊断救治策略。本文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接诊虫螨腈中毒患者4例和文献复习病例4例,总结国内含虫螨腈成分农药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接诊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8例虫螨腈中毒患者中死亡7例,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暴露虫螨腈均呈高致死性;发热、多汗、肌酶升高和进行性加重的中枢神经损害是其突出的临床特点;暴露初始症状多不严重,部分患者尤其暴露剂量低者,经或不经临床诊治存在一个相对稳定阶段,一旦出现大汗、明显发热、意识障碍则病情迅速恶化,呼吸循环衰竭并可导致死亡。随着产能和市场投放增加,人群暴露虫螨腈机会增多,迫切需要加强虫螨腈中毒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应当重视中毒初始稳定阶段的观察治疗,同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毒剂(五氯酚钠)中毒的救治方法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