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龋病和牙周病患者唾液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龋病和牙周炎来源的唾液菌群在物种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上的特点,为寻找可用于临床判断龋病和牙周炎发生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3至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的10例高龋[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6]患者[高龋(high caries,HC)组],牙周科的10例Ⅱ期A级~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periodontitis group,PG)组]和10名口腔健康个体[健康对照(healthy individuals,HH)组]的唾液样本。采集受试者的人口学基线、口腔内龋、牙周健康情况等信息,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样本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物种分类学组成、功能基因及代谢产物的信息。各组受试人群的口腔基本情况及唾液样本采集均由同一名牙体牙髓病科主治医师完成。结果:各组受试人群在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C组DMFT(9.0±1.7)显著高于HH组和PG组(均为0)( F=243.00, P<0.001)。菌群分析显示,各组唾液菌群物种分类学组成在门水平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则主要由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等成员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与HH组相比,HC组和PG组在属、种水平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属水平,HC组和PG组相对丰度改变最显著的均为普雷沃菌属。而在种水平,HC组改变最显著的为苍白普雷沃菌;PG组改变最显著的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代谢产物分析显示,HC组共检出133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 P=0.001)。在PG组中,共检测出102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N1-乙酰精胺( P=0.002)。HC组与PG组相比,代谢产物上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D-氨基葡萄糖6-磷酸( P=0.006)。菌群代谢功能分析显示,HC组菌群糖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HH组,PG组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最低。此外,与HH组相比,PG组内ABC转运体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等涉及糖转运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显著降低( P<0.05),在HC组中则显著升高( P<0.05)。 结论:唾液菌群在龋病、牙周炎及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异质性,且菌群的糖代谢能力改变与龋病和牙周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苍白普雷沃菌及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可能作为龋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N1-乙酰精胺可能作为牙周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东乡族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构成特点及差异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东乡族2型糖尿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东乡县人民医院的东乡族2型糖尿病患者25例(T2DM组),同时选取28例体检健康的东乡族人群作为对照组(HC组),收集研究对象及HC组的新鲜粪便样本,通过对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V3+V4区扩增子测序的方法分析肠道菌群。初步了解东乡族T2DM组与HC组肠道微生物的构成特点及差异。结果:两组样本共检测出93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其中共同有OTU数目为633个。Alpha多样性分析中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菌群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比较两组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分类学门水平,T2DM组中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显著高于HC组(37.97%比22.89%、5.09%比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T2DM组:68.00%,HC组:4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属水平,发现20个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2DM组中双歧杆菌属、大肠埃希-志贺菌属、Tyzzerella_4的丰度显著高于HC组,而Prevotella_9、罗氏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3菌显著减少。 结论:东乡族T2DM组和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初步了解东乡族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为今后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72例大肠癌患者粪便样本,将其分为结肠癌组和直肠癌组,均为36例。提取粪便样本DNA,并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构成的差异,探讨差异菌群可能的促癌机制。结果:72例样本经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原始序列2 356 560条,优质序列32 730条,样本序列平均长度主要集中在401~460 bp,对所有序列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物种分类学注释后,获得1 409个OTU。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提示,直肠癌组和结肠癌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2.61±0.56和2.43±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9, P=0.223);Simpson指数分别为0.17±0.09和0.21±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49, P=0.151)。组间差异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在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丰度更高(LDA值为4.67, P=0.01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结肠癌患者肠道中更加富集(LDA值为4.49, P=0.042);在纲水平,丙型杆菌(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在结肠癌患者肠道中较高(LDA值为4.50, P=0.033),而Erysipelotrichia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丰度更高(LDA值为3.50, P=0.035);在目水平,Erysipelotrichales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丰度更高(LDA值为3.50, P=0.035);在科水平,紫单胞菌(Porphyromonadaceae)丰度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更高(LDA值为3.97, P=0.033)。 结论: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不同的菌群可能影响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展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1种1变种单叶花楸的叶表皮微形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探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以中国产花楸属(Sorbus)冠萼组(sect.Aria)和落萼组(sect.Micromeles)11种1变种单叶类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如下:单叶花楸的叶表皮细胞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多边形细胞的垂周壁平直或弧状,不规则形细胞的垂周壁弧状或波状;表皮细胞面积在分类群间差异显著,且上表皮细胞面积均大于下表皮细胞;细胞表面纹饰有脊状、条状、皱褶、次生加厚、局部加厚,蜡质纹饰有壳状、颗粒状、片状、线状;叶光滑或具毛,毛被的位置、颜色、疏密和类型是重要的物种鉴定特征;气孔均为无规则型,分布于下表皮脉间区,保卫细胞具环形外缘、两极有或无T型加厚;气孔的长、宽、面积、密度和气孔指数在分类群间差异显著.由此,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对单叶花楸的物种界定和鉴定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羌活种子不同休眠状态内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为了探寻羌活种子不同休眠阶段内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差异性,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分别对羌活种子不同休眠状态(形态生理双重休眠状态(GSA)、形态休眠解除状态(GSB)、生理休眠解除状态(GSC))细菌微生物16S V5+V7区域和真菌微生物ITS1-IF区域的扩增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内生细菌的多样性较内生真菌丰富.内生菌群落种类在门水平上类似;在属水平上,从GSA到GSB阶段,内生菌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GSB到GSC阶段,内生菌群落种类相似.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从GSA到GSB再到GSC阶段,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增大后直到种子生理休眠解除变化不变,而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在种子整个休眠解除过程中变化不大.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从GSA到GSB再到GSC阶段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而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从GSA到GSB发生显著变化后直到种子生理休眠解除,群落结构变化不大.LEfSe分析发现内生细菌共有37个差异丰富的分类学分支(a=0.01,LDA≥2.0),内生真菌则无.本研究明确了羌活种子不同休眠状态内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差异性,丰富了羌活种子内生菌资源信息,对进一步研究利用微生物方法促进羌活种子休眠解除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贵州省爬行动物更新名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详实的物种本底资料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爬行类志》记录的名录为基础,结合该专著出版38年来发表的贵州省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文献,对贵州省爬行动物名录进行了修订更新.截至2023年6月30日,贵州省记录爬行动物120种,隶属于2目21科57属.其中,龟鳖目3科5属5种,有鳞目18科52属115种,有鳞目中蜥蜴亚目6科12属27种、蛇亚目12科40属88种.贵州省爬行动物物种总数在全国各省份中仅次于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与四川相同,位列第五位.本文对《贵州爬行类志》记录的78个物种的分类阶元或名称作了修订,移除了3种的分布记录;增补记录23种(包括5个新种、18个新记录种).贵州省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为主,共有105种,其余15种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其中,有11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列为受威胁物种,27种为中国特有种,有5种模式标本产地位于贵州省,包括荔波壁虎(Gekko liboensis)、独山半叶趾虎(Hemiphyllodactylus dushanensis)、惠水半叶趾虎(H huishuiensis)、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和荔波睑虎(Goniurosaurus liboensis).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贵州省爬行动物物种的变化和分布,为贵州省爬行动物资源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建议继续加大对贵州省爬行动物的分类与分布的研究力度.以进一步明晰贵州省爬行动物资源的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国杨属叶表皮毛状体微形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6/8
为讨论叶表皮毛状体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和系统学意义,借助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杨属(Pop-ulus)33个物种的叶表皮毛状体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杨属物种叶片毛状体整体上是非腺状的、简单的、基底固定的;除胡杨(P.euphratica)叶表皮没有毛状体外,其余物种叶表皮均被有毛状体,但毛状体的分布、形态、长度等在物种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毛状体外形(圆柱状至条带状)、弯曲程度(直立至曲卷)、相对于叶表皮表面的方向(伏贴或不伏贴)及毛状体长度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结合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的进化框架,本研究认为杨属叶表皮毛状体特征在亚属水平难以区分,但胡杨亚属(subg.Turanga)和白杨亚属(subg.Populus)在种间水平可区分很多物种,尤其是白杨亚属内的物种毛状体差异大;脂杨亚属(subg.Tacamahaca)内叶片毛状体相似且稳定,但不同分支上的叶片毛状体在长度上有差异.毛状体特征整合后可划分为以下类型:无毛、毡毛、绢毛、短柔毛和长柔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湖北省楠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楠属(Phoebe)各物种在形态学方面差异甚微,种间界限模糊,物种的识别鉴定较为困难,尤其在缺少花、果的时期.叶微形态特征对植物种间界定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楠属植物叶显微特征的研究仍然较少.[方法]利用体视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对湖北省楠属8种及1变种的叶形态和微形态进行观察,并测定分析各物种气孔、表皮毛的质量和数量性状,以期为楠属植物的识别和鉴定提供必要依据.[结果]楠属植物叶形态有大型叶、中型叶、小型叶和不规则叶4种类型;毛被类型有粗短柔毛、细短柔毛、长柔毛、混生短柔毛和长柔毛(脉上被长柔毛)4种.毛密度在湘楠(200根/mm2)与闽楠、浙江楠、紫楠(低于100根/mm2)之间差异显著.表皮细胞类型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为平直-弓形、浅波或波状.气孔除披针叶楠、闽楠、裂叶白楠为近圆形外,其余物种均为宽椭圆形.气孔密度以紫楠最高,山楠和湘楠最低.此外,气孔大小与气孔密度之间,毛长度与毛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叶形态和微形态的特征组合可作为9种楠属植物鉴定和区分的必要依据,可为楠属植物识别和种间界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宫颈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精准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通过肠道菌群检测了解宫颈癌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多样性等特征,以期从肠道菌群方面找出与宫颈癌发生和进展相关预警因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在取材时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正常和宫颈癌患者;通过肠道菌群检测分析相关因素与宫颈癌发生和进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收集30例健康妇女(正常对照组)和5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的大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α、β多样性分析显示本次抽样充分,两样本在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的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P<0.05);对主要病原菌种检测丰度比较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主要病原菌种的检测丰度明显增加,主要有大肠埃希氏菌、脆弱拟杆菌、痢疾志贺氏菌(P<0.05),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主要有害菌属的检测丰富明显增加,主要有链球菌属、梭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志贺氏菌属(P<0.05).在分类学组成分析和组间差异分析中可发现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在宫颈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可见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对两组的肠道菌群中主要代谢产物和微量元素的比较发现,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的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维生素中A、B1、B2、B6、B12、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微量元素中铁含量降低(P<0.05)、脂肪酸中乙酸含量降低、丁酸含量增多(P<0.05)、营养评估中的脂肪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各种营养素失衡,这些改变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两种玉凤花属植物的花结构和合蕊柱超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玉凤花属植物的花形态变异多样,分类学问题复杂.为筛选出该属关键的分类学特征,该文以鹅毛玉凤花和粉叶玉凤花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它们的花结构和合蕊柱超微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玉凤花的花结构差异显著,尤其表现在侧花瓣裂片的有无、唇瓣3裂片形态、花距与子房的长度比.(2)合蕊柱超微特征在两个种间明显不同,表现在退化雄蕊、花药室外壁细胞、"花药室管"外壁细胞、"柱头枝"及其与蕊柱交界处的乳突等结构形态.(3)花粉小块外壁纹饰在种间不同,鹅毛玉凤花具网状花粉外壁纹饰,粉叶玉凤花则为棒状→网状的花粉外壁纹饰.该研究认为,侧花瓣裂片的有无、花距形态多变、花距与子房的长度比、花粉外壁纹饰类型等是玉凤花属物种鉴定的关键分类特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该文补充并分析了粉叶玉凤花的花结构及合蕊柱的超微特征,不支持粉叶玉凤花独立于玉凤花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