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715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1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男580例,女135例;单侧687例,双侧28例;男性患儿中右侧325例、左侧240例、双侧15例,女性患儿中右侧62例、左侧60例、双侧13例。分析男女比例、侧别占比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占比情况。结果:715例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320例(46.5%,320/687),其中男性右侧140例(43.1%,140/325)、男性左侧115例(47.9%,115/240),女性右侧33例(53.2%,33/62)、女性左侧32例(53.3%,32/60)。术中因内环口内侧腹膜褶皱多导致疝针不能顺利通过35例(4.9%,35/715),均为男性,于脐下3 cm左右或脐旁置入一辅助抓钳辅助操作。手术时间:单侧10~15 min,平均12 min;双侧15~21 min,平均17 min。术中出血量0~1 mL。麻醉清醒后即进食。715例均于入院后24 h内出院。无一例损伤精索血管、输精管、腹壁下动脉,术后无一例阴囊肿胀。随访12~33个月(平均18.3个月),2例复发,1例出现线结反应,无一例出现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术后鞘膜积液。结论: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切口美观,可发现并同期治疗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基本外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低位直肠癌男性患者,其年龄为65~70岁,肛周皮肤溃疡大小为5 cm×4 cm~11 cm×9 cm,皆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会阴部继发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6 cm~14 cm×12 cm(盆底无效腔深度为10~15 cm),均经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移植修复,肌皮瓣的皮肤面积为9 cm×7 cm~16 cm×12 cm、肌肉体积为18 cm×10 cm×5 cm~20 cm×12 cm×5 cm、血管蒂长18~20 cm。术中保留大部分腹直肌前鞘,将皮瓣通过腹腔转移至受区,将供区残留的两侧腹直肌前鞘反复多次对折缝合,将腹横筋膜的游离缘与腹直肌前鞘缝合,再将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移植肌皮瓣成活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会阴部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恢复情况,记录腹部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肿瘤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术后,5例患者移植的肌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术后2 d会阴部受区切口裂开,经间断换药及常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7 d后愈合;另外4例患者会阴部受区术后2周内均未发生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显示,会阴部受区皮肤色泽、质地与弹性良好,外观不臃肿;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均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腹部供区未发生切口裂开与感染、肠粘连、肠梗阻、腹壁力量减弱等并发症,腹部外形良好,未见局部隆起或腹壁疝形成;患者均无局部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术后供受区外观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对比腹腔镜手术用于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疝与腹壁外科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15例,其中48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为达芬奇机器人组(robot-assisted surgery,RS组);67例行腹腔镜手术为腹腔镜组(laparoscopic surgery,LS组)。统计其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主要并发症情况,以胃食管反流病自测量表(GERD Questionnaire,GERD-Q)为标准评价患者术前与术后症状改善情况。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按1∶1比例匹配,卡钳值设置为0.2。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PSM后,两组各纳入46例患者,与LS组相比,RS组术中出血量更少( P<0.001),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更快( P<0.00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P=0.002)。LS组手术时间短( P<0.001),住院总费用更低( P<0.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GERD-Q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均 P<0.001)。两组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或慢性腹泻的症状,但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都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机器人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内镜下内脏囊分离技术在腹壁疝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完全内镜下内脏囊分离技术(TVS)在腹壁疝治疗中的应用,总结手术操作流程,分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金华医院接受TVS技术修补21例(男4例,女17例,年龄31~79岁)腹壁疝患者,术中置入大张中量聚丙烯网片加强修复。手术适应证:原发性及继发性腹壁缺损,包括脐疝、中上腹部白线疝、腰疝、切口疝和造口旁疝。TVS的技术细节按照手术规范执行。结果2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有2例因腹膜前建腔失败和前缺损关闭困难而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40(70~260)min。术后伤口疼痛轻,术后第1天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5分(1~4分)。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未见复发病例。总之,TVS技术在腹壁疝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创伤少,可重复性高,是治疗腹壁疝的一种很好的技术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直肌外侧入路结合Pfannenstiel入路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断裂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Pfannenstiel入路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断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Pfannenstiel入路治疗的20例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断裂患者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为18~55岁,平均42岁;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型11例,C型9例。12例患者合并髋臼骨折。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平卧位进行,先联合泌尿外科医师采用Pfannenstiel入路一期行尿道会师术,再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复位固定髋臼或骨盆骨折。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0~240 min,平均140.5 min;单纯尿道会师手术时间为20~30 min;术中出血量为400~2 000 mL,平均730 mL。术后按照Mears和Velyvis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6例,复位不满意1例。20例患者术后获12~68个月(平均37个月)随访。1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其余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0~4.5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12个月根据Majeed功能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1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0%(18/20)。1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1例患者出现腰骶干神经牵拉伤;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定期尿道扩张后排尿满意;3例患者尿道狭窄;5例患者勃起功能障碍;未见腹壁疝及盆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直肌外侧入路结合Pfannenstiel入路能有效复位固定骨盆及髋臼骨折,并可一期修复尿道,腹壁疝及盆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相对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2月—2020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手外科收治因外伤所致或肿瘤/瘢痕切除后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5~58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4.0 cm×8.0 cm~32.0 cm×18.0 cm。以腹部为供区,设计并切取腹壁联体皮瓣——携带两侧腹壁下动脉主干的双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15.0 cm×9.0 cm~32.0 cm×20.0 cm)修复创面。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评估疗效,末次随访时分别根据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与下肢功能量表评估膝关节和小腿功能。结果:15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术后皮瓣边缘部分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16例患者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随访16~28个月显示,受区外形较好,质地柔软,未出现明显外观臃肿、色素明显沉着或异常毛发生长等;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未出现腹壁疝或瘢痕增生等并发症;膝关节及小腿功能重建较好,未见肿瘤复发。末次随访时,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评估中,优者3例、良者1例;12例小腿损伤患者小腿功能评估中,优者9例、良者3例。结论:双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供区隐蔽、组织量丰富、切取面积大,用其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佳的近期外观与功能恢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面不对称补片在腹壁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是腹壁缺损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与单纯的腹股沟疝等腹壁缺损相比,创伤、腹壁肠造口或肿瘤切除手术等因素导致的复杂型腹壁缺损近年来日益增多,对修补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商用补片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如感染、腹腔内粘连、愈合缓慢、补片移位等,难以实现缺损组织的高效修复。本文就现有商业补片和新型双面不对称高分子补片材料进行总结和阐述并对软组织修复材料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对位对线"补片放置法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中应用:单中心120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HH)补片修补术以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已成为治疗HH的主要手术方法.腹腔镜下的补片放置及固定技术仍然是一个难点.本研究介绍一种新式的HH补片放置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120例行腹腔镜HH补片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均采用"对位对线"的补片放置方法.结果:全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27)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5±2.2)d,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7例,其中5例2周后缓解,2例手术后4周仍诉有吞咽困难,予以胃镜下行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手术后尿潴留2例,予以留置尿管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术后腹腔出血1例,予以急诊行腹腔镜探查止血;术后肠梗阻2例,予以保守治疗后痊愈.随访中位时间为26个月,其中14例(11.7%)失访.随访患者中有5例诉临床症状与手术前相比未得到明显改善,其余患者诉临床症状得到完全改善或部分改善.所有随访病例均无确切依据的解剖学复发.所有随访病例未发现补片相关并发症如补片移位、感染、补片侵蚀食管以及大血管等.结论:腹腔镜HH补片修补术中采用"对位对线"的补片放置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此方法操作简单容易实施,便于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经腹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各型腹股沟复发疝的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与目的:腹股沟疝是腹壁疝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随着手术技术和材料科技的发展,腹股沟疝手术效果也逐步提高.腹股沟疝手术方式多样,然而任何一种手术方式都无法避免术后复发的可能,而复发疝的处理也要比原发疝更加复杂.目前,对于腹股沟复发疝的处理仍没有共识.现代外科腔镜技术的发展使经腹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手术方式.本文探讨TAPP治疗各型腹股沟复发疝的效果,为腹股沟复发疝手术治疗提供一定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一2022年7月收治的90例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TAPP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例行其他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无中转开腹病例,术中确诊真性复发疝26例(56.5%),假性复发疝20例(45.4%).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9.6%vs.43.1%,P<0.05).观察组无再次复发病例,对照组再次复发2例,但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各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采用TAPP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提早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以及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各型腹股沟复发疝的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创伤性腹壁疝的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9/2
创伤性腹壁疝(traumatic abdominal wall hernia,TAWH)是严重多发伤中一种少见损伤,易被创伤外科医师忽略.由于该疾病的罕见性和病情高度异质性,目前仍然没有TAWH规范化处理的专家共识或指南,使外科医师面对TAWH时处于困境.本文分析有关TAWH处理的文献,介绍TAWH的定义、损伤分级和分区、手术时机和补片应用的选择以及严重创伤情况下TAWH的治疗选择等,以期为TAWH的诊治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