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意义。方法:自2019年4月至12月前瞻性收集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TO的患者进行动态CT-MPI扫描,获得每个心肌节段的灌注参数,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流量比值(rMBF)、心肌血容量(MBV)、开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EEV)、流量提取乘积(FE)及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PCBV)。以SPECT为参考标准,比较大致正常和异常、不同缺血程度、存活与梗死心肌节段参数间差异,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诊断效能。以冠状动脉造影Rentrop分级为标准,比较CCC良好组和不良组心肌节段参数间差异及其与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1例患者。灌注异常组的MBF、rMBF、MBV、FE、PCBV及EEV均低于灌注大致正常组,而TTS及TTP高于大致正常组( P<0.05)。其中MBF的AUC最大,为0.809,最佳截断值为71.75 ml·100 ml?1·min?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和0.80。MBF及rMBF随着心肌缺血程度加重而降低,但中、重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811和0.696)。当鉴别梗死及存活心肌时,rMBF的AUC最大为0.896,最佳截断值为69.1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和0.92。CCC良好组MBF、MBV、FE及EEV明显高于不良组( P均<0.05),但与Rentrop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 r|均<0.3)。 结论:动态CT-MPI定量参数对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CCC状态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与CCC Rentrop分级之间相关性较差,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门控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显像动态评价远端缺血处理对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动态评估远端缺血处理(RI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左心室心肌灌注、心肌活性、心室重构、局部及整体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取中华小型猪12头(雄性8头,雌性4头;6~8月龄)建立AMI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C组和非RIC组,每组各6头。RIC组通过在后肢放置血压袖带充气诱导后肢缺血。所有小猪在术后第1天(1st,基线)、14天(14th,急性期)、28天(28th,亚急性期)和56天(56th,慢性期)行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获得心肌总灌注缺损程度(TPD)、存活心肌面积(HM)、梗死心肌面积(Sca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室壁运动异常总分(SMS)和室壁增厚率异常总分(STS)及其与第1天相比的变化值。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各指标及其变化值的差异。 结果:共有9头模型猪存活并完成显像,其中RIC组5头,非RIC组4头。与非RIC组相比,RIC组28th的HM[(6.0±2.4)%与(17.0±4.6)%; t=-4.158]、TPD 14th-1st[(-11.8±5.4)%与9.0%(4.5%,15.0%); z=2.449]、TPD 28th-1st[(-15.3±3.9)%与(12.0±3.0)%; t=-10.071]、TPD 56th-1st[(-18.0±6.5)%与9.0%(4.5%,12.0%); z=2.449]、HM 28th-1st[(-10.5±6.9)%与(8.3±2.1)%; t=-4.507]、HM 56th-1st[-15.0%(-17.5%,-8.5%)与2.0%(0%,7.0%); z=2.449]、LVEDV 14th-1st[-0.5(-2.5,0) ml与(13.0±4.4) ml; z=2.470]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IC可以在AMI后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在急性期可以延缓心室重构的发生,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可以挽救存活心肌,从而保护心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腹部低辐射高浓度碘对比剂CT动态容积灌注成像取代常规应用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站式上腹部低辐射动态容积灌注CT(dVPCT)取代常规上腹部三期扫描、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行上腹部dVPCT检查的患者94例,并顺序选取2019年5月至6月采用常规64层CT(28例)及双源CT(26例)行上腹部常规增强的患者54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对比剂浓度、用量及常规增强扫描机型将上述148例患者分为6组,分别为64层CT常规增强组(28例)、双源CT常规增强组(26例)、60 ml碘海醇(含碘350 mg/ml)dVPCT组(24例)、60 ml碘普罗胺(含碘370 mg/ml)dVPCT组(20例)、60 ml碘美普尔(含碘400 mg/ml) dVPCT组(26例)和80 ml碘美普尔(含碘400 mg/ml)dVPCT组(24例)。评价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肝脏、胰腺及腹主动脉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进行主观评分,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比较。记录辐射剂量。结果:各灌注扫描组有效剂量均低于64层CT常规增强组,但高于双源CT常规增强组( P<0.05)。80 ml碘美普尔dVPCT组的CNR、SNR均优于64层CT常规增强组、双源CT常规增强组( P<0.05),并且优于60 ml碘海醇dVPCT组、60 ml碘普罗胺dVPCT组及60 ml碘美普尔dVPCT组( P<0.05),但主观指标较双源CT常规增强组评分低( P<0.05)。各dVPCT组在病灶发现、正常组织及血管的显示、鉴别诊断方面均优于常规增强CT。 结论:上腹部一站式动态容积灌注成像辐射剂量较低,图像质量好,能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采用高浓度常规增强CT用量(80 ml碘美普尔)能获得更佳的血管、肝脏及胰腺实质图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技术在MCAO动物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CTA-CTP)技术对食蟹猴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的评估价值。方法:选用10只成年食蟹猴,行头颈部CTA-CTP及颅脑MRI检查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或脑血管畸形后,于DSA引导下经右侧股动脉切开并通过微导管于大脑中动脉(MCA)处注入猴自体血栓制备MCAO模型,术中行全脑DSA造影观察模型是否制备成功,并分别于造模后24 h、7 d时行头颈部CTA-CTP扫描明确缺血病灶的位置及脑血流变化,造模后8 d取脑组织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结果:10只食蟹猴中,1只因术前存在脑血管畸形而排除,1只因实验过程中出现脑出血致脑疝死亡,剩余8只MCAO模型制备成功,术中DSA正位造影显示右侧MCA M1段及远端血管分支显影不良;造模后24 h及7 d时颅脑CT平扫显示右侧MCA供血区出现明显的缺血病灶,术后7 d时梗死范围较24 h更明显;CTA检查显示右侧MCA M1段出现明显的血流中断,远端血管显影不良,7 d时梗死侧远端血管分支较24 h时减少;CTP扫描显示右侧大脑的脑血容量与对侧相比明显减少,其下降区域与MCA供血区一致,7 d时梗死核心区及半暗带区范围均较24 h时增大;TTC染色显示脑片上缺血病灶呈灰白色,累及多层,范围与DSA造影及CT影像检查所示梗死部位大致吻合。结论: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技术对MCAO动物模型的影像学表现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评价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容积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在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BACE)治疗的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结果证实的31例肺癌行BACE治疗的患者资料,男23例、女8例,年龄31~84岁,平均67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内和术后1个月行病灶部位灌注扫描。基于所有患者的原始图像重建出能谱图像,收集并比较术前、术后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能谱参数动脉期CT值(CTA)、静脉期CT值(CTV)、动脉期碘浓度(ICA)、静脉期碘浓度(ICV)、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A)、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V)等的变化情况,确认灌注参数及能谱参数对评价BACE治疗中晚期肺癌近期疗效的意义。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患者BACE术后1个月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4.8%(17/31),疾病控制率(DCR)为96.8%(30/31)。对经BACE治疗前后患者的CT灌注参数及能谱参数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治疗前,治疗后BF、BV、MTT、ICA、ICV、NICV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06(40.47,87.22)比23.57(10.92,36.24)ml·min -1·100g -1,3.33(2.86,6.09)比2.12(1.96,3.61)ml/100g,2.70(2.19,3.88)比1.53(1.12,2.25)s,3.51(3.11,4.14)比1.74(1.26,2.50)mg/ml,2.00(1.30,2.45)比1.32(0.92,1.76)mg/ml,0.51(0.42,0.57)比0.33(0.23,0.39)](均 P<0.05)。同时,相比于未缓解组,研究结果显示BACE前后缓解组的各参数变化差值更明显,其中ΔBF、ΔBV、ΔMTT、ΔPS、ΔCTA、ΔCTV、ΔICA、ΔICV、ΔNICA、ΔNICV均显著增大,变化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36.82(32.38,45.34)比9.50(-1.43,12.34)ml·min -1·100g -1,4.46(2.52,5.79)比0.22(-0.76,4.09)ml/100g,4.22(2.25,6.77)比 0.43(-2.53,1.88)s,10.07(2.89,13.13)比-2.01(-6.77,4.28)ml·min -1·100g -1,14.22(11.88,20.57)比4.18(-5.25,6.37)HU,34.6(14.88,43.15)比11.60(0.26,25.05)HU,0.95(0.54,1.47)比0.11(0.20,0.59)mg/ml,1.57(1.10,2.38)比0.26(-0.21,0.63)mg/ml,0.05(0.03,0.08)比-0.02(-0.04,0.01),0.18(0.13,0.21)比0.11(-0.06,0.16)](均 P<0.05)。 结论: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能有效的评价中晚期肺癌患者BACE治疗前后肿瘤血管灌注情况的变化,对判断治疗后近期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素心肌显像动态评价小型猪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心肌灌注、代谢和左心室功能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小型猪冠状动脉慢性进行性心肌缺血模型,动态评估血管进行性狭窄至闭塞过程中左心室(LV)整体功能、心室重构、心肌灌注和存活性的变化特点。方法:中华小型猪8头(雄性5头,雌性3头;10月龄),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1对角支分叉处以下1 cm处放置Ameroid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在不同时间点(术前及术后1、4和8周)分别行门控 99Tc 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 SPECT/CT显像、门控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冠状动脉造影(CAG),动态评价LV射血分数(LVEF)、LV舒张末期容积(LVEDV)、L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室壁运动异常总积分(SMS)、室壁增厚率异常总积分(STS)、心肌总灌注缺损程度(TPD)、存活心肌面积(HM)的变化。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法分析数据。 结果:8头中华小型猪建模成功,7头完成术前及术后1、4和8周显像。显像示TPD进行性增大,在术前及术后1、4和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2.0%(0,33.0%)、(41.1±23.7)%、(49.3±24.5)%; H=17.03, P=0.001];HM在术前为100%,在术后1周[21.0%(6.0%,100%)]至4周[18.0%(3.0%,33.0%)]逐渐减少,8周[(23.0±15.4)%]较4周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3.09, P=0.004),但术后1与4周、4与8周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onferroni校正法)];LVEF逐渐降低,在术前及术后1、4和8周分别为(73.7±8.4)%、(63.7±19.1)%、(53.7±14.6)%、(49.9±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22, P=0.004);LVEDV[9.0(6.0,21.0)、(31.4±16.3)、(32.9±17.4)和(36.4±17.5) ml]和LVESV[(3.8±3.2)、(15.9±15.3)、12.0(10.0,17.0)和(19.3±10.9) ml]均随时间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值:8.58、10.51, P值:0.035、0.015);SMS及STS随时间均逐渐增加,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H值:16.49、13.33, P值:0.001、0.004)。 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狭窄过程中,心肌灌注受损范围和程度逐渐加重,HM逐渐减少,相应的LV功能、心室重构逐渐恶化;之后,在血管慢性闭塞后心肌血流灌注有所改善,HM有所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高压"定容"动物模型与"定压"动物模型的对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采用多水囊叠加加压法制备腹腔高压的"定容"动物模型与气体灌注法制备的"定压"动物模型,筛选更符合临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病变规律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方法:选择10只健康家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只。分别采用水囊叠加加压法制备腹腔高压"定容模型"(定容模型组)和采用人工气腹法制备腹腔高压"定压模型"(定压模型组),两组腹腔压力均为25 mmHg(1 mmHg=0.133 kPa),制模后观察4 h,每小时测压1次,测压结果取均值,绘制腹腔压力-时间变化曲线。制模后4 h处死动物取心脏和肺脏,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两组实验猪均成功制模。定容模型组术后0、1、2、3、4 h腹腔压力值逐渐升高(mmHg:分别为25.0±0、27.1±0.2、29.4±0.1、30.9±0.2、33.1±0.1),腹腔压力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函数方程: Y1=25.102 0+1.996 0 X1, R2=0.996 2, P=0.000 1)。定压模型组术后所有时间点腹腔压力值均维持在25 mmHg,腹腔压力与时间无线性相关关系(函数方程: Y2=25)。HE染色显示,定容模型组心肌纤维伴玻璃样变性,横纹明显减少,部分心肌纤维萎缩,可见细胞核聚集;肺组织可见出血,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炎性渗出。定压模型组心肌纤维部分萎缩,部分肥大,局灶可见玻璃样变性,局灶横纹消失,心肌间动脉扩张充血;肺泡上皮部分区域轻度增生,可见心衰细胞,支气管动脉可见扩张充血,管腔内见大量红细胞及均匀一致的淡染物质。 结论:多水囊叠加加压法制备腹腔高压"定容"动物模型,在制模后腹腔压力随疾病的发展持续动态升高,符合临床ACS病变规律,比"定压"动物模型更适合科研时制备腹腔高压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对上腹部多脏器微循环影响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不同局部并发症对上腹部多脏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对101例于2019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确诊的AP患者和24例无AP且无明显上腹部病变的患者行上腹部动态容积灌注CT成像检查。86例AP患者(AP组)和21例对照者(对照组)最终纳入研究,AP组分为无局部并发症(21例)、急性液体积聚(APFC,19例)、急性坏死性积聚(ANC,27例)、包裹性坏死(WON,11例)和包裹性坏死伴感染(WONI,8例)组。采用去卷积法测量各组胰腺、肝脏、脾脏、双肾和肾上腺的血流量,采用基于最大斜率法的肝脏模型测量各组肝动脉灌注(HAP)、门静脉灌注(HPP)和动脉灌注指数(HPI)。统计学方法采用 t检验。 结果:ANC组胰腺、脾脏、左肾上腺的血流量分别为(139.89±34.28)、(141.42±47.85)、(107.87±26.41) mL·min -1·(100 g) -1,WON组胰腺、脾脏、左肾上腺的血流量分别为(130.00±44.83)、(106.12±38.16)、(98.38±41.39) mL·min -1·(100 g) -1,WONI组胰腺、脾脏、左肾上腺的血流量分别为(127.91±35.86)、(102.09±23.73)、(105.66±27.01) mL·min -1·(100 g) -1,均低于对照组的(161.22±31.60)、(174.00±62.73)、(134.53±36.36) mL·min -1·(100 g)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40、2.043、2.943, 2.296、3.796、2.548, 2.448、4.479、2.154; P均<0.05)。WONI组左肾皮质血流量低于对照组[(247.44±39.32) mL·min -1·(100 g) -1比(294.80±39.13) mL·min -1·(100 g)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10, P<0.05)。ANC、WON、WONI组的HAP分别为(18.63±9.54)、(19.10±7.47)、(19.51±6.26) mL·min -1·(100 g) -1,HPI分别为(25.01±15.51)%、(45.98±31.42)%、(35.92±24.95)%,均高于对照组的(12.18±5.14) mL·min -1·(100 g) -1和(13.44±6.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997、3.088、3.235,3.503、3.397、2.517; P均<0.05)。ANC、WON、WONI组的HPP分别为(72.37±21.76)、(48.83±35.10)、(57.55±29.45) mL·min -1·(100 g) -1,均低于对照组的(86.43±17.98) mL·min -1·(100 g)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91、3.331、3.226, P均<0.05)。APFC组的HAP、HPI均高于对照组[(18.67±10.24) mL·min -1·(100 g) -1比(12.18±5.14) mL·min -1·(100 g) -1和(23.75±20.41)%比(13.44±6.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72、2.108, P均<0.05)。 结论:AP伴ANC、WON和WONI会导致胰腺、脾脏、左肾上腺血流量减少,且WONI会导致左肾皮质血流量减少;AP伴ANC、WON和WONI会导致HAP和HPI增高,HPP降低;AP伴APFC会导致肝动脉灌注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联合动态增强MRI评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拟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IVIM与DCE-MRI检查,检测IVIM参数[单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假性扩散系数(D*值)]与DCE-MRI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随访1年,统计随访期间患者复发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前IVIM参数及DCE-MRI参数与术后复发的关系.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IVIM参数、DCE-MRI参数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10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1年,复发34例,占比32.38%.复发组患者术前Ktrans、Kep高于未复发组,Ve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术前D值低于未复发组,f值、D*值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术前Ktrans、Kep、f值、D*值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呈正相关关系(γ>0,P<0.05);Ve、D值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呈负相关关系(γ<0,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Ktrans、Ve、Kep、D值、f值、D*值单独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AUC均>0.7,联合预测的AUC>0.9,预测价值更高.结论 术前IVIM与DCE-MRI检查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复发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IVIM参数联合DCE-MRI定量参数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复发的有效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DCE-MRI及临床特征预测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图像.选取小视野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sFOVHR-T2WI)、DCE-MRI峰值期和T1加权延迟成像(T1-DELAY)勾画肿瘤最大层面及上下两层作为感兴趣区(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降维筛选,之后分别构建影像组学单序列及多序列联合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后处理工作站中勾画肿瘤最大层面测量灌注参数速率常数(Kep)、转运常数(Ktrans)及容积分数(Vo),获取频数表并计算直方图特征,特征降维筛选后计算灌注参数评分(Dcescore).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MSI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联合Radscore和Dcescore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结直肠癌微卫星状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各模型效能及临床价值.结果:单序列中基于DCE-MRI峰值期图像的模型效能最佳,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3和0.900;多序列联合模型效能优于任何单序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68和0.962;列线图模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85和0.982.结论:基于DCE-MRI和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在术前有效地预测结直肠癌患者MSI状态,有可能为结直肠癌的治疗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无创的评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