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2):艾司氯胺酮联合SAPB组(KS组)、SAPB组(S组)、空白对照组(C组).KS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后行患侧SAPB,在切皮前缓慢静脉注射0.25 mg/kg艾司氯胺酮,术中持续泵注剂量为0.12 mg/(kg·h),手术结束前30 min停药;S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后行患侧SAPB;C组实施全身麻醉.S组和C组在麻醉诱导后和术中给予KS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术后2、6、12、24h的静息/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术前1 d、术后3 d及术后1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KS组和S组在术后6、12h静息/运动VAS评分降低,术后48 h内镇痛泵的按压次数较少(P<0.05);与C组和S组相比,KS组术后12 h运动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3 d、1周的HADS评分低(P<0.05),术后失眠发生率低(KS组为0,S组为19.4%,C组为22.6%,P=0.008);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艾司氯胺酮联合SAPB可减轻患者术后的急性疼痛,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腹膜外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Bricker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 2020年3 月至2023 年12 月收治的42 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男性患者作为观察组,60~84 岁,平均(69.2±4.9)岁,行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延长正中切口约5cm取出标本,再行Bricker术,将回肠袢完全隔离于腹腔外.选择同期同一术者团队开展的38 例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肠梗阻等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观察组与对照组腹腔镜阶段手术时间[(172.3±25.5)min vs.(172.1±27.4)min]、出血量[(194.5±100.5)mL vs.(207.6±107.8)mL]、淋巴结清扫数量[(11.6±2.9)枚 vs.(11.8±2.7)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2±0.4)d vs.(3.4±0.6)d,P<0.05]、肠梗阻例数(0 vs.7,P<0.01)、切口愈合不良(1 vs.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是安全、可靠的,利用膀胱位于腹膜外及腹膜天然屏障的特点,改良手术入路将回肠袢、输尿管吻合口完全置于腹膜外,可减少肠梗阻的发生,术后肠功能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miR-203及miR-214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miR-203及miR-214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的7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同期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量血清miR-203及miR-214的相对表达量。术后3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是否发生复发转移。结果:乳腺癌患者的血清miR-203相对表达量为1.05±0.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76±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3, P<0.001);乳腺癌患者的血清miR-214相对表达量为0.57±0.05,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0.9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1, P<0.001)。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期III期、Ki67>14%、血清miR-203表达水平较高及血清miR-214表达水平较低是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03预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78.0%;血清miR-214预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80.0%;两者联合预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82.0%。 结论:血清miR-203及miR-214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有关,两者联合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腺微腺体腺病伴相关性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微腺体腺病及系列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微腺体腺病伴相关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7岁,表现为右乳外侧10点钟方向肿物,病理诊断为乳腺微腺体腺病伴相关性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三阴性乳腺癌表型及肌上皮指标大部分阴性,S-100强表达。患者接受乳腺改良根治切除术,至末次随访未复发及转移。结论:乳腺微腺体腺病是良性上皮细胞同时缺乏肌上皮层的病变,良性病变时极易与分化良好的浸润性癌混淆,可根据多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标及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态不规则腺体浸润纤维脂肪组织、腺腔内粉色分泌物等特点进行诊断;需特别注意此类良性病变可能会发生不典型增生或癌变,从而衍变为浸润性癌,此时形态学特点为腺腔内粉色分泌物及浸润脂肪组织的生长方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100阳性表达对诊断极为重要,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浸润性癌的关键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CV-VG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压力控制容量保证模式(PCV-VG)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或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65~80岁,体重指数19~27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VCV组(V组)和PCV-VG(P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2组通气参数设置:V T 7 ml/kg(校正体重),PEEP 5 cmH 2O,吸呼比1∶2,吸入氧浓度50%,新鲜气流量2 L/min,RR 12~15次/min,于停药前5 min使用30 cmH 2O复张压力持续30 s行手法肺复张。于气管插管后5 min(T 1)、改变体位后5 min(T 2)、气腹5、30、60、90、120 min(T 3-7)和结束气腹且恢复平卧位后5 min(T 8)时,记录气道峰压(P peak)、气道平台压(P plat)、驱动压(DP)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于T 1、T 4、T 6和PACU中改良Aldrete评分达10分时采集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H值、PaO 2、PaCO 2、SaO 2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 A-aO 2)。于麻醉诱导前和术毕即刻采集桡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肺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IL-6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浓度。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V组比较,P组T 1-8时P peak、T 5-7时P plat和DP降低,T 2-7时Cdyn升高,T 1,4,6时P A-aO 2降低,术毕即刻血清CC-16、IL-6和NE浓度降低( P<0.05),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CV-VG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入路及相关解剖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颈静脉孔位置较深且隐蔽,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堪称"颅底第一孔"。该区肿瘤多以良性或低度恶性常见,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迄今为止,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仍是神经外科中治疗的一大难题,相关手术入路与方法仍存在许多弊端。文章综述颈静脉孔区相关解剖学研究及手术入路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有手术入路的利弊得失,以期为进一步临床解剖研究或改良手术入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N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解剖部位与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N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解剖部位与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38例N1期NSCLC患者资料,男79例,女59例,年龄26~81(59±10)岁。分别依据以肺内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定义的改良N1分期方案及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进行分期,其中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分为肺门组(第10、11组,mN1b)(36例)及肺内组(第12~14组,mN1a)(102例)。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复发风险及生存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种分期方法在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差异,评估两者对具有不同疾病复发和生存风险的患者进行分期的有效性。结果:根据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其亚组间(mN1a组比mN1b组)5年DFS及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5%比35.7%、81.2%比56.0%,均 P<0.05),而根据AJCC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其亚组间D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期提示改良N1分期对于DFS( HR=1.814,95% CI:1.005~3.275)及OS( HR=3.919,95% CI:1.918~8.009)均为独立预后因素(均 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并非DFS( HR=1.360,95% CI:0.767~2.412)及OS( HR=1.620,95% CI:0.839~3.131)的独立预后因素(均 P>0.05)。 结论:依据N1期NSCLC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定义的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可以有效预测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且优于AJCC第八版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法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法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改良组[第3肋入路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胸大肌浅层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复合全身麻醉(STG组)]、SAPB复合全身麻醉组(SG组)和全身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组(GP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1天、术后24 h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术后当晚睡眠时长,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停药至苏醒时间,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感染、气胸、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TG组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SG组及GP组,SG组术后2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G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术后24 h QoR-15评分高于SG组及GP组[(137.85±2.81)分比(134.80±2.72)分、(133.80±5.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与SG组术后当晚睡眠时长均长于GP组[(6.03±0.90)h、(5.48±1.12)h比(3.85±1.7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与SG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停药至苏醒时间均低于G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恶心、呕吐及头晕发生率均低于SG组与GP组,SG组低于G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改良法胸神经阻滞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患者早期恢复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腺X线和MRI参数联合外周血RLR水平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X线和MRI参数联合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淋巴细胞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lymphocyte ratio,RLR)水平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改良根治术的10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对每位受试者使用韩国GENORAY MX300乳腺数字化摄影钼靶机进行检查,记录原发肿瘤病灶的X线征象,包括最大直径、乳腺密度、钙化、肿块形态、血管征象和肿瘤边缘。使用飞利浦Achieva磁共振成像仪和专用乳腺检查线圈对肿瘤原发灶进行MRI评估,测量并自动计算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记录RLR。结果:术后复发转移者31例,未复发转移者73例。术后复发转移组中腋窝淋巴结转移和Ki67>14%者的比例相较于未复发转移患者显著升高。术后复发转移组中出现钙化、血管增粗、增多、肿块边缘毛刺者的比例相较于未复发转移患者显著升高。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ADC值为0.93±0.12,未复发转移患者的ADC值为1.08±0.15,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4, P<0.001)。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外周血RLR为21.36±2.39,未复发转移患者外周血RLR为19.93±2.1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i67高表达、血管增多、增粗、肿块边缘毛刺、较小的ADC值、较大的外周血RLR是乳腺癌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860(0.798~0.921),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81.8%。 结论:乳腺X线、MRI参数联合外周血RLR水平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根治术后pT1-2N1期乳腺癌的局部区域复发部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改良根治术后pT 1-2N 1期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LRR)部位及放疗对复发的影响。 方法:收集中国12家医院符合条件的5442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放疗和未放疗患者的LRR部位及不同部位放疗对复发的影响。采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LRR率并 log- rank法检验。 结果:全组中位随访63.8个月,395例患者出现LRR。无论辅助放疗与否和不同分子分型,胸壁和锁骨上区均为最常见的LRR部位。全组胸壁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胸壁复发率分别为2.5%和3.8%( P=0.003);锁骨上区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1.3%和4.1%( P<0.001);腋窝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无腋窝复发率分别为0.8%和1.5%( HR=0.31,95% CI为0.04~2.23, P=0.219);内乳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无内乳复发率分别为0.8%和1.5%( HR=0.45,95% CI为0.11~1.90, P=0.268)。 结论:改良根治术后pT 1-2N 1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要LRR部位是胸壁和锁骨上区,不受辅助放疗与否和分子分型的影响。胸壁和锁骨上区放疗显著降低相应部位的复发风险,而腋窝和内乳放疗未降低相应部位的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