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HUCB-PRP)的海藻酸钠-明胶(AG)生物墨水(称为HUCB-PRP-AG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及该生物墨水的三维打印组织治疗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含体积分数2.5%、5.0%、10.0%HUCB-PRP的HUCB-PRP-AG生物墨水,分别命名为1P-AG、2P-AG、4P-AG。取AG、1P-AG、2P-AG、4P-AG,观察室温下外观,采用旋转流变仪检测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利用以上4种生物墨水分别进行三维生物打印并观察打印组织外观(后续使用交联后打印组织),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Transwell小室内用HUVEC专用培养基共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3);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用DMEM培养基培养12、24、48 h,进行干燥称重并计算降解率(样本数为3);将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培养0.5、24.0、48.0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样本数为5)。取16只6~8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创面仅覆盖医用水胶体敷料的常规对照组和另予HUCB-PRP滴加的HUCB-PRP组、AG打印组织覆盖的AG组、4P-AG打印组织覆盖的4P-AG组(每组4只),观察每组3只裸鼠伤后4、8、14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每组剩余裸鼠伤后8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CD31阳性新生血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在室温下,AG、1P-AG、2P-AG、4P-AG均呈半透明液态;AG为淡黄色,1P-AG、2P-AG、4P-AG均为淡红色但颜色依次逐渐加深。在温度10 ℃和剪切率0.1~10.0 s -1范围内,AG、1P-AG、2P-AG、4P-AG的黏度均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减小;在温度10 ℃和角频率1~100 rad/s范围内,4种生物墨水的储能模量均大于损耗模量。4种生物墨水打印组织的分辨率与形态均相近。与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分别为0.885±0.030、1.126±0.032、1.156±0.045,均明显高于与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的0.712±0.019( P<0.01);与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均明显高于与1P-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 P<0.01)。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12、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AG打印组织( P<0.01);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4P-AG打印组织培养12 h的降解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2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0.5、24.0、48.0 h,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1P-AG和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低于4P-AG打印组织( P<0.01)。常规对照组与HUCB-PRP组裸鼠伤后8 d创面较伤后4 d干燥且缩小,HUCB-PRP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较常规对照组缩小且无结痂;AG组、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上打印组织明显降解且创面无明显渗出,伤后8 d创面明显上皮化且缩小,伤后14 d创面无结痂;4P-AG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完全上皮化。与常规对照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明显降低( P<0.05),HUCB-PRP组、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及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与HUCB-PRP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8 d及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降低( P<0.01),AG组裸鼠伤后14 d及4P-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AG组( P<0.01)。伤后8 d,常规对照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HUCB-PRP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丰富新生微血管以及较多CD31阳性新生血管,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4P-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大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大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 结论:HUCB-PRP-AG生物墨水具备良好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其三维打印组织可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化,加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檗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疗效及其机制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26只Sprague-Dawley大鼠(120~160 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 n = 8)、模型组( n = 10)和治疗组( n = 8)。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及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饲养。第12周,处死模型组2只大鼠,确认造模成功。随后治疗组大鼠给予150 mg·kg -1·d -1小檗碱灌胃4周,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等渗盐水灌胃。第16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绒毛变化;苏丹黑B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肠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量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拟杆菌及普拉梭菌的数量。 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内毒素(0.288±0.045)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1.07±0.1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192±0.049,0.94±0.07)( P < 0.05),小檗碱干预可显著降低内毒素(0.213±0.025)和TNF-α水平(0.93±0.07)( P < 0.05)。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0.05±0.012)明显低于对照组(0.166±0.014),小檗碱对肠黏膜occludin蛋白表达有促进作用(0.055±0.0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同时,与模型组(7.29±0.47)相比,对照组(9.49±0.59)拟杆菌数量降低,治疗组拟杆菌的数量增加(9.77±0.87);与对照组(5.42±0.63,9.49±0.59)相比,模型组大肠杆菌(6.92±0.77)、普拉梭菌(8.70±0.62)数量增加,小檗碱干预减少了大肠杆菌(6.34±0.71)、普拉梭菌(9.77±0.87)的数量( P < 0.05)。 结论:小檗碱有效地保护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肠屏障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酸米安色林鼻用制剂的处方前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盐酸米安色林(MIA)的平衡溶解度、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app)及溶液化学稳定性,并筛选其经鼻黏膜吸收的理想促渗剂,为制备该药鼻腔给药新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MIA的含量及其在不同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通过摇瓶法测定药物在正辛醇-水及正辛醇-不同pH缓冲液体系中的Papp;在80℃高温下放置,测定MIA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降解百分率;以离体羊鼻黏膜为模型,采用Franz扩散池法完成药物体外渗透试验.结果 MIA在不同溶剂中平衡溶解度的大小顺序为:丙二醇>5%DM-β-CD>5%HP-β-CD>1%F68>PEG400>5%SBE-β-CD>水;药物在酸性与中性pH下其平衡溶解度较大,而在碱性pH下很低.在正辛醇-不同pH缓冲液体系中,MIA的Papp随介质pH升高,呈增大趋势;此外,当介质pH<6.0时,MIA溶液的化学稳定性较差,当pH≥6.0时,其稳定性较好.4种候选促渗剂对MIA经鼻黏膜吸收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以5%DM-β-CD的促渗效果最佳.结论 3种β-CD水溶性衍生物均可增加MIA的溶解度;pH值对MIA的平衡溶解度、Papp及溶液化学稳定性均有明显影响;DM-β-CD可能是MIA鼻用制剂的理想增溶剂及促渗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生物小分子制剂在根管化学消毒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治疗关键为清除根管内细菌及生物膜.以次氯酸钠作为冲洗液,配合使用注射器和超声冲洗,是目前临床首选的根管冲洗方式;氢氧化钙是诊间根管封药的主要选择.然而,常规根管化学消毒存在药物渗透能力欠佳以及产生耐药性等不足.近年来,新型生物小分子制剂如M33D、LL-37等抗菌肽,反义RNA分子ASwalR/ASvicR,纳米银、介孔硅酸钙、壳聚糖等纳米颗粒,因其良好的渗透性及生物调节能力,可在根管复杂解剖结构和牙本质小管深处发挥抗菌、抗生物膜的功效,并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然而,生物小分子制剂的体内稳定性、生物安全性及临床价值等仍需进一步研究.传统药物的改良、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仍是研究关注重点,未来还需开发新型小分子制剂和理想消毒药物.本文对生物小分子制剂在感染根管化学消毒中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高渗环境调控钙黏蛋白表达并影响拟胚体分化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渗透压对拟胚体(embryoid body,EB)分化的确切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增加渗透压对EB分化的影响,及该过程与钙黏蛋白之间潜在的联系.方法:本研究使用聚乙二醇300来增加培养液的渗透压,在高渗透压和常规培养液下培养EB.实验设计包括对照组、实验组(高渗组)、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300处理组和高渗+抑制剂组,采用Western blot、RT-qPCR、AM/PI染色、CCK-8、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检测方法,对EB的细胞活力及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CDH1)和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CDH2)、三胚层标志物以及多能性标志物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高渗不影响EB的细胞活力.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EB中,钙黏蛋白CDH1和CDH2的表达显示出显著差异,但无明显的上皮间质转化转变趋势.实验组中CDH2的表达显著下调,并且与渗透压变化呈现明显相关性.此外,在高渗组中,相较于对照组,EB的多能性标志物在第2~5天表达显著提高.同时,高渗组中胚层标志物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外胚层标志物呈现下调趋势.本研究使用SB431542特异性抑制TGF-β信号上调CDH2表达,结果显示高渗组EB的中胚层和外胚层标志物的表达趋势发生了逆转.结论:当渗透压较高时,会促进EB中胚层的分化效率,这一过程可能与渗透压引起的CDH1和CDH2变化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黄芪阳和汤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大鼠创面愈合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探究黄芪阳和汤对糖尿病足溃疡(DFU)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构建DFU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阳和汤低(8.5 g/kg)、高(17 g/kg)剂量组,黄芪阳和汤高剂量(17 g/kg)+LY294002(PI3K/AKT通路抑制剂,0.3 mg/kg)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为对照组.各组大鼠给予对应药物干预,连续4周.第14、28天给药后,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创面变化,计算创面愈合率,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水平和大鼠创面周围组织经皮氧分压(TcpO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大鼠创面组织微血管密度;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PI3K、磷酸化PI3K(p-PI3K)、AKT、磷酸化AKT(p-AKT)、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蛋白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毛色光滑,饮食、饮水、排泄均正常,较活跃,创面愈合快,创面组织炎症反应较轻,新生血管较多,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胶原基质丰富;模型组大鼠毛色暗淡无光泽,活动减少,且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创面颜色较深,且周围组织出现水肿、溃疡,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组织坏死、渗出,新生血管及成纤维细胞较少,创面愈合率、创面周围组织TcpO2、血清VEGF、HIF-1α、创面组织微血管密度、p-PI3K、p-AKT、IκB-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FBG、血清CRP、IL-6、创面组织p-NF-κB p65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芪阳和汤低、高剂量组大鼠状态逐渐改善,创面组织病变程度依次减轻,创面愈合率、创面周围组织TcpO2、血清VEGF、HIF-1α、创面组织微血管密度、p-PI3K、p-AKT、IκB-α蛋白表达水平依次升高,FBG、血清CRP、IL-6、创面组织p-NF-κB p65蛋白表达依次降低(P<0.05);LY294002能部分逆转高剂量黄芪阳和汤对DFU大鼠的治疗作用(P<0.05).结论 黄芪阳和汤能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抑制DFU大鼠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Surfactin的结构、生物合成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Surfactin是由多种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种脂肽,其由一个环七肽头基通过内脂键与链长 12-17 个碳原子的β-羟基脂肪酸连接组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介绍了surfactin家族的结构和生物合成模式,surfactin是由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催化合成,这种机制赋予了surfactin家族成员的结构多样性;综述了surfactin在植物病害生防中的作用及机制.已有的研究表明surfactin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 4 种方式:(1)损伤病原菌细胞膜,引起细胞膜裂解或渗透压失衡;(2)抑制病原体繁殖;(3)诱导植株系统抗性;(4)促进生防菌株的定殖或生物膜的形成.进一步总结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surfactin的最新进展,以指导surfactin的生物合成及其新衍生物开发.Surfactin的高度结构多样性,使其具有丰富的物理化学特性,这些特性可以与多种生物活性联系在一起,将在不同的领域有更广泛应用.随着对surfactin生物合成研究的日益深入,将会有更多高性能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脂肽被研发,这为surfactin的进一步研究和生防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能力与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研究热性中药挥发油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发挥透皮促渗作用的主要机制.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高良姜 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干姜 Zingiberis Rhizoma、胡椒 Piperis Fructus、肉桂 Cinnamomi Cortex、吴茱萸 Euodiae Fructus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测定相对密度和折光率等理化参数,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经皮给药后倍半萜类成分在皮肤角质层内的驻留行为.以经皮水分流失值(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评价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即透皮促渗能力,采用在体红斑分析考察挥发油的皮肤刺激性,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热性中药挥发油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与其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均含有一定比例的倍半萜类成分,经皮给药后能够驻留于角质层中.经皮给药后挥发油能够显著提升大鼠皮肤TEWL,其排序为高良姜油>干姜油>胡椒油>肉桂油>吴茱萸油,红斑分析表明热性中药挥发油的皮肤刺激性均显著低于化学促渗剂氮酮,但不同挥发油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倍半萜在角质层驻留能力与其降低皮肤屏障功能显著相关.结论 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是热性中药挥发油发挥透皮促渗作用的重要机制,为诠释经皮外用途径下"热者易效"规律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超声优化水凝胶支架用于促进金纳米粒子的经皮递送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金纳米粒子在多功能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较小尺寸的金纳米粒子可通过细胞间路径向真皮层渗透,然而由于易团聚和胶体形态的限制,金纳米粒子存在着难以局限发挥效应、递送效率低的问题.目的:通过结合相变纳米液滴与生物黏附性水凝胶开发一种超声优化的水凝胶支架,用于金纳米粒子的经皮递送.方法:利用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金纳米粒子的超声相变纳米液滴,并将其装载到聚多巴胺修饰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内制备复合水凝胶支架,对超声响应性纳米金载体进行结构与化学组分的表征,对复合水凝胶支架的微观结构、孔隙率、渗透性、流变学、体外止血及抗菌性能等进行表征.通过Live/Dead染色评价复合水凝胶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并评估低强度脉冲超声对支架材料渗透性、孔隙率和力学性能的优化效果.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和紫外-可见光光谱证明纳米金载体的成功构建,粒径及电位检测结果显示超声响应性纳米金载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②Live/Dead染色证明,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③扫描电镜下可见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多孔网状结构,且部分大孔内部可见纳泡受超声辐照后产生的直径约2 μm的微孔,结合渗透性实验说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优化水凝胶支架的孔隙和渗透性;复合水凝胶支架的止血性能优于止血海绵、聚多巴胺@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支架;在低强度脉冲超声辐照下,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应与抗菌性能;④热成像结果显示金纳米粒子包载在超声响应的纳泡中,在受到超声激励下可以得到更均匀的播散;⑤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负载含金纳米粒子的相变纳米液滴后水凝胶支架的储能模量增加,表现出更强的力学性能,断裂伸长率为122%,延展性优于不含金纳米粒子的相变纳米液滴组(P<0.05);⑥结果表明,复合水凝胶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抗氧化性及止血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血管紧张素Ⅱ通过抑制原癌基因c-SKI表达促进小鼠高血压性心肌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SKI(cellular Sloan-Kettering Institute)表达变化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诱导的小鼠高血压性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1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PBS组(n=6)和Ang Ⅱ组(n=6),利用渗透压微泵皮下植入小鼠慢性持续给予等体积的PBS和Ang Ⅱ,给药4周,测定小鼠血压.取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检测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c-SKI、CD31、平滑肌蛋白22(smooth muscle protein 22,SM22)、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 I)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水平.用不同浓度的Ang Ⅱ处理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uman cor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HCAECs),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最低有效剂量的Ang Ⅱ处理HCAECs,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c-SKI、CD31、α-SMA、Col I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通路蛋白水平.过表达c-SKI和Ang Ⅱ联合处理HCAEC,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α-SMA、c-SKI、CD31、Col I、EMT通路蛋白和EMT标志因子的表达.结果:Ang Ⅱ处理后小鼠尾动脉收缩压升高,心室壁增厚,Col I和α-SMA表达显著上调(P<0.01),c-SKI、CD31和SM22表达显著下调(P<0.01).10 μmol/L Ang Ⅱ处理HCAECs后,细胞连接松散,细胞形态改变,且48 h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ng Ⅱ组Col I、α-SMA、Twist、Snail和p-Smad2/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c-SKI和CD31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Ang Ⅱ+vector组相比,过表达c-SKI联合Ang Ⅱ处理显著促进HCAECs活力(P<0.01),显著抑制细胞凋亡(P<0.01),显著上调c-SKI、CD31和E-cadherin表达(P<0.05),显著下调α-SMA、Col I、Twist、Snail、p-Smad2/3、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P<0.01).结论:Ang Ⅱ可能通过调控c-SKI表达,促进小鼠高血压性心肌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