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细胞介素-24抗肿瘤效应及应用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白细胞介素-24(IL-24)是一种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其通过p38 MAPK、PI3K和JAK/STAT等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周期、细胞代谢等关键过程,并有效抑制肿瘤发生、发展.IL-24独特的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潜力使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IL-24的肿瘤靶向性、毒副作用、递送效率和剂量控制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为提高IL-24的治疗效率和靶向性,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和溶瘤病毒载体递送等方式优化和增强其治疗效果.此外,IL-24与放化疗等抗肿瘤手段联合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转移性前列腺癌进展后多西他赛再挑战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转移性前列腺癌以全身治疗为主。本文报道1例转移性前列腺癌疾病进展后多西他赛再挑战的患者。患者前列腺癌多发骨转移、肺转移,一线内分泌治疗联合多西他赛单药化疗效果满意。病情进展至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阶段后采用多西他赛再挑战治疗,PSA下降大于50%,无严重毒副作用。多西他赛再挑战是转移性前列腺癌病情进展后的治疗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该院膀胱灌注患者148例,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患者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在职情况、婚姻状况、病情认知程度等人口学资料,以及膀胱灌注化疗情况、肿瘤复发情况、肿瘤病灶数量、组织学分级等临床资料。同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膀胱灌注患者FoP-Q-SF总分处于中等水平,为(25.57±5.36)分,其中心理机能失调(≥34分)者27例(18.24%),生理健康维度与条目得分均高于社会家庭维度;据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性别、应对方式、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复发、社会支持、肿瘤病灶以及年龄均为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MDASI-C中的13项条目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根据获取的胃肠道、身体功能、悲伤感-治疗副作用以及苦恼-躯体化症状群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 a分别为0.701、0.688、0.714与0.598;据分析结果显示,身体功能相关症候群、应对方式、肿瘤复发、肿瘤组织学分以及悲伤感治疗副作用群,均为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结论:本研究通过人口学、临床学与症候群观察的综合角度因素分析,明确了身体功能相关症候群、应对方式、肿瘤复发、肿瘤组织学分以及悲伤感治疗副作用群,均为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建议临床以认知行为、积极心理及延续性4C等护理,为患者提供针对性、规范化的病情干预,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益肾生血汤防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益肾生血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6月-2020年3月北京市隆福医院血液科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肾生血汤。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评分,观察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治疗期间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注射次数及输血量,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Ⅳ度骨髓抑制出现时间[(5.07±0.87)d比(3.83±1.15)d, t=4.695]晚于对照组( P<0.01)、持续时间[(7.20±0.76)d比(10.03±1.30)d, t=10.305]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重组人G-CSF注射次数[(7.2±0.8)次比(10.0±1.3)次, t=10.305]少于对照组( P<0.01),红细胞悬液[红细胞(2.5±1.5)U比(4.7±1.5)U, t=7.749]及血小板[(1.70±0.54)U比(3.13±0.86)U, t=5.879]输注量少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1、2周症状、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8.208、15.129, P值均<0.01);观察组化疗后感染、出血、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值分别为7.500、10.000、4.286, P值均<0.01)。 结论:益肾生血汤有助于延缓骨髓抑制的发生时间,可促进骨髓抑制的恢复,减少骨髓抑制期的不良反应,提高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免疫治疗在晚期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常见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大部分HCC患者在初诊时发现即为晚期,难以采用根治性手术进行切除。因此,临床上常采用介入治疗、肝动脉血管栓塞术、全身系统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但中位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期不尽人意,效果不甚理想,且晚期HCC患者缺乏统一的有效治疗措施。近年来,伴随着生物治疗技术的发展,免疫治疗以其毒副作用小、自身特异性高的特点,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式。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等联合应用,在晚期HCC患者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文章对近几年联合免疫治疗在晚期HCC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HCC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信迪利单抗与替雷利珠单抗在进展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对比信迪利单抗与替雷利珠单抗在进展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治疗中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行新辅助化疗(紫杉醇+奈达铂)联合免疫治疗的9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使用免疫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信迪利单抗组( n=58)及替雷利珠单抗组( n=37),对比两组新辅助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0切除率、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等。 结果: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信迪利单抗组与替雷利珠单抗组具有类似的ORR[72.4%(42/58)比56.8%(21/37), χ2=2.48, P=0.11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血液系统毒性反应、甲状腺功能降低、脱发、肝肾功能损害、肺炎等,其中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足15%,无4级不良反应发生;信迪利单抗组甲状腺功能降低发生率明显高于替雷利珠单抗组[56.9%(33/58)比16.2%(6/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45, P<0.001)。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情况( χ2=1.26, P=0.661)、pCR率[31.0%(18/58)比32.4%(12/37), χ2=0.02, P=0.8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部分肺部感染及吻合口瘘,但发生率均较低[19.0%(11/58)比24.3%(9/37),3.4%(2/58)比2.7%(1/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39, P=0.532; χ2<0.01, P>0.999)。 结论:对于进展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术前新辅助治疗,在化疗的基础上使用信迪利单抗或替雷利珠单抗均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使用信迪利单抗时需重视监测甲状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肿瘤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36)和观察组( n=36)。对照组患者给予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伊立替康160 mg/m 2,第1天静脉滴注;替吉奥50~60 mg/次,2次/d,口服2周,停药1周,3周为1个周期。观察组患者的替吉奥给药方法和剂量同对照组,阿帕替尼0.5 g/次,1次/d,持续口服给药,3周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次要研究终点为中位总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生命质量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ORR、DCR分别为38.89%(14/36)、63.89%(23/36),高于对照组的16.67%(6/36)、38.89%(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431, P=0.035; χ2=4.503, P=0.034)。观察组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食管癌专用量表QLQ-OES24评分分别为(75.23±10.65)分、(76.55±9.12)分,高于对照组的(66.15±10.31)分、(65.36±9.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285, P=0.018; t=7.613, P=0.015)。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38.89%(14/36)、50.00%(18/36)、25.00%(9/36)、11.11%(4/36)、33.33%(12/36),均高于对照组的11.11%(4/36)、13.89%(5/36)、0(0/36)、0(0/36)、2.7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407, P=0.007; χ2=10.797, P=0.001; χ2=10.286, P=0.001; χ2=4.235, P=0.040; χ2=11.359, P=0.001)。观察组患者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41.67%(15/36)、30.56%(11/36),均低于对照组的66.67%(24/36)、55.56%(2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531, P=0.033; χ2=4.589, P=0.032)。无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的病例。观察组患者mOS、mPFS分别为11.6个月、8.1个月,长于对照组的8.9个月、5.6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015, P=0.012; χ2=8.721, P=0.007)。 结论: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患者二线治疗中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命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味参芪地黄汤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加味参芪地黄汤采用多西他赛化疗方案治疗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68例CRPC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DP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参芪地黄汤。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骨转移程度、临床症状评分、终点及不良事件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5)。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睾酮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浓度低于对照组( P<0.05),白细胞减少、贫血、数字评估法(NRS)评分、残余尿量(PVR)及新发骨转移病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最大尿流率(Q max)及卡式生活质量(KPS)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中医症状自我评价中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腰酸背痛及体重降低等事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加味参芪地黄汤可有效提高多西他赛对CRPC骨转移患者的治疗疗效,降低其带来的毒副作用,改善中医症候,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滤泡性淋巴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种起源于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的淋巴瘤,一线治疗方案为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盐酸苯达莫司汀是一种具有全新结构的抗癌药物,其疗效显著,副作用轻微,药物稳定性优良,能够显著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与死亡率。我科收治一例滤泡性淋巴瘤的患者,以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C)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5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G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化疗前后病理缓解、预后和毒副作用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生存曲线的组间差异。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结果: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接受GC方案新辅助化疗患者共55例,其中,45例(81.8%)完成2个周期化疗,10例(18.2%)完成3个周期化疗。17例(30.9%)病理完全缓解(pT 0N 0M 0),6例(10.9%)病理部分缓解(pT 1/Tis/T aN 0M 0),总体缓解率可达41.8%。中位随访时间为(47.0±37.7)个月,病理缓解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