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长期视觉质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MIOL)植入术后中长期视觉质量,并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植入术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08例141眼,根据植入的IOL分为MIOL组55例76眼和SIOL组53例65眼。术后2年对2个组患者术眼裸眼远、中、近视力,矫正远视力,等效球镜进行检查;绘制术眼离焦曲线;采用i-Trace视觉质量分析仪测定术眼全眼高阶像差、Strehl比值、调制传递函数(MTF);采用CSV-1000对比敏感度仪评估术眼对比敏感度;采用美国《MIOL植入术后生活质量调查表》汉化版对2个组患者视觉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年MIOL组裸眼中、近视力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年平均离焦曲线结果显示MIOL组于0.0 D和-3.0 D处出现2个峰值,且在0.0~-3.0 D之间形成宽平台,下降趋势平缓。5 mm瞳孔直径下,MIOL组全眼总高阶像差、慧差、三叶草、二阶散光值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OL组Strehl比值小于S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m瞳孔直径下,MIOL组在5、10、15、20、25和30 c/d空间频率的MTF值稍小于SIO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3、6、12和18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在明视、暗视及有、无眩光状态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OL组55例患者中54例脱镜,占98.18%,SIOL组53例患者中28例脱镜,占5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37, P<0.01)。MIOL组55例患者中4例出现眩光、光晕等视觉干扰症状,占7.27%,SIOL组53例患者中1例出现视觉干扰症状,占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 P=0.382)。MIOL组在近距离、中等距离视物及总体视力方面的满意度评分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SIOL植入术比较,区域折射型MIOL植入术可提供良好且稳定的全程视力和较好的对比敏感度,且光学干扰现象发生率低,术后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Kappa角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区域折射M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术前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Kappa角测定,从而评估Kappa角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因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于潍坊市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联合区域折射MIOL植入术的患者53例(53眼),年龄42~66(52.2±6.3)岁。根据患者术前测量的Kappa角,即视轴与瞳孔中心的距离(r),将患者分为A组(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采用微单视设计双眼植入低附加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视觉质量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眼白内障摘除手术应用低附加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进行微单视设计中非主视眼不同预留近附加度数对术后全程视力、视功能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低附加区域折射型多焦点IOL(MF15 IOL)植入术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主视眼目标屈光度数为0.00 D,非主视眼分别给予不同预留近附加度数。0.20 D<预留近附加度数≤0.40 D为低近附加度数组,0.40 D<预留近附加度数≤0.60 D为中近附加度数组,0.60 D<预留近附加度数≤0.80 D为高近附加度数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3个月单眼和双眼的裸眼远、中、近视力(logMAR视力),术后3个月双眼的对比敏感度、立体视、离焦曲线、视觉质量问卷调查结果。采用的主要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检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最小显著性差异法、Kruskal-Wallis检验、配对 t检验等。 结果:纳入研究110例(220只眼)患者,其中男性48例(96只眼)患者,女性62例(124只眼)患者;年龄为(59.74±9.38)岁。低近附加度数组40例(80只眼)患者,中近附加度数组37例(74只眼)患者,高近附加度数组33例(66只眼)患者。3组之间术后不同检查时间主视眼的裸眼远、中、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之间术后不同检查时间非主视眼裸眼中、近视力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术后3个月非主视眼裸眼远视力低近附加度数组(0.04±0.06)和中近附加度数组(0.04±0.07)显著高于高近附加度数组(0.08±0.09)( F=4.776, P=0.011,偏 η 2=0.086)。3组之间术后不同检查时间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低近附加度数组分别为-0.04±0.04、0.03±0.08、0.10±0.13,中近附加度数组分别为-0.01±0.05、-0.02±0.06、0.09±0.10,高近附加度数组分别为-0.02±0.07,0.01±0.09、0.16±0.11。术后3个月,双眼对比敏感度除在无眩光状态空间频率为6周/度(cpd)时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低近附加度数组均显著高于高近附加度数组(均 P<0.05),中近附加度数组在眩光状态空间频率为6和18 cpd时显著高于高近附加度数组(均 P<0.05),而低近附加度数组与中近附加度数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双眼离焦曲线形态与单眼比较,波峰明显变宽,下降趋势更为平缓,中间无波谷,在0.00~-3.00 D离焦范围内,双眼裸眼视力可保持在好于0.2(logMAR视力)。低、中、高近附加度数组术后近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近立体视锐度≤60″的比例分别达到90.00%(36/40)、89.19%(33/37)、78.79%(26/33)。低、中、高近附加度数组的术后视功能指数量表评分≥90的比例分别为90.00%(36/40)、91.89%(34/37)、81.82%(27/33)。不良视觉现象出现比例和脱镜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采用微单视设计双眼植入低附加区域折射多焦点IOL(MF15 IOL),非主视眼预留不同近附加度数均可提高术后全程视力和视觉质量;非主视眼预留近附加度数>0.20~0.60 D,可保证患者术后具有足够的裸眼远、中、近视力,同时获得更为良好的对比敏感度和近立体视以及令人满意的脱镜率和较低的不良视觉现象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视觉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区域折射型多焦点IOL(LS-313 MF30)植入的62例(92只眼)患者资料。根据患者眼轴长度分为2个组,眼轴长度≥26 mm者纳入高度近视眼组,共29例(46只眼);眼轴长度<26 mm者纳入对照组,共33例(46只眼);其中高度近视眼组再分为2个亚组,眼轴长度≥30 mm的纳入超高度近视眼亚组,共12例(18只眼),其余的患者为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共17例(28只眼)。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大于6个月,比较随访期末各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中距离视力和近视力及对比敏感度、阅读视力、阅读速度、视觉质量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等。 结果:对照组与高度近视眼组、对照组与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及超高度近视眼亚组间性别分布、年龄、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随访期内,对照组与高度近视眼组之间、对照组与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超高度近视眼亚组之间裸眼远、中、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超高度近视眼亚组的视力相对较差,但在术后6个月裸眼远、中、近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仍分别达到0.07±0.11、0.34±0.08和0.20±0.09。术后随访期末,高度近视眼组空间频率为3、6、12、18周/度(cpd)的正常光照对比敏感度(对数值)为1.48±0.18、1.75±0.18、1.44±0.24、0.90±0.23,眩光对比敏感度为1.42±0.16、1.76±0.15、1.43±0.19、0.85±0.20,均低于对照组(正常光照1.66±0.18、1.88±0.14、1.54±0.18、1.06±0.18,眩光1.62±0.16、1.85±0.11、1.53±0.14、1.01±0.15),除正常光照12 cpd外,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超高度近视眼亚组的对比敏感度最差(空间频率3、6、12、18 cpd,正常光照下分别为1.39±0.21、1.66±0.16、1.32±0.23、0.75±0.16,眩光下分别为1.31±0.13、1.64±0.12、1.31±0.18、0.73±0.15),均低于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仅低空间频率(3 pcd)下的对比敏感度(正常光照下1.53±0.13,眩光1.50±0.1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超高度近视眼亚组阅读视力和阅读速度与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及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问卷调查显示高度近视眼2个亚组与对照组间白天及夜晚存在明显眩光和光晕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无一例患者对调查的不良光学现象感到困扰。超高度近视眼亚组和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脱镜率分别为11/12和15/17,对照组脱镜率为31/33,3组间脱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区域折射型多焦点IOL适用于合并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患者,术后有良好的远、近视力;但对于眼轴长度大于30 mm的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相对较差,应严格进行术前检查并选择手术适应证,审慎开展该手术。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58-36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多肽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早期龋齿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多肽荧光探针,并对其在早期龋齿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将8个天冬氨酸-丝氨酸-丝氨酸(DSS)与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结合制备多肽荧光探针,体外建立人工脱矿模型,将样本浸泡于多肽荧光探针溶液中1 min,应用荧光成像系统对牙齿样本进行检测并收集图像和荧光数据。同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牙齿的表型,电子显微镜检测牙齿釉质表面钙磷比,偏光显微镜观察牙齿釉质区域。结果:多肽荧光探针处理区域明显可以观察到脱矿牙齿的荧光强度低于正常牙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镜显示脱矿组的牙釉质表面可见较多不规则孔隙;未脱矿组的牙釉质表面较为表面平坦,可见一些不规则的片状物堆积。偏振光显微镜结果显示正常牙齿的釉质区域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双折射,而脱矿牙齿的釉质区域可以观察到一道黑色区域,或是双折射效应消失,可见部分黑色暗影。 结论:制备了一种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多肽荧光探针,其能够精准定位牙釉质,在早期龋齿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与区域折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视觉质量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三焦点人工晶状体(IOL)与区域折射IOL植入术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超声乳化术56例(6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A组植入区域折射IOL 29例(32只眼);B组植入三焦点IOL 27例(30只眼)。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球差、彗差及视功能质量评分。结果: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80 cm中距离裸眼视力(logMAR)B组依次为0.00(0.00,0.10)、0.00(-0.03,0.10)及0.00(-0.03,0.10),优于A组的0.20(0.00,0.25)、0.10(0.00,0.25)及0.10(0.00,0.24)( Z=-2.478、-2.332、-2.248, P=0.013、0.020、0.025),两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及裸眼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暗室条件下A组球差大于B组( Z=-2.424、-2.620、-2.550, P=0.015、0.009、0.011),彗差A组大于B组( Z=-2.184、-2.376、-2.325, P=0.029、0.018、0.020)。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问卷调查评分视远、视近、使用电脑、夜间开车、日常生活活动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区域折射IOL相比三焦点IOL能提供更好的中距离视力,具有更小的球差和彗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多焦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Oculentis区域折射多焦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高度近视白内障80例(120眼)的临床资料。分成两组:临床试验组40例(60眼),进行超声乳化Oculentis区域折射多焦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40例(60眼),同一时期进行超声乳化博士伦单焦点人工晶状体(M160)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裸眼远视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62, P=0.450),中视力及近视力均优于对照组( t=1.806, P=0.033; t=1.673, P=0.045)。眼的屈光状态: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t=0.221, P=0.034)。术后并发症:试验组0例,对照组1例后囊浑浊。 结论:行Oculentis区域折射多焦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为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提供良好的裸眼远中近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人工晶状体设计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新一代老龄化人群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能达到更好的全程视力和更高的视觉质量是白内障手术医师和患者的共同期望。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s)在提供远、中、近视力的同时减少不良光学现象的发生,满足了患者生活、工作的需求。现笔者就非对称区域折射型MIOLs的设计、临床效果以及体外实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内障患者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视觉质量不佳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远视觉质量不佳的原因。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SBL-3)植入的白内障患者70例,术后随访半年。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记录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中距离视力、近视力。电脑验光,绘制离焦曲线。采用Itrace检查角膜地形图、术后视觉质量、人工晶状体居中性。结果:共70例患者95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区域折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有16例16只眼术后裸眼远视力≤0.6。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视远区与角膜高屈光力区域(不对称散光)重合;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有偏差,原因为测量误差,预留误差等;2例患者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偏移,调位后头晕、视物不清改善。结论:远视觉质量不良的原因主要是视远区与角膜高屈光力区域重合、人工晶状体度数偏差、居中性偏移等。如角膜有高屈光力区域,则视远区应避免与其重合。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预留在0~+0.25 D之间;可以选用两步法手术确定度数。术中或二次调位时通过映光点反射法确保居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与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白内障合并低度数散光的远期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及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矫正白内障合并低度数散光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接受手术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共53例(53只眼),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B两组。A组27例(27只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FLACS)联合弧形角膜切开术,术中植入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LS-313MF30);B组26例(26只眼),行FLACS联合散光矫正型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LS-313MF30T)植入术。收集患者术前裸眼远视力(UDVA),总高阶像差(HOAs),角膜散光;术后UDVA、裸眼近视力(UNVA),残余散光,总高阶像差及术后主观视觉质量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DVA: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NVA:术后1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残余散光:术后1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B组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HOAs:B组在术后各时间点均小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年,B组患者脱镜率96.15%(25/26)高于A组74.07%(20/27),眩光、光晕发生率7.69%(2/26)低于A组29.62%(8/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及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能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低度数散光,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远期效果优于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且视觉质量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