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眼视盘形态学变化与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研究发现,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眼部形态改变与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密切,这些形态改变不仅是近视患者易患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同时也对此类患者病程进展有着一定影响。开角型青光眼是进行性、不可逆性的致盲性眼病,因此近视患者早期发现、确诊、病情进展时及时干预显得十分重要。现笔者回顾近年文献,在形态学变化上就近视与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程度近视眼视盘旁萎缩弧和脉络膜血管指数及其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视盘旁萎缩弧(PPA)和视盘周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 ),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临床研究。2021年9~ 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近视患者281例281只眼纳入研究,均以右眼为受试眼。其中,男性135例135只眼,女性146例146只眼;年龄(28.18±5.78)岁;等效球镜度数(SE)(-5.13±2.33)D。根据SE,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A组,-3.00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度近视患者ICL V4c植入术后生存质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高度近视患者中央孔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植入术后生存质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ICL V4c植入术发展、ICL V4c植入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ICL V4c植入术后生存质量,旨在为高度近视ICL V4c植入术患者制定个体化干预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界膜反转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严重视网膜脱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盘上方造孔排液、内界膜瓣反转填塞及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严重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高度近视黄斑孔严重视网膜脱离32例(32只眼),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所有患眼均为广泛性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为(30.20±1.70) mm,其中13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手术中行视盘上方1~2 PD造孔,排出视网膜下液,制作黄斑孔周围内界膜瓣,并行内界膜瓣反转填塞黄斑孔,再联合硅油填充。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黄斑孔闭合及视力变化。硅油取出后随访4~24个月。结果:术后黄斑孔U型闭合者71.88%(23/32),均成功实施了内界膜瓣反转填塞;W型闭合者25.00%(8/32),其中6只眼未成功剥离内界膜,2只眼未成功填塞内界膜。所有患眼一次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在位,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0%。视力(BCVA,logMAR)从术前2.14±0.27提高到1.48±0.34( t=11.37, P<0.001)。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盘上方造孔排液、内界膜瓣反转填塞及硅油填充治疗严重的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视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中远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主要针对人群是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患者,因其矫正屈光度范围广、术后屈光稳定性好、可逆性等优点,近年来被越来越多患者接受。其中,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CPIOL)植入术是近年来临床中主流术式。然而,该类手术虽可有效矫正高度近视,但患者高度近视眼部解剖特点并未随着PCPIOL手术得到改变,并且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例如高度近视相关开角型青光眼、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裂孔及脱离等,一旦延误诊治,均可造成视功能损害。临床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误认为屈光手术可彻底治愈近视,因而忽视术后定期随访,给中远期眼健康带来隐患。本述评针对该类特殊人群术后中远期可能出现的眼部变化及并发症进行梳理,旨在强调科学规范且行之有效的PIOL植入术后中远期随访的必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的矫治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45例(90眼),其中19例(38眼)行传统无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植入术(ICL V4组),26例(52眼)行ICL V4c植入术(ICL V4c组),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裸眼视力(UDVA)、矫正视力(CDVA)、眼压、拱高及残留屈光度、对比敏感度以及总高阶像差。结果:两组术后1周、1、3个月UDVA、眼压、拱高及残留屈光度(等值球径、球径和柱径)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UD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 P<0.05),两组拱高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前房角较术前降低( P<0.05);术后1周、1、3个月,两组疗效指数和安全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均>1.00;术后1周、1、3个月,两组间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0.05),而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周、1、3个月总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L V4c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视觉质量与传统ICL植入术相当,临床应用更方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天津医科大学学生豹纹状眼底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并分析天津医科大学不同屈光状态大学生豹纹状眼底(TF)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2019年9~12月单纯随机抽取天津医科大学学生346名纳入研究。行裂隙灯显微镜、非散瞳电脑验光、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视力、眼生物参数测量和非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对比观察黄斑区是否有TF的受检者基本特征、眼生物学参数差异。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受检者分为无近视组(SE>-0.50 D)、近视组(SE≤-0.50 D)。近视组再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
26 mm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F的危险因素。对独立危险因素与TF进行趋势性检验。结果:346名受检者中,近视组324名(93.6%,324/ 346),其中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分别为73(21.1%,73/346)、167(48.3%,167/346)、84(24.3%,84/346)名;无近视组22名(6.4%,22/346)。黄斑区有TF者294名(85.0%,294/ 346),其中无近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分别为9(40.91%,9/22)、58(79.45%,58/73)、145(86.83%,145/167)、82(97.62%,82/84)名;无TF者52名(15.0%,52/346)。黄斑区有、无TF者性别构成比( χ2=4.47)、SE( t=6.29)、AL( t=-8.29)、前房深度( Z=-2.62)、晶状体厚度( Z=-2.23)、平均角膜曲率半径( Z=-3.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E、AL是影响TF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1)。随近视程度、AL增加,TF发生风险增加( P趋势<0.001)。 结论:天津医科大学学生TF总检出率为85.0%。无近视、轻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者眼底均检出TF;近视程度越高,AL越长,TF可能性越高,程度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拱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V4c型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中度及高度近视行V4c型ICL植入术60例(118只眼)的临床资料。术眼屈光状态为等效球镜度(-11.26 ±3.87)D。观察术后拱高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对比由Orbscan、IOLMaster、Pentacam及UBM所测得的角膜直径及前房深度的一致性。结果:眼前段OCT测量术后1 d、1、3、6及12个月拱高依次为:(0.635±0.201)mm、(0.608±0.194)mm、(0.581±0.195)mm、(0.597±0.171)mm及(0.495±0.158) mm。术后拱高与年龄呈负相关( r=-0.266, P=0.004),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 r=-0.241, P=0.009),与前房深度、ICL直径、角膜直径及眼轴长度呈正相关( r=0.529、0.583、0.405及0.314,均 P<0.05),与性别、术前眼的屈光状态、是否植入散光矫正型ICL、角膜曲率及是否伴随睫状体囊肿均无相关( P>0.05)。Orbscan Ⅱ及Pentacam术前测量角膜直径的一致性好,Orbscan Ⅱ、Pentacam及UBM术前测量前房深度可互相参考。 结论:V4c型ICL植入术矫正中度及高度近视效果良好,拱高是术后安全的重要因素,术前精确的生物测量及术后定期的随访观察是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Stickler综合征胎儿的产前超声表型及家系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有小下颌生育史,再次妊娠超声发现胎儿小下颌的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胎儿进行系统超声检查,回顾第1胎的产前及生后超声表型及家系成员的表型,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对胎儿羊水标本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变异筛查,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系统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具有小下颌畸形。前1胎产前检查提示为小下颌,出生后表现为巨大儿,舌后坠,呼吸困难,高腭弓,小下颌。WES检测提示胎儿携带 COL2A1基因第1外显子c.3G>C(p.Met1?)杂合变异,遗传自父亲,母亲及其他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变异,该变异查询HGMD等数据库未见收录。胎儿父亲具有高度近视伴视网膜脱离,下颌偏小。其他家系成员无类似表型。胎儿父母选择终止妊娠,引产儿外观为小下颌畸形。 结论:Stickler综合征在产前主要表现为小下颌畸形,出生后表型差异较大。 COL2A1基因c.3G>C(p.Met1?)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PT辅助的TransPRK的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 D)患者60例107眼;采用小数法记录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主觉验光仪检查患者屈光度;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随访12个月,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77±1.02)d。手术前后UCVA和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80.812、267.313,均 P<0.001),其中术后7 d、6个月和12个月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个月时安全性指数达1.10±0.12,有效性指数达1.05±0.17。术前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2±1.36)D,术后12个月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4±1.51)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3)。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度在±0.5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79%(85/107),在±1.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92%(98/107)。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眼压轻度升高者分别为3眼和7眼,给予降眼压滴眼液点眼后均恢复正常。术后haze 1级以上者1眼,发生率<1%,在用药后逐渐消失。 结论:SPT辅助的TransPR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是矫正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