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颈部感觉神经阻滞麻醉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面颈部区域神经阻滞麻醉相较于局部麻醉及表面麻醉,在面部微创美容治疗中显现出特有的优点,包括精准麻醉、局部形态影响小、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等,可视情况单独或与局部麻醉及表面麻醉联合应用。然而,面颈部感觉神经走向复杂多样,如何精准定位并进行有效阻滞是技术难点。基于近年解剖学及神经阻滞相关文献,概述12条面颈部感觉神经的阻滞方法,并对常用的9条感觉神经的体表定位、阻滞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填充胶原蛋白植入剂改善泪槽畸形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胶原蛋白植入剂填充矫正泪槽畸形的效果。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收治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泪槽畸形患者,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或者局部表面麻醉下,用胶原蛋白植入剂进行泪槽注射,评估注射后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注射胶原蛋白植入剂后泪槽凹陷明显改善,下睑到颧颊区域呈现自然流畅、年轻化的轮廓曲线,泪槽凹陷形成的阴影及下眼睑色素沉着明显改善。25例患者注射即刻均有轻度肿胀、2例局部瘀斑,1例患者注射后局部出现条形小凸起。有效22例,占88.00%,满意23例,占92.00%。术后随访3个月,1个月内效果维持满意。结论:胶原蛋白植入剂注射填充可改变泪槽畸形,可达到面部年轻化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角袋"区臂丛神经阻滞与臂丛神经周围阻滞对膈肌麻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角袋"区臂丛神经阻滞与臂丛神经周围阻滞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需行肩关节以下上肢手术的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丛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5 ml注射在"角袋"+15 ml注射在神经丛周围;试验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角袋"区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射在"角袋"+5 ml注射在神经丛周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 min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FEV 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麻醉后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麻痹率;针刺法测定患者腋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记录和比较麻醉阻滞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15、30 min两组患者FEV 1、FVC、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均降低( P<0.05)。麻醉后15、30 min,试验组FEV 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麻醉后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总麻痹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患者麻醉后腋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P<0.05),正中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麻醉阻滞时间低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角袋"区臂丛神经阻滞可显著降低患者膈肌麻痹率,改善肺功能,缩短术区神经麻醉时间,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强临床监测智能化研究 提升患者围麻醉手术期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监测技术体现了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电脑技术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医学发展与时代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临床监测技术更是现代医学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载体之一 [1]。既往的监测技术不断改进,无线智能监测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脱颖而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了临床监测的内涵,如传统的血氧测量技术改进为数字化血氧测量技术,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提高对动脉灌注信号获取和静脉噪声隔离的水平,使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抗运动干扰性能以及获取弱灌注条件下信号的能力显著提高;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麻醉手术期的应用,让麻醉科医师多了"一只眼睛",使血管穿刺置管和区域神经阻滞操作又准又快;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使无数患者心脏手术效果得到了及时评估,并发症得到了及时处理;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在镇静麻醉深度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机体、器官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得到更直接的指导;新型凝血监测技术使临床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和处理更为及时准确。同时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技术进入临床监测领域,使监测大数据信息获取和智能化分析更加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下头半棘肌平面的解剖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超声下观察头半棘肌平面(SCP)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有效实施超声引导下SCP阻滞提供参考。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30名(60侧)项区SCP的6个区域进行超声检查,重点检查与描述头半棘肌(SCA)、SCA深面间隙及间隙内结构的解剖学特点。结果:(1)项区寰椎后弓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肌腹被一斜行筋膜分隔为内侧头和外侧头;在SCA-头下斜肌(OCI)间隙内可见第3枕神经(TON)和枕大神经(GON)被一筋膜分隔,二者之间常有枕静脉属支穿行,TON与GON间距为(12.9±0.6) mm。(2)项区枢椎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肌腹短轴与SCA-OCI间隙内结构特点同结果(1),TON与GON间距为(12.1±0.5) mm。(3)项区枢椎棘突旁纵切超声图像显示一附着于枢椎棘突末端的致密筋膜插入SCA肌腹内,将其分隔为上腹和下腹。(4)颞骨乳突下方颈 2,3小关节处纵切超声图像显示SCA深面OCI-颈 2,3小关节间隙内TON与GON之间未见明显分隔筋膜,两者间距为(8.0±0.5) mm。(5)项区颈4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颈半棘肌间隙内可见颈深动、静脉穿行,未见颈4神经后支显示,SCA肌腹短轴特点同结果(1)。(6)项区颈5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特点同结果(5),未见颈5神经后支显示。 结论:超声下SCP内富含分隔筋膜,SCA深面间隙内常有血管穿行,其解剖结构复杂且存在个体差异,掌握其超声解剖学特点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实施超声引导SCP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胫腓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胫腓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3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7例、46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并无差异[(42.2±5.4)min和(43.3±5.7)min, t=0.953, P=0.343],观察清醒时间[(11.2±2.6)min和(14.5±2.8)min, t=5.714, P<0.001]、术中输液量[(415.6±27.5)ml/L和(686.6±36.3)ml/L, t=40.626, P<0.00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各时点切皮时、上固定物、手术结束时、术后30 min血压、呼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糖、白介素-6(IL-6)、血清皮质醇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对照组为15.22%( χ2=5.07, P<0.05)。 结论:创伤胫腓骨骨折老年患者使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稳定,应激反应轻,不良反应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在小儿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PENG)阻滞与骶管阻滞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手术患儿中的镇痛效果,初步探讨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用于小儿髋关节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单侧DDH开放复位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1~5岁,体重10~21 kg,ASA分级Ⅰ~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骶管阻滞组(C组)和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组(P组),每组各20例。患儿均于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2组均采用0.2%罗哌卡因1 mL/kg。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七氟醚的总用量,术后1 h、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的疼痛行为评分(face legs activity cry consolability,FLACC),术后48 h内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和补救镇痛总量(布洛芬混悬液),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家长满意度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P组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明显延长[4(4,8)h比12(8,40.5)h],补救镇痛布洛芬总量明显减少[(227.0±142.2)mg比(142.0±114.4)mg],家长满意度评分更高[(3.0±0.7)分比(3.4±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中舒芬太尼消耗量[(9.1±3.4)μg比(8.8±2.6)μg]、七氟醚消耗量[(29.0±4.8)mL比(28.8±5.6)mL]、术后住院时间[(7.2±1.2)d比(6.9±0.9)d]、术后各时点FLACC评分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骶管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可明显延长DDH患儿术后48 h内的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家长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镇痛作用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9年1—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全麻下开腹胆囊、胆管手术患者50例,按数字表法分为单次ESPB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自控镇痛组),每组25例。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行0.33%罗哌卡因30 ml单次ESPB。记录痛觉阻滞平面,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记录ESPB相关并发症和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结果: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缓解痛觉阻滞范围:T5~T12脊神经支配区域13例,T6~L1脊神经支配区域12例。与自控镇痛组比较,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4 h、12 h、24 hVAS评分低,(4.2±1.1)分比(1.4±0.6)分、(4.0±0.8)分比(1.8±1.2)分、(3.5±0.9)分比(2.0±1.1)分(均 P<0.01);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少[0~24 h分别为(2.5±0.9)次比(9.9±1.5)次、20.0%(5例)比64.0%(16例),( t=10.566、 χ2=9.934,均 P<0.01)]。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20.1±1.9)h比(24.5±2.1)h( t=7.388,均 P<0.01)。未出现呼吸困难、局麻药中毒患者。 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并发症少,可减少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肠道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镇痛方案应用于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镇痛方案对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拟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组]、B组(胸壁+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舒芬太尼PCIA组)、C组(艾司氯胺酮PCIA组)、D组(胸壁+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PCIA组)。4组患者均实施全凭静脉麻醉。记录患者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单肺通气时间及术后2、6、24、48、72 h的VAS疼痛评分。ELISA法检测并比较4组患者麻醉前和术后48 h血清疼痛介质[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和P物质(substance P, SP)]水平,记录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单肺通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时刻组间比较,D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其余3组( P<0.05),B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C组( P<0.05),C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 P<0.05)。4组患者术后48 h NPY和SP水平均高于麻醉前( P<0.05);4组患者麻醉前NPY和S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48 h D组患者NPY和SP水平均低于其余3组( P<0.05),B组患者均低于A组和C组( P<0.05),C组患者均低于A组( P<0.05)。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胸壁+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PCIA对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更有效地抑制疼痛介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筋膜间隙解剖与相关区域麻醉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筋膜平面阻滞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与传统外周神经阻滞不同,筋膜平面阻滞不要求看清楚目标神经,只需了解筋膜的解剖,即可预测阻滞效果。文章对腹腔筋膜间隙解剖和液体流通关系及相关筋膜平面阻滞技术进行综述,探讨并明确了腹腔筋膜间隙的解剖和胸腹部筋膜平面液体的流通关系,从而精确地把握药液扩散和阻滞平面与范围,获得良好镇痛并避免危险并发症的发生。利用好筋膜联通关系能扩大相关区域麻醉技术的发展范围,未来需要更多麻醉医师去探索筋膜平面阻滞技术及解剖层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