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简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以下简称本刊)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原刊于2001年9月更改为现刊名.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综述等,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中华首席医学网、教育阅读网等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投稿须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须知"刊登在每年第1期,务请作者参照最新要求投稿.1《中日友好医院学报》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日友好医院主办的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刊物通过介绍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康复、管理方面的新成果和新动态,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服务,欢迎大家踊跃投稿.主要栏目有:述评、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医学讲座、综述、经验交流、中医园地、短篇报道、技术与方法、病例报告及护理园地等.《中日友好医院学报》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入编及入网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64页,大16开.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 1001-0025;国内统一刊号:CN-2622/R;邮发代号:82-458;电子邮箱:zryhyyxb@163.com;电子版网址:http://zryhyyxb.periodi-cals.net.c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欢迎订阅2024年《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是神经、精神科学及精神卫生领域的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06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提高杂志质量、扩大社会效益为使命,及时反映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更好地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神经科学、精神科学及精神卫生领域中从事基础、临床医学、教学、科研的工作者及学生.报道内容包括相关各学科领先的教学、科研成果及临床诊疗经验.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学术交流、短篇报道、综述、病例报告、会议纪要、国内外学术动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健康管理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健康管理学作为医学新学科、医学创新体系、新兴健康产业与健康服务新业态,在中国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在学术理论研究和服务实践方面均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与经验,在我国慢病防控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顾健康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还是科技创新、公益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健康管理学未来需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以构建与实施健联体为核心,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挥期刊学术平台优势,讲好中国创伤医学故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华创伤杂志》是展示中国创伤医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担负着讲好中国创伤医学故事的重任。2022年,杂志在组织创伤学科体系研究、倡导创新理念、结合时事和临床热点难点问题组稿、严格把关稿件质量和拓展期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刊发了一系列体现创新理念和技术的文章,不仅提高了杂志的学术影响力,也引领中国创伤医学发展。2023年,杂志将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坚持守正创新,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创伤医学科技期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中医生的机遇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对提升我国医疗水平、促进人民健康福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尚不成熟,生态中各主体对自己的角色作用认知不足、责任分工不明确以及制度保障不完善,导致真正成为实际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乏善可陈。为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了解和思考,寻找一条符合当今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化路径,笔者结合自身"产学研"成果转化实践,阐述了目前中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主体的构成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医生在此生态中的困境与出路,希望能为我国医生同道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让创新转化成果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正逐步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国家对科技创新转化的重视和政策引领激发了中国骨科医生空前的创新和转化的热情及信心。经过骨科前辈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骨科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不断向数字化、个性化、微创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要加强骨科新技术、材料、器械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贯彻实施"引进来"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策略,中体西用,努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题,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让创新转化成果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卫生健康行业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者梳理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在"人""财""物""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自2017年开始,针对医院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与企业和市场脱节问题,探索建立医院主导型临床医学科创园区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实践。"政、产、学、研、医、用"一体化的临床医学科创园区多措并举吸引院内外优秀研究人才和项目进驻,推动创新型科研项目的实施,并通过与企业集团合作建立了医院主导和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的健康产业模式。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立足于院内成果的孵化和转化,结合市场需求和临床需求,推进医院与院外企业的多方合作,健全了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链条化运行机制,并通过集中招募支持资金,缓解了中试研究资金不足、产品化资金不足的问题。医院的专利授权数量由2018年的23项增加至2022年的105项,专利转化金额由2020年的200万元增加至2022年的1 100万元。建议高校附属医院进一步健全成果转化组织架构、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构建医校企合作平台、完善转化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良性循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对我国外科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工结合是指将医学与理工科学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外科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指医疗器械的改进、创新和研发,而医疗器械行业将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医科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合并,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所,成立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笔者及其团队在医工结合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简易扩肛器"及"经肛多通道腔镜手术操作平台的切口保护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超细腹腔镜、胃内气囊等项目已通过相关研发团队论证并拟行转化生产;同时,于2020年1月10日,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批准下,联合有志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医药创新与转化专家委员会,为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实践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源泉;临床医生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医工结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基础研究阶段医工结合学科融合不充分、应用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求互动少、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产学研用"全链条不贯通。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激励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关注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打通医工结合全流程、完善医工结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我国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学院校发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为背景,探讨医学院校孵化平台的建设对产学研合作发展、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推进作用。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对现有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和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进行剖析,并总结"上海医药—交大医学院创新成果"孵化平台的实践探索经验。结果:孵化平台有效推动了校内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和制度建设,提升了项目挖掘水平和平台支撑功能。结论:孵化平台的实践探索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奠定基础,通过深度构建"政产学研资用"链条,助力生物医药策源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发展,做中国真正的"First-in-Clas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