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日本医学范式转换的历史与逻辑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历史上日本长期学习借鉴中国医学并建立起了本国的"汉方医学"体系,西方传教和商贸活动将西方医学代入日本,使日本在 18 世纪至 19 世纪完成了医学领域的全盘西化过程,发生了以汉方医学逐渐消亡为结局的向西医学范式的全面转换.汉方医学的不同学派本身具有改变医学认知方式的意愿,西医学的科学性质和知识体系为医学范式的转换提供了强大的动能.西方世界的对外扩张和日本自身的社会变革,都为近代日本医学范式转换提供了条件和土壤,是医学领域内部与外部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路径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5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转换过程,基于课程思政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通过医学课程思政的学科规则的重塑和思维方式的更迭,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价值重塑、需要鲜活表达、需要培育承载等现实挑战,通过精准实践教育优化、序贯制建设内化、沉浸式隐性渗透课程思政优化,使医学专业课程真正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操作并重,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更要探索如何在临床操作实践中加强教育.同时需要医学生自身的自律与自觉,解析医学课程思政的空间坐标,即历史地平线的变化逻辑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逻辑,抽象概括课程思政嵌入价值导向的理论问题新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医学伦理学的"课程思政"模式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必须实现从"小思政"到"大思政"、从显性思政到隐性思政、从意识形态到立德树人的"范式转换".医学伦理学的"课程思政"模式有指导论、融合论与加强论.在实践中探索好这些模式必须避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灌输说教与指标单一等问题.医学伦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着眼于课程本身的专业特色,在此基础打造全方位的立德树人目标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身体哲学视域下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5
基于意识哲学的医患关系构序和生命叙事弊端重重,背离了医学的伦理"本真性".从意识哲学到身体哲学的范式转换,为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支撑.对身体哲学的援引喻示着医生伦理智慧的提升.身体哲学视域下的医患交往内在蕴含着"自我"与"他者"的"共在"、医生与患者的对等、医生与患者的协同、患者医学素养的提高等,切合了建构医患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构筑,遵循医患共治的原则,确立医患关系治理的伦理旨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规范与美德的并存与互补:历史视角
编辑人员丨2023/8/5
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是生成道德整体系的两个源头,也是伦理学的两大传统和两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并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在其长期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展示了各自的长处与短处.历史和现实表明,美德伦理的长处正是规范伦理的短处,美德伦理的短处正是规范伦理的长处.美德伦理犹如伦理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牢,大厦就会倒塌;规范伦理犹如这座伦理大厦的四梁八柱,是支撑伦理大厦的骨架,骨架缺失,大厦焉存?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关系是并存与互补的关系.认清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并存与互补的关系,是建设包括医学伦理在内的社会伦理完整体系的最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