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调查分析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全国范围内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现状并分析其对患者及外科医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21年11月5―30日,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全体委员所在单位或行业协会中已开设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为调查对象,设计《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的调查研究》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通过微信方式发放,软件平台为问卷星。观察指标:(1)问卷调查结果。(2)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基本信息。(3)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科研背景。(4)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5)开设自媒体平台对患者的影响。(6)开设自媒体平台对外科医师的影响。(7)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后的感想和建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 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完整有效问卷229份。(2)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基本信息。229位外科医师中,男195例,女34例;年龄为(40±8)岁,年龄36~45岁120例,年龄≤35岁80例,年龄>45岁29例。86.46%(198/229)外科医师来自教学医院,74.67%(171/229)来自省会城市医院。229位外科医师中,医师职称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职称、正高职称分别占17.90%(41/229)、27.51%(63/229)、37.12%(85/229)、17.47%(40/229);参加工作年限为≤5年、6~10年、11~15年、≥16年分别占19.21%(44/229)、22.27%(51/229)、26.64%(61/229)、31.88%(73/229);医师专业以肝胆胰外科(48.03%,110/229)和食管胃肠外科(14.41%,33/229)为主。229位外科医师中,开设自媒体平台初衷(多选题):52.84%(121/229)通过增加患者数量提高收入、54.15%(124/229)积累病例开展临床科研项目、64.19%(147/229)增加行业知名度获得同行认可、58.08%(133/229)增加社会知名度提升精神层面的满足感,17.90%(41/229)被动开展。(3)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科研背景。60.26%(138/229)外科医师每年参与线下社会公益活动1~3次,26.64%(61/229)参与次数>3次。47.60%(109/229)外科医师每周手术量为5~10台,33.19%(76/229)每周手术量>10台。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英文文章:38.43%(88/229)外科医师尚未发表,24.89%(57/229)已发表1~3篇,36.68%(84/229)发表>3篇。51.09%(117/229)外科医师尚未主持纵向课题(包括已结题项目),13.54%(31/229)主持过国家级项目,35.37%(81/229)主持过省部级项目。(4)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65.50%(150/229)外科医师开设微信公众号,55.02%(126/229)开设问诊平台,31.44%(72/229)开设抖音,21.40%(49/229)开设微信视频号,同1位外科医师可开设多种自媒体平台。35.81%(82/229)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时间<1年,42.79%(98/229)开设时间为1~3年,21.40%(49/229)开设时间>3年。45.85%(105/229)外科医师>2周更新自媒体内容。63.32%(145/229)自媒体平台获得科室或医院精神支持,12.66%(29/229)获得科室或医院学科经费支持。82.53%(189/229)自媒体平台为外科医师自行运作。47.16%(108/229)自媒体平台顺利运营,50.22%(115/229)无法持续运营,2.62%(6/229)停用。60.70%(139/229)运营自媒体平台耗时<30 min/次,27.07%(62/229)耗时30~60 min/次。89.08%(204/229)自媒体平台后台可留言或咨询,52.84%(121/229)留言或咨询次数<5次,>50次占6.99%(16/229)。平均每项内容被点赞量或阅读量<100次占59.39%(136/229),100~300次占29.26%(67/229),60.26%(138/229)内容获最高点赞量或阅读量<1 000次,6.99%(16/229)>10万次。平均每项内容被转发次数<100次占74.67%(171/229),>300次占6.55%(15/229)。87.34%(200/229)自媒体平台的粉丝量<1万。自媒体受众(多选题)主要包括“相关专业小同行”“医护专业大同行”“本专业患者群体”“普通大众人群”,其占比分别为42.36%(97/229)、31.00%(71/229)、52.40%(120/229)、53.71%(123/229)。(5)开设自媒体平台对患者的影响。34.93%(80/229)外科医师认为运营自媒体平台后可增加其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29.69%(68/229)认为可增加其所在科室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75.98%(174/229)外科医师认为近期门诊或住院患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就诊比例<10%。患者依从性(多选题):运营自媒体平台6个月后,39.74%(91/229)外科医师认为住院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25.33%(58/229)认为门诊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46.29%(106/229)认为术前谈话、化疗或放疗前谈话更节省时间。(6)开设自媒体平台对外科医师的影响。20.09%(46/229)和6.55%(15/229)外科医师分别通过“长期、持续、用心做自媒体平台”和“重要的自媒体平台内容和广泛的受众”获得成功,72.49%(166/229)尚未成功。26.64%(61/229)外科医师认为开设自媒体平台有利于增加行业协会任职,22.27%(51/229)认为有利于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54.59%(125/229)外科医师认为运营自媒体平台有利于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40.17%(92/229)认为可提升自身临床科研能力水平,48.91%(112/229)认为可提升带教水平。运营自媒体平台6个月后,88.65%(203/229)外科医师认为个人全部收入增加幅度<20%,47.60%(109/229)认为工作方面的成就感或愉悦感显著提升,48.91%(112/229)无停止或退出计划,7.42%(17/229)计划停止运营自媒体平台。(7)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后的感想和建议。开设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希望得到科室、医院、行业协会、社会层面帮助分别占61.57%(141/229)、72.05%(165/229)、47.16%(108/229)、53.28%(122/229),仅9.61%(22/229)认为无需帮助。40.17%(92/229)外科医师允许自媒体平台插入商业广告,59.83%(137/229)禁止插入商业广告。选择性建议:70.74%(162/229)外科医师认为需更多不同专业医师参与,40.61%(93/229)认为需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严密监管;32.75%(75/229)认为需要斟酌。27.95%(64/229)外科医师提供了自媒体平台建设的具体建议,其中7.81%(5/64)不建议盲目尝试。结论:国内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多面临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收入增加不明显和缺少专业推广维护团队及外部支持问题。仍有较多外科医师长期、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获得成功,增加患者就诊量,提升自我业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获得职业成就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致敬医学精神 做好顶层设计 服务全民健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0年冬春之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相关思考,本文从14个方面进行阐述。(1)医护人员用血汗和生命诠释当代医学精神可歌可泣;(2)社会层面有效的综合治理是现代社会运行和卫生健康有效发挥作用的保证;(3)提高突发疫情防治效果的关键在于坚持学科协同和结果导向;(4)应该加强对医学发展的支持并落实医学发展的制度保证;(5)医学教育的改革应当注重体制机制改革且强调顶层设计;(6)当今时代的医学应当坚持循证理念;(7)在强调科学原始创新的同时重视思维方式的创新;(8)医学科研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9)学术研究与疫情防控是相辅相成的同一体;(10)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11)医学院校的设立和医学专业的开办应该在国家的层面进行统筹规划;(12)建立涵盖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职业发展的医学教育认证评估体系;(13)科学设计医师资格考试以解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使用和研究生备考问题;(14)加强全民健康的科学教育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揭阳市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科研影响因素及需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揭阳市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科研工作需求、问题和困难,提出适合本院科研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通过"问卷星"制作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利用微信网络聊天群发放回收问卷,使用因子分析和多维偏好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影响医护人员科学研究的主要因子共有4个,影响显著的是信息平台缺失,其次为环境氛围不足、个人能力缺失和个人兴趣缺乏。医护人员的科研需求分两类,一类是初阶类技能需求,主要对象是女性、护士、本科学历、工作年限5~10年、中级职称、无科研知识及经历的人群。一类是进阶类技能需求,主要对象是年龄低、医师、低工作年限、低职称和有科研方法学知识的人群。结论:医护人员科研基础薄弱,建议通过系列培训讲座提升业务水平,构建医院科研交流平台,培养科研队伍,同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予以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28名新入职医护人员职业期待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职业期待的调查分析,比对医护职业规划差异,找出不同岗位人力资源管理侧重点,为医院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于2017年至2019年的入职培训时,对医院招录的242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 χ2检验、 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医生与护士在年龄、学历、学医初衷、个人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目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医护间对同事业务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期待呈现比例倒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医生更重视同事的业务科研能力,护士更重视团结协作。医护人员对领导品行和团队意识的期待比例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入职医生的职业规划更为明确,职业信心和忠诚度更高,重视与工作伙伴间的业务切磋;护士更重视工作中的和谐氛围。建议关注医生群体身心健康;重视护士人际关系需求,提升职业价值感,稳定护理队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iteSpace的医护人员工作心理负荷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工作心理负荷研究的研究力量分布、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方法:采用CiteSpace V(5.5.R2)分析软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检索源,对1992—2018年发表的与医护人员工作心理负荷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并绘制科研合作、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58篇,医护人员工作心理负荷研究的发文量呈总体上升趋势。美国在该领域研究处于核心地位,不同机构间合作关系不明显,多为机构内部不同学者间进行合作。当前医护人员工作心理负荷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工作心理负荷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等方面,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对医护人员工作心理负荷的影响亟待关注。结论:我国医护人员工作心理负荷研究起步较晚,应加强与美国等国家或地区的科研合作,需关注到工作心理负荷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等研究热点,进行多学科融合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开展中国疫苗学科教育 培育大健康理念医学人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尽管疫苗的应用已有200余年历史且其价值已被充分证实,但我国医护人员对疫苗知识的掌握远少于临床药物,疫苗实践和科研人员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公众的疫苗学健康素养亟待提升。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缺乏大健康、大预防的理念,疫苗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相关课程中,缺乏系统的疫苗学知识。本研究通过回顾疫苗的价值、疫苗学教育的必要性和人才培养现状等,探讨加强我国疫苗学教育的可行对策,为培育响应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淄博市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创面修复学科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没有系统、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所在医院组建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开设创面修复移动工作站、建立创面修复联盟和质控中心、倡导医护一体的治疗模式、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使创面修复学科在山东迅速发展,并形成创面修复"淄博模式"。笔者介绍淄博市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经验,为基层创面修复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2018年发展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2018年的发展状况,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数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30个省份348家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单位和候选单位2018年度的机构规模(面积、体检量、收入),人才队伍建设(医护人员人数、研究生学历人数),科研能力和水平(发表论文数量、承担科研课题数量),适宜技术应用情况等资料,按机构所在省份、城市类别、所有制性质进行分类后作统计分析。结果:2018年度,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的面积为3 000(2 000,4 434)m 2,年体检量为5.00(3.37,7.97)万人次,年收入为3 791(2 391,6 168)万元,平均受检者费用为788(550,1 046)元/人。各省市的平均受检者费用和当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呈正相关( r=0.438, P<0.05)。若按机构平均受检者费用进行排序,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北京、浙江、重庆、广东、四川。省会及直辖市、地市级城市、县(市)级城市中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的体检量、收入、平均受检者费用、医护人员数量、研究生学历人数、课题数量、团检比例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均为省会及直辖市市机构的值最大、县(市)级城市机构的值最小,地市级城市机构的值居中。在体检量、收入、平均受检者费用、适宜技术的数量、团检比例等指标上,优秀的独立民营体检机构与优秀公立体检机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优秀的独立民营健康体检机构数量比较少(28家,8.05%)。 结论:2018年度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发展势头良好,服务规模持续扩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但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发展仍然不均衡,存在地域差异。部分优秀的独立民营健康体检机构已经接近或达到优秀公立健康体检机构的水平,但其数量还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三全二严"管理机制提高基层医院科研水平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层医院需承担对当地特色病、多发病及常见病等病种的机制和诊疗进行研究的任务,其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多存在科研管理理念陈旧、经验不足,医护人员科研意识淡薄、专业基础差,学术交流不足等问题。某基层医院建立"三全二严"管理机制,即"全员参与、全程审查、全方位指导"与"严把形式审查关和严把内容关"。自2016年将其用于医院科研项目管理实践,在科研项目申报数、立项数和承担能力方面均获得明显提升。今后还需进一步提高针对性,优化管理流程并完善科研服务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2—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粪菌移植相关文献的计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我国护理领域粪菌移植研究的现况、发展趋势,并与我国临床领域的相关研究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三大数据库中2012—2021年粪菌移植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粪菌移植相关文献881篇,其中护理领域相关文献54篇,临床领域的相关文献827篇。自2013年开始有护理领域粪菌移植相关研究见刊后,发文量呈缓慢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为江苏省,发文15篇占27.8%;获基金支持的护理领域粪菌移植论文38篇,其中国家级科研基金资助9篇。结论:我国粪菌移植相关研究近10年发展迅速,已形成系列研究,但护理领域的粪菌移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不足,后期需更多研究者加入,加强医护间合作交流,制订具有护理特色的粪菌移植相关内容,增加护理粪菌移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