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腺癌质子调强与光子容积旋转调强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质子调强和光子容积旋转调强在胰腺癌大分割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10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使用Eclipse和RayStation进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和质子调强治疗(IMPT)的计划设计。完成计划后的剂量文件统一导入MIM软件以提取评估参数。主要评估参数包括计划靶区(PTV)的 Dmin、 Dmean、 Dmax、适形指数(CI)和新适形指数(nCI)、均匀指数(HI)、梯度指数(GI)、覆盖率(coverage)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结果:靶区方面两组的适形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MAT组取得了更高的PTV Dmin、 Dmax、D 98%、D 2%、HI和覆盖率以及更优的剂量梯度GI和 D2 cm( t/ Z=-4.63~5.32, P<0.05),IMPT组则获得了更低的10%_PD( t=-7.47, P<0.05)。危及器官方面,两组的空回肠最大剂量 Dmax、胃 Dmax、十二指肠 Dmax以及左肾的平均剂量 D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MPT组在空回肠的体积剂量 D5 cm3、胃的 D10 cm 3、十二指肠的 D5 cm 3及 D10 cm 3、左肾的 D2/3、右肾的 Dmean及 D2/3上均低于VMAT组( t/ Z=-8.12~-2.60, P<0.05),但是IMPT组脊髓的 Dmax和 D0.35 cm 3均高于VMAT组( t=7.30、6.77, P<0.05)。 结论:VMAT和IMPT都能实现满足临床要求的胰腺癌大分割放射治疗计划。二者在在毗邻胰腺靶区的胃肠道组织最大受量上的保护无差异,在胃肠道的体积受量保护上IMPT拥有更大优势,但对射束肿瘤靶区前缘的危及器官保护上可能弱于VMA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治疗胰腺癌中的价值和争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胰腺癌曾被认为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禁忌证,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大型胰腺外科中心由度过学习曲线的外科医师开展,是安全可行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提供高分辨率的术中探查视野和独特的操作视角,有助于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更彻底地清扫淋巴结并减少肿瘤的术中转移,进而推进术后辅助治疗的开展,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学习曲线漫长,患者生存结局不确定,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现有的文献报道和作者团队的经验,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于胰腺癌治疗的价值和争议,并就提升我国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开展水平提出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04例胰头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2例,女42例;年龄为(61±10)岁。病人均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术后1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手术情况: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474±280)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10)枚。(2)随访情况:104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44例肿瘤早期复发。44例肿瘤早期复发病人中,腹腔内复发42例(肝转移23例、术区转移7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7 例、网膜转移5例);腹腔外复发2例(胸膜、肺转移各1例)。(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术后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 χ2=5.833,9.276,4.261,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599,95%可信区间为1.551~8.347, P<0.05)。 结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9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采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诊疗科发现并ESD切除的非十二指肠乳头的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9例临床资料,观察ESD治疗该类疾病的疗效。结果:9例患者病变长径(1.01±0.63)cm(0.3~2.5 cm),切除标本长径(2.27±0.65)cm(1.2~3.2 cm),手术时间(61.6±27.5)min(36~108 min)。9例病变均一次性整块切除,其中2例术中发生穿孔,均成功闭合。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病理证实9例病变均完整切除,切缘阴性。结论:ESD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是一类可发生于全身的罕见肿瘤,胃NEN则是胃部罕见恶性肿瘤之一。2019年WHO第5版消化系统NEN分类标准更新了胃NEN的分型和若干命名问题。对胃NEN更加精准、科学的分型,也使得胃NEN的外科治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一般来说,Ⅰ型胃神经内分泌瘤(NET)常可考虑内镜下切除;Ⅱ型胃NET多因发生于十二指肠或胰腺的胃泌素瘤而产生,需重视原发胃泌素瘤的外科治疗;Ⅲ型胃NET需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综合考虑手术方式;而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胃神经内分泌癌(NEC),应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其手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可参照胃腺癌标准。对于局部进展期胃NEC,能否行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放化疗以充分降期及提高根治性切除率,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此外,已有远处转移的功能性胃NEN亦可选择根治性切除及姑息性减瘤手术控制激素分泌,改善患者生存。在充分的多学科讨论基础上,综合考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范围、可切除性和功能性是胃NEN外科治疗的重要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肠道上皮样血管肉瘤四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胃肠道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MYC基因是否扩增。结果:2例发生在胃,1例在十二指肠与空肠交汇处,1例位于回肠。4例均为中老年人,女1例,男3例。年龄51~62岁。镜下,肿瘤在黏膜层与肌层浸润性生长;见大片血湖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假裂隙样或腺样结构;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免疫组织化学4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CD31、ERG、Fli-1;3例弥漫强阳性表达CD34;3例不同程度的表达细胞角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3例FISH检测C-MYC均为阴性。结论:胃肠道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肉瘤,活检标本极易被误诊为低分化腺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左后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清扫肠系膜上动脉左后侧淋巴结[第14cd组淋巴结(14cd-LN)]对肿瘤淋巴结分期和TNM分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103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其中男性69例,女性34例,年龄[ M(IQR)]63.0(14.0)岁(范围:48.0~86.0岁)。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03例患者均经左侧钩突和动脉入路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组织学类型均为胰腺导管腺癌,肿瘤部位为胰头部40例、胰头偏钩突部45例、胰头偏颈部18例,肿瘤最大径为3.2(0.8)cm(范围:1.7~6.5 cm),肿瘤分化程度为中分化38例、低分化65例,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5(10)枚(范围:11~53枚),阳性淋巴结数量为1(3)枚(范围:0~40枚),淋巴结分期为N0期35例(34.0%)、N1期43例(41.7%)、N2期25例(24.3%),TNM分期ⅠA期5例(4.9%)、ⅠB期19例(18.4%)、ⅡA期2例(1.9%)、ⅡB期38例(36.9%)、Ⅲ期38例(36.9%)、Ⅳ期1例(1.0%)。103例胰头癌患者14cd-LN总体阳性率为31.1%(32/103),其中第14c组淋巴结和第14d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21.4%(22/103)和18.4%(19/103);14cd-LN清扫增加了淋巴结清扫数量和阳性淋巴结数量( P值均<0.01),改变了6例患者的淋巴结分期,其中5例由N0期变为N1期,1例由N1期变为N2期;同时改变了5例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其中2例由ⅠB期变为ⅡB期,2例由ⅡA期变为ⅡB期,1例由ⅡB期变为Ⅲ期。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为胰头偏钩突部( OR=3.43,95% CI:1.08~10.93, P=0.037)和第7、8、9、12组淋巴结阳性( OR=5.45,95% CI:1.45~20.44, P=0.012)是第14c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最大径>3 cm( OR=3.93,95% CI:1.08~14.33, P=0.038)和 第7、8、9、12组淋巴结阳性( OR=11.09,95% CI:2.69~45.80, P=0.001)是第14d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胰头癌14cd-LN阳性率较高,建议进行清扫,有助于取得更准确的肿瘤淋巴结分期和TNM分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手术要点及术后康复管理情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切除技术时代,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安全要点及术后快速康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62±9)岁。分析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糖控制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8例为动脉入路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门静脉阻断时间为(20±5)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8%(15/52),其中胃排空异常2例,腹泻2例,乳糜瘘2例,腹腔感染4例,胃肠瘘1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早期采用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方式控制血糖,恢复饮食后采用短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未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糖。52例随访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最长随访时间为38个月,42例死亡患者中37例死于肿瘤复发,4例死于心脑血管意外,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对侵犯血管的胰腺癌患者行动脉优先入路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提高R 0切除率,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并无明显增加,术后血糖控制满意,生活质量得到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针全层胰肠吻合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针全层胰肠吻合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2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双针全层胰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21±55)min,其中双针全层胰肠吻合术平均时间为(22±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85±96)ml。术后11例患者出现胰瘘,其中7例生化瘘,3例B级胰瘘,1例C级胰瘘。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5)d。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1~44个月),2例胰头癌术后复发,其余患者无肿瘤复发,且均健在。结论:双针全层胰肠吻合术应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巨块型肝细胞癌转化治疗后形成肿瘤-十二指肠内瘘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男性,55岁,因“发现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4个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4周”,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1年6月29日收入我科。患者5个月前出现腹痛、腹胀,并逐渐加重,2021年2月28日于当地医院行上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肝内肿块,考虑为肝癌;2021年3月1日在该院行上腹部MRI检查,提示肝内肿块,肝癌。曾被收入我院介入科,结合患者情况,如行右半肝切除,切除后余肝体积不足,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大,符合TACE联合仑伐替尼的治疗指征,遂分别于2021年3月11日、2021年4月22日、2021年5月31日于我院介入科接受TACE治疗,期间联合口服仑伐替尼。患者既往有乙肝、肝硬化病史,未正规治疗。无长期吸烟、饮酒史。患者父亲有肝癌病史。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9 g/L,白细胞计数4.4×10 9/L,血小板计数212×10 9/L;甲胎蛋白498.30 μg/L,癌胚抗原1.64 μg/L,CA19-9 80.31 U/ml;ALT 10 U/L,AST 29 U/L,总胆红素8.8 μmol/L,直接胆红素8.4 μmol/L。CT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占据肝脏5、6、7、8段,大小虽由未接受相关治疗时的11 cm×10 cm增至13 cm×11 cm,但肿瘤内部出现明显坏死,且碘油沉积充分,瘤内出现气体(图1)。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为5.9%;拟行右半肝切除术,余肝比例预计为3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