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9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采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诊疗科发现并ESD切除的非十二指肠乳头的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9例临床资料,观察ESD治疗该类疾病的疗效。结果:9例患者病变长径(1.01±0.63)cm(0.3~2.5 cm),切除标本长径(2.27±0.65)cm(1.2~3.2 cm),手术时间(61.6±27.5)min(36~108 min)。9例病变均一次性整块切除,其中2例术中发生穿孔,均成功闭合。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病理证实9例病变均完整切除,切缘阴性。结论:ESD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肺癌肠道转移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肺癌肠道转移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0~69岁,中位年龄65岁,7例为小肠转移,2例为小肠结肠同时转移,1例为结肠转移,1例为十二指肠、空肠转移,同期有4例伴脑转移,3例伴肾上腺转移,1例伴骨转移。2例表现为黑便,行肠镜检查证实为肠道转移,采取保守治疗。5例表现为肠穿孔,4例表现为肠梗阻,均接受手术治疗。7例已死亡,4例仍存活。肺癌肠道转移的早期临床表现隐匿,难以明确诊断,容易延误治疗,应重视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甚至腹腔镜探查的作用,一旦出现肠穿孔、肠梗阻,应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乳头部位的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内镜下切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内镜治疗非乳头部位的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诊疗科诊断并内镜下切除的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内镜下切除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0例患者的21处病变长径为0.3~2.5 cm,平均(0.9±0.5)cm;切除标本大小约1.5~3.5 cm,平均(2.5±0.7)cm。2例患者发生术中穿孔,均成功闭合。术后病理证实21处病变均治愈性切除。随访患者4~4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十二指肠癌是较为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上诊断困难,容易被误诊、漏诊。十二指肠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大部分患者初诊时就已经发生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极差。近年来研究指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改善十二指肠癌患者的预后。现对十二指肠癌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指导临床诊疗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有所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源性肝脏疾病消化内镜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胆源性肝脏疾病指肝内外胆管系统病变或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肝脏炎症及纤维化,主要表现为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常见原因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药物或严重感染所致的胆管消失综合征等。瘙痒和黄疸是最突出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逆行十二指肠镜胰胆管造影术、胆胰子镜直视系统(SpyGlass)等内镜检查,可显著提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免疫球蛋白G4相关胆管炎与胆管癌的早期鉴别诊断能力,实现精准细胞学及活组织检查。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球囊扩张术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显著改善瘙痒症状、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预后。因此,消化内镜在胆源性肝脏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显示了重要价值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十二指肠水平部恶性肿瘤二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primary duodenal malignant tumor,PDMT)是指除Vater壶腹、胆总管下段及胰头部的肿瘤以外,原发于十二指肠各段的恶性肿瘤。该病临床上较少见,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部位,全长约25 cm,仅占小肠全长约5%,但PDMT占小肠恶性肿瘤的比例却高达45%。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为方便描述,本文中笔者将其分别命名为D1、D2、D3、D4部。PDMT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除此之外还包括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类癌、纤维肉瘤、黑色素瘤等。文献报道,PDMT多好发于D2部;除此之外,D3部肿瘤在PDMT占比可高达10.2%(9/88)。PDMT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使其早期诊断率低、误诊率高;PDMT手术涉及胆胰系统、下腔静脉、肠系膜上血管等重要结构,使其外科治疗难度高和风险大。本研究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2018年5月~2023年8月收治的20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资料,其中2例为D3部恶性肿瘤。本文笔者结合这2例病例对D3部PDMT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简要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PDA)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发现或确诊时,多数患者已出现了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治疗往往倾向于积极的手术切除,辅助化疗和放疗是复发风险高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子靶向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术后最佳的辅助治疗方案尚未明确,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PDA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治和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发性小肠肿瘤180例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认识水平和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小肠肿瘤(不包括十二指肠肿瘤)的患者,采集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病理结果和治疗情况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纳入18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76例(42.2%),消化道出血64例(35.6%),腹胀30例(16.7%);22例(12.2%)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CA19-9诊断小肠腺癌的灵敏度为57.1%(12/21).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重建(CTE)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查、腹盆增强CT检查的诊断率分别为96.5%(83/86)、100.0%(29/29)、91.5%(43/47).14例行小肠钡剂造影检查,诊断7例;8例行腹盆MRI检查,诊断6例;18例行小肠镜检查,诊断15例;8例行胶囊内镜检查,诊断6例.180例患者中,14例(7.8%)为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妇科肿瘤可能,7例(3.9%)为肠梗阻行急诊手术,4例(2.2%)为急性消化道出血行急诊手术,4例(2.2%)为肠穿孔行急诊手术;病理类型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IST) 117例(65.0%),淋巴瘤25例(13.9%),腺癌21例(11.7%).除7例淋巴瘤患者接受化学治疗外,其余173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无特异性表现,对常规胃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腹痛、消化道出血和肠梗阻的患者应提高警惕.CTE检查是有症状但诊断不明确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9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腺上皮的恶性肿瘤 ,不包括 Vater壶腹部、胆总管下段和胰头部的肿瘤.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总体患病率较低 ,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以下 ,占全部小肠恶性肿瘤的30% ~45% ,但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 ].关于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文献报道较少 ,早期诊断困难 ,容易误诊、漏诊.目前关于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治疗方式、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的文献报道[2-3 ]不尽一致.本研究通过收集分析9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为该病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PDC)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209例PD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PDC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黄疸、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及体重减轻等.发病部位:降部152例,球部25例,水平部14例,升部2例,发病部位不明确16例.病理类型以中分化腺癌多见.糖类抗原19-9(CA19-9)的阳性表达率为49.69%,高于癌胚抗原(CEA)的3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9例PDC患者中,133例PDC患者行原发灶切除术,76例患者的原发病灶未切除,其中,49例PDC患者行姑息性旁路术.共112例患者出现转移(初始诊断转移85例,术后转移27例),转移部位以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较为多见.112例出现转移的患者中,接受姑息性化疗者65例.结论 PDC早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CA19-9对PD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