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浆置换用于自身免疫疾病肾损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对需肾替代治疗的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诱导的相关性血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血液净化中心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4例的临床资料,共行19例次治疗,其中运用单重血浆置换方案3例、15例次,采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方案1例、4例次,记录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及相应的生化检查结果。结果: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指标均改善,3例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1例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由76 g/L升高至83 g/L,血肌酐由703.6 μmol/L下降至526.2 μmol/L,抗Sm抗体由 > 400 RU/mL下降至 < 2 RU/mL,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由255.49 RU/mL下降至15.64 RU/mL,环核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ANCA)转阴。其中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抗过敏对症处理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血浆置换对需肾替代治疗的TMA及ANCA相关血管炎(AAV)的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网页版列线图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及网页版列线图的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院骨科-关节外科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期间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8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66例,女317例;年龄为61~99岁,平均82.1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3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0例。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 n=149)和非谵妄组( n=334),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类型、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以及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术后C-反应蛋白(CRP)等资料的差异。将 P < 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的"rms"程序包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正曲线;利用"rmda"软件包绘制决策曲线。 结果:谵妄组与非谵妄组患者的年龄、术前焦虑情况、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疾病史、术前白蛋白、术中低血压及术后CRP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术前焦虑、阿尔茨海默病、术前白蛋白< 35 g/L及术后CRP≥90 mg/L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 P < 0.05)。纳入术后谵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 CI:0.865~0.923),一致性指数为0.889;该模型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阈值为0.01~1.00,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净获益率> 0。 结论:患者高龄、术前焦虑、阿尔茨海默病、术前白蛋白< 35 g/L及术后CRP ≥90 mg/L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网页版列线图对术后谵妄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2017年2月-2019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共收治12例(15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年龄30~53岁,按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制订的股骨头坏死分期为Ⅱ b 2髋,Ⅱ c 4髋,Ⅲ a 1髋,Ⅲ b 5髋,Ⅲ c 2髋,Ⅳ 1髋。选取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对坏死区域进行填充,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对移植骨瓣进行固定。术后3、6、12个月定期来院门诊复诊随访,之后每年复诊一次,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影像学疗效,术后12和24个月时进行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前、术后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例(15髋)患者随访时间24~36个月。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7(86,92)分和90(87,92)分,均较术前[59(52,74)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Z=-3.743, Z=-4.473, P<0.05);术后12个月与24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30, P>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VAS评分为3(2,3)分及2(1,3)分,均较术前[6(5,6)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 Z=-3.560, Z=-4.656, 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24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95, P>0.05)。X线和CT检查示骨瓣愈合良好,完成了对骨坏死区域的修复,13髋股骨头外形良好,2髋出现进一步塌陷。末次随访时无患者行关节置换手术。 结论: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橫支大转子骨瓣,可保证骨瓣在植入部位的愈合,避免骨瓣移位及脱落。该方法为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头治疗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并分析其术前衰弱与术后谵妄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珠海市金湾中心医院)心血管科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5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衰弱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术后第3天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法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共发放15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1份,最终收集有效问卷145份,有效回收率为92.95%(145/156)。结果:145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42例(28.97%),术后未发生谵妄103例(71.03%);术前处于衰弱状态76例(52.41%),术前处于非衰弱状态69例(47.59%),其中术前衰弱患者中术后发生谵妄31例(40.79%,31/76),术前非衰弱患者中术后发生谵妄11例(15.94%,11/69)。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衰弱及术前心功能不全是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较高,年龄>75岁、术前处于衰弱状态、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易发生术后谵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中国专家建议》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现已成为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手段,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接受TAVR治疗的患者中约40%为二叶式主动脉瓣。二叶式主动脉瓣这一主动脉瓣瓣叶形态,因其解剖特殊性,仍属于TAVR治疗的挑战解剖类型。近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撰写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中国专家建议》已发表,现对此专家建议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476例——皮疹、水肿、血小板减低、贫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性,21岁。因皮疹1年、水肿2个月收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心脏、血液系统,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47×10 9/L,血肌酐586 μmol/L,24 h尿总蛋白8.2 g。心脏超声示心肌病变、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重度肺高压。予甲泼尼龙冲击(1 g,1次/d,3 d,静脉滴注)效果不佳,出现少尿、恶性高血压,外周血涂片见破碎红细胞,考虑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血浆置换后可短暂缓解,但TMA仍反复发作,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 13)活性为100%,ADAMTS 13抑制物阴性。予利妥昔单抗(100 mg,1次/周,4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0.5 g,1次/d,3 d,静脉滴注),病情缓解。3个月随访时血红蛋白91 g/L,血小板计数223×10 9/L,血肌酐283 μmol/L。SLE继发TMA时需评估ADAMT 13,其活性正常的患者治疗反应差。早期、积极治疗获得原发病缓解是关键,血浆置换有助于病情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继发感染性动脉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继发感染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易被忽视和误诊,通常因血管破裂导致患者死亡。感染性动脉瘤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可短期内突然出现,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例患者为青少年,无血管基础疾病,心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感染得到控制准备出院时,突发感染性动脉瘤,经及时发现治疗后,病情缓解。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感染性动脉瘤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的32例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9例;年龄32~74(53.8±9.2)岁;三尖瓣置换术30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16例于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6例经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观察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术后生存率。结果: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21.0(80.5,187.3)min,ICU停留时间4.0(2.0,10.5)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1.0(16.3,87.3)h,术后住院20.0(12.0,29.0)d。围术期死亡8例(25.0%,8/32),24例(75.0%,24/32)治愈出院。围术期主要并发症:32例患者中,低心排综合征6例(18.8%)、呼吸衰竭10例(31.3%)、再次气管插管8例(25.0%)、气管切开5例(15.6%)、肺部感染8例(25.0%)、胸腔积液5例(15.6%)、急性肾衰竭6例(18.8%)、急性肝衰竭1例(3.1%)、消化道出血2例(6.3%)、切口愈合不良3例(9.4%)。随访22例(91.7%,22/24),随访时间26.5(17.3,42.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18例存活患者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Ⅰ~Ⅱ级。患者术后1、2、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9%、68.5%、63.2%。结论: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安全有效,围术期及术后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互述术教育和情景模拟的延续性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互述式教育和情景模拟的延续性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9年1~12月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心外科收治的HVR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应用互述式教育结合情景模拟实施延续护理,随访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膳食管理、运动锻炼、并发症管理、情绪管理及疾病管理能力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抗凝过度出血发生率及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互述式教育结合情景模拟能有效提高HVR患者出院后的疾病管理能力,降低患者出院后心血管事件及再入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清除术的短期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比较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形成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共26例患者(女性18例)因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导致瓣膜失功,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血管翳清除组(接受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瓣膜置换组(接受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本研究着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以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人工瓣膜血管翳上的疗效差异。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接受择期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8例,三尖瓣修补术15例(置换3例,成形12例),主动脉根部手术2例,术后无早期不良事件发生。血管翳清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8.7 min对179.7 min, P<0.05)及升主动脉断时间(74.2 min对132.7 min, P<0.05)均显著少于瓣膜置换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更低,两组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相比,单纯血管翳清除术式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大幅降低转机过程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