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休克相关蛋白HSPH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热休克蛋白家族 H(Hsp110)成员 1[heat shock protein family H(Hsp110)member 1,HSPH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首次确诊的60例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邻非癌组织.通过qRT-PCR检测HSPH1表达,分析其与肿瘤标志物、宫颈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Cox回归模型确定3年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利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SPH1预测1年、2年和3年生存的临床价值,并通过外部数据库和细胞实验验证结果.结果:HSPH1在临床样本和GSE29570数据库宫颈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P<0.05),且与CA125、CA19-9、CEA和SCCA呈正相关(均r>0,P<0.05).高表达组(≥1.57)肿瘤大小≥4 cm、FIGO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及淋巴血管空间侵犯比例均高于低表达组(P<0.05).TCGA数据库和临床样本分析显示,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SPH1<1.57(HR=0.299,P=0.039)和无淋巴结转移(HR=0.245,P=0.003)是独立预后因子.HSPH1预测1年、2年和3年生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85和0.88.结论:HSPH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较差的预后之间存在显著相关,HSPH1可作为宫颈癌预后评估和治疗靶点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胆囊炎患者血清Visfatin、PTX3、CA19-9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正五聚蛋白3(PTX3)、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22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将228例患者分为轻度组(n=81)、中度组(n=102)、重度组(n=45),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86)及预后不良组(n=42).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血清Visfatin、PTX3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CA19-9水平.对急性胆囊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Visfatin、PTX3、CA19-9水平对急性胆囊炎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价值.结果 中度组、重度组血清Visfatin、PTX3、CA19-9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Visfatin、PTX3、CA19-9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胆囊厚度、胆囊长径、胆囊短径及血清Visfatin、PTX3、CA19-9水平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Visfatin、PTX3、CA19-9水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Visfatin、PTX3、CA19-9水平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Visfa-tin 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Z=4.577,P<0.001)和PTX3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Z=3.132,P=0.002)及CA19-9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Z=2.766,P=0.006).结论 急性胆囊炎患者血清Visfatin、PTX3、CA19-9升高,且与患者病情有关,三者联合诊断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PV-DNA联合SCC-Ag、CA19-9、AFP检测诊断宫颈癌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联合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糖类抗原19-9(CA19-9)及甲胎蛋白(AFP)检测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诊治的宫颈癌患者、宫颈良性病变患者各80例临床资料,分别纳入宫颈癌组、良性病变组,同期健康体检女性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以及宫颈癌组不同FIGO分期患者血清SCC-Ag、CA19-9、AFP表达水平及HPV-DNA、SCC-Ag、CA19-9、AFP阳性率,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HPV-DNA、SCC-Ag、CA19-9、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宫颈癌组血清SCC-Ag、CA19-9、AFP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病变组与对照组,HPV-DNA、SCC-Ag、CA19-9、AFP阳性率均高于良性病变组与对照组,且宫颈癌组Ⅲ~Ⅳ期患者血清SCC-Ag、CA19-9、AFP表达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HPV-DNA、CA19-9、AFP 阳性率均高于 Ⅰ~Ⅱ 期患者(均 P<0.05);HPV-DNA、SCC-Ag、CA19-9、AFP 联合检测诊断宫颈癌的敏感度(96.3%)、准确度(91.8%)均高于各项单独检测,AFP诊断特异度最高达100.0%(P<0.05).结论:HPV-DNA联合SCC-Ag、CA19-9、AFP检测可提高宫颈癌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瑞戈非尼联合健脾消癌方对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瑞戈非尼联合健脾消癌方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 2月至 2023 年 12 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肿瘤科接收的结直肠癌患者 70 例进行分组,观察组(35 例)服用瑞戈非尼联合健脾消癌方,对照组(35 例)予以瑞戈非尼口服,均用药 28 d.评价总有效率;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4+)、CD4+/细胞毒性T细胞(CD8+)、糖类抗原(CA125、CA19-9、CA242)、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统计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手足皮肤反应、腹泻、肝肾功能等).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57.14%,高于对照组的 42.8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A125、CA19-9、CA242、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CA125、CA19-9、CA242、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IL-6、IL-10、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戈非尼联合健脾消癌方对结直肠癌有较好疗效,可减轻炎性反应、调节免疫能力、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567例 皮疹—肌无力—腹胀—呼吸困难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恶性肿瘤继发皮肌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女,70岁,先后出现皮疹、肌无力、腹胀及呼吸困难,伴抗小泛素样修饰物活化酶(SAE)抗体阳性,糖类抗原19-9(CA19-9)显著升高,CT提示肺栓塞、肺部占位、胆囊底壁缩窄,后PET-CT提示胆囊为恶性病变,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伴肝转移,最终诊断为胆囊癌、肿瘤相关性皮肌炎、急性肺栓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灌洗液肿瘤标记物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肿瘤标记物对肿瘤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取开腹后即刻腹腔灌洗液300 ml进行传统细胞学(PLC)检测,其中134例患者进行了腹腔灌洗液肿瘤标记物(pTM)检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pTM ROC曲线确定最佳cutoff值;采用配对资料χ 2检验比较PLC和pTM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本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阳性率为12.3%(28/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5岁,肿瘤T分期为T3+、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为黏液腺癌以及血清CA125、血清CA19-9升高均与肿瘤腹膜转移有关(均 P<0.05)。结直肠癌患者腹膜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EA 17.095 ng/dl,灵敏度58.3%,特异度93.9%;pCA19-9 4.515 U/ml,灵敏度83.3%,特异度80.0%;pCA125 303.2 U/ml,灵敏度58.3%,特异度95.7%;pCA-724 3.01U/ml,灵敏度66.7%,特异度95.7%。结直肠癌患者腹膜微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A19-9 3.43 U/ml,灵敏度100%,特异度72.2%。pCA19-9阳性率为29.85%,高于P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00, P<0.05)。 结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血清CA125、CA19-9升高均有关;pTM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具有诊断价值,其中pCA19-9诊断价值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动脉期肿瘤血供特征在评估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动脉期强化特征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9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为IMCC,且进行了肝脏MRI或CT增强扫描的92例患者。按肝内原发灶的动脉期强化表现分为富动脉血供组(17例)及乏动脉血供组(75例)。观察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采用 t检验和Fisher检验比较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组间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对数秩检验,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这些变量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对 P<0.05的各选项再进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动脉富血供组和乏血供组患者间淋巴结增大、原发灶长径、CA19-9、治疗方式和动脉期异常灌注强化(H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A19-9>200 U/ml、有淋巴结增大、动脉期原发灶周围HPD和动脉期乏血供是IMCC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P值分别为0.008、0.002、0.049和0.005)。有淋巴结增大及动脉期乏血供是影响IMCC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分别为0.049和0.045)。 结论:动脉期肿瘤血供特征是IMCC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肝脏腺鳞癌五例临床诊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脏腺鳞癌(primary hepatic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AS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19年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ASC患者资料,总结探讨ASC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治疗及预后。结果:5例ASC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8~73岁;初始症状中,上腹痛5例,合并发热2例,合并体重下降和黄疸者各1例;CA19-9高于正常值4例,AFP均未见异常,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5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皆为肝脏腺鳞癌。4例伴淋巴结转移,2例伴神经侵犯。TNM分期4例处于ⅣA期,另1例处于ⅠB期。术后随访中位无瘤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9个月。结论:ASC是一种预后极差的罕见肝脏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改善其预后作用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远端胆管癌手术预后评价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远端胆管癌患者行手术切除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1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连续123例远端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51例,年龄(64.9±9.2)岁,年龄范围29~8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围手术期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远端胆管癌术后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截止日期为2020年3月。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 P25, P75)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1)围手术期情况:本组1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死亡6例,围手术期病死率4.9%。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3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6%。(2)随访情况:1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8.4%,中位随访时间41.0个月。患者总体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2.7个月,术后1、2、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8%、50.5%、35.5%、30.2%。(3)影响远端胆管癌术后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 RR=1.470,95% CI:1.028~2.101)、门静脉系统侵犯( RR=2.020,95% CI:1.012~4.035)和肿瘤分化程度( RR=1.735,95% CI:1.195~2.520)是影响远端胆管癌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远端胆管癌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术前CA19-9水平、门静脉系统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外泌体circRPS6在结直肠癌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外泌体环状RNA circRPS6(hsa_circ_0086471)在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15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的115例CRC患者血清标本,其中男性68例,女性47例,年龄(63.0±9.5)岁;收集同时期12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清标本,其中男性70名,女性50名,年龄(61.0±10.7)岁。此外收集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CRC患者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血清外泌体及组织中circRPS6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EA及CA19-9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不同血清学指标的诊断效能。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CRC患者癌组织中circRPS6的相对表达水平(3.14±0.11)高于癌旁组织(1.97±0.09)( Z=5.38, P<0.001),血清外泌体中circRPS6的相对表达水平(4.28±0.13)高于健康对照组(2.04±0.09)( t=14.52, 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外泌体circRPS6诊断CR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CEA、CA19-9检测对 CRC 患者的诊断效能。血清外泌体circRPS6相对表达量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 P均<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血清外泌体circRPS6低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明显优于高表达患者,进一步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血清外泌体circRPS6高表达是CR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外泌体circRPS6在CRC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且与恶性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有望成为CRC患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