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患者正颌手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颌与唇腭裂整形外科收治的HF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中间 导板及终末 导板用于术中定位上、下颌骨含牙骨块的位置。术后第5天拍摄面部标准照和头颅CT,与术前设计方案拟合,以测量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数据以 ± s表示,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间隔尺度法调查患者术后第7天及6个月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 结果:共纳入9例HFM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5.8±3.8)岁。其中患侧位于左侧6例,位于右侧3例。所有患者手术实施顺利,术中 导板就位良好,上、下颌骨含牙骨块按照术前设计的位置准确移动并固定,术中未发生颌骨意外骨折等情况。术后5 d拍摄的面部标准照和CT显示,患者口颌系统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上颌骨左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误差最大,为(0.92±0.34) mm。患者术后第7天满意度评分为(83.2±2.7)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3.8±2.5)分。 结论: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能够精确指导手术,有效矫正HFM患者咬合平面、牙列中线及颏中线偏斜等畸形,患者术后初期满意度较高,但6个月后有所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6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 6 例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随访转归情况。结果:6例患儿均为女性,确诊年龄6.8(3.3,11.0)岁,发现面部皮肤损伤年龄3.0(1.7,4.1)岁。5例先出现面部皮肤损伤,1例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于皮肤损伤前2个月。6例患儿均有额面部“剑伤”样皮肤损伤伴脱发,神经系统表现包括癫痫发作(6例)、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5例)、头痛(2例)。颅内病变均位于皮肤损伤同侧。6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均为一侧半球以白质受累为主的异常信号,其中3例可见局部脑软化灶。5例磁敏感加权成像可见散在低信号。5例增强磁共振成像可见局部脑实质或软脑膜强化。4例头颅CT可见受累侧局部钙化灶。2例完成皮肤活检,1例同时切除部分病变脑组织,病理提示符合小血管炎,与皮肤病理改变吻合。6例患儿均予抗癫痫药物对症治疗。4例使用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口服,1例仅口服泼尼松,1例因脑萎缩明显处于病情静止期,仅添加抗癫痫药物。随访6~36个月,5例面部皮肤损伤及脱发未进展,1例进展出现半侧颜面萎缩,考虑合并Parry-Romberg综合征;4例癫痫发作得到控制,1例癫痫发作减少但遗留偏瘫症状,1例遗留难治性癫痫、发作性头痛。结论: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女童多发,以癫痫发作及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皮肤损伤同侧颅内病变,出血、钙化及软化常见,皮肤及颅内病变的病理均符合小血管炎。泼尼松及甲氨蝶呤治疗有一定疗效,但部分遗留难治性癫痫及神经缺损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金属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下颌骨截骨的精确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金属手术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患者下颌骨截骨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5至11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就诊的PruzanskyⅡ型半面短小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术前拍摄CT,通过Mimics 19.0设计截骨方案,制备金属手术定位片。术中在手术定位片的引导下,行半面短小畸形的截骨、牵引器置入术。待牵引达到术前设计的长度后结束牵引,拍摄CT。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对术前和牵引完成后的2组下颌骨数据进行配准,随机选取截骨面上的6个点获得误差值,取其平均值记作截骨面之间的距离误差,同时计算截骨面之间的夹角,记作角度误差。距离误差采用2 mm作为参考值,角度误差采用5°作为参考值,在SPSS 25.0中进行单样本 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入组10例半面短小畸形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3~8岁,平均4.9岁,左侧3例,右侧7例。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器置入术,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无明显并发症。所有患儿均随访1年,牵引成骨效果良好,面部不对称改善明显,咬合平面偏斜的情况基本矫正。通过Geomagic Control配准,可直观展现术前和术后下颌骨的误差分布,2组下颌骨拟合的误差为(0.94±0.92) mm。截骨面之间的距离误差为(2.05±0.40) mm,角度误差为(4.76±1.95)°,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金属手术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下颌骨截骨具有可行性,精确性较高,有利于术前设计方案在术中实现,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缺乏组织学恶性特征的脑膜瘤二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例 1 男,72 岁. 患者头晕发作 2 年余,发作时右半侧肢体麻木. 1 个月前因前列腺炎到外院治疗,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右顶叶占位性病变,怀疑脑膜瘤可能,遂入住本院. 本院 MRI 检查示左侧额顶部大脑凸面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影,信号混杂,以等 T1、稍长 T2 信号为主,病灶边界清晰,边缘不光整,大小 4. 7 cm×4. 5 cm×3. 7 cm,相邻脑实质受压,见片状水肿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 1),可见"脑膜尾征",边缘见条状、斑点状无强化影. 左侧侧脑室顶部受压,大脑镰局部稍右偏. 术中见肿瘤起源于凸面部及窦旁硬膜,质软,血供丰富,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 例 2 女,49 岁. 患者 2009 年因持续发热就诊于外院,检查提示脑部肿块,于 2011 年在外院行伽马刀放射治疗,一直未复查. 2013 年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性抽搐、口吐白沫,伴意识丧失,急诊就诊于当地医院,经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予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坚持服药 2 年余,自行停止服药. 1 个月前患者癫痫发作,于当地医院治疗,好转后出院. 2 d 前癫痫再次发作,发作时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发作后小便失禁、言语不清. 为求进一步治疗,遂于我院门诊就诊. MRI 检查示双侧额部见团片状等 T1、稍短 T2 信号,边界清晰,大小约 3. 3 cm ×2. 7 cm×2. 1 cm,信号欠均匀. 病灶左侧见囊性信号影,病灶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影,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 T1WI 扫描示脑病灶明显强化(图 2),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 术中见肿瘤边界欠清,质地中等偏软,血供丰富,伴有囊性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体脂肪移植与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移植术对PHFA面部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对比自体脂肪移植术与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ALT)移植术在临床治疗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畸形(PFHA)中的疗效和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PFHA患者共4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研究组(采用自体脂肪移植术)和对照组(采用ALT移植术)各2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面部非对称率[(10.96±1.35)%与(11.98±1.37)%]显著低于术前[(20.13±1.59)%和(24.65±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侧面部缺损体积[(14.16 ±2.98) ml与(8.95 ±4.31) ml]显著低于术前[(43.17±12.15)ml与(46.83±16.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而手术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实际移植组织体积保持率[(28.12±6.11)%]低于对照组[(77.21±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3-D偏差最大值和平均值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医师满意度和第三方满意度对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术在临床治疗重症PFHA患者时能有效恢复患者的面部对称性,同时还具备手术方式简单易操作、取材丰富、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和无排异反应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的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下颌骨同期牵张成骨联合二期正颌手术矫治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上颌骨与患侧下颌骨同期牵张成骨联合二期正颌手术治疗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06年—2013年接受了上下颌骨同期牵张成骨和二期正颌手术治疗的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12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上颌骨与患侧下颌骨牵张成骨联合二期正颌手术.测量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下颌升支高度比、颏点偏移距离、 平面倾斜角度3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照片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美观效果良好,面型和咬合关系明显改善.头影测量结果显示,术后患者患侧与健侧下颌升支高度比平均提高23.83%(t=11.658,P<0.001);颏点偏移距离得到纠正,偏移的颏点平均向中线回移6.63 mm(t=13.042,P<0.001);平面倾斜角度得到改善,平均向水平面回复8.83°(t=15.358,P<0.001).结论 应用上下颌骨同期牵张成骨联合二期正颌手术矫治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及美学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面部美容注射后眼动脉及脑动脉阻塞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面部美容注射后发生眼动脉及脑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收治的面部美容注射后眼动脉及脑动脉阻塞患者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女性18例18只眼,男性2例2只眼.平均年龄(29.8±1.4)岁.就诊时间3.5~480.0 h,就诊中位数时间40 h.均于院外美容机构进行面部美容注射;注射后1~10 min出现视力障碍伴眼眶疼痛.右眼12例12只眼,左眼8例8只眼.注射材料,玻尿酸、自体脂肪分别为18、2例.注射部位,双颞部13例、鼻部4例、额部3例.注射填充剂浓度及剂量不详.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视野、FFA、OCT检查,以及颅脑C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 患眼视力无光感~0.6.20只眼中,单纯眼动脉阻塞3只眼(15%);眼动脉阻塞合并脑动脉阻塞4只眼(20%)、眼动脉眼肌动脉阻塞1只眼(5%);单纯视网膜动脉阻塞(RAO)7只眼(35%),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CRAO)、半侧动脉、分支动脉阻塞分别为4、1、2只眼;CRAO伴睫状后长动脉阻塞1只眼(5%);睫状后长动脉阻塞伴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只眼(5%);CRAO合并鼻背动脉阻塞2只眼(10%);CRAO、睫状后长动脉阻塞合并右大脑中动脉阻塞1只眼(5%).20例中,眼球运动障碍和眼睑皮肤发绀4例(20%);合并面部疼痛、鼻部皮肤缺血坏死2例(10%).MRA检查发现颅内新发缺血灶6例(30%).其中,玻尿酸注射5例,表现为无症状的小血管栓塞;自体脂肪注射1例,表现为眼动脉阻塞、脑动脉阻塞,同侧眼视力无光感、眼球运动障碍伴对侧肢体偏瘫.结论 面部美容注射可并发RAO、睫状动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动脉阻塞、脑动脉阻塞等严重的医源性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内入路改良牵引成骨与口外入路牵引成骨矫治儿童期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临床效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口内入路改良牵引成骨与口外入路牵引成骨两种方法治疗儿童期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颌面整形中心符合入组要求的52例HFM患者术前、术后三维头颅CT资料,其中口内入路改良牵引成骨者22例(口内组),口外入路牵引成骨者30例(口外组).通过数字化软件Proplan 3.0对下颌骨长度、宽度、厚度及颏偏距进行三维测量,并对各项三维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随访6~24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面部对称性均获得明显改善.在下颌骨长度延长上,口外组较口内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颌骨厚度增加上,口内组与口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颌骨宽度维持上,口内组较口外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内组的术后瘢痕评分(2.0分)明显低于口外组(8.1分).结论 两种牵引成骨方法各有优势,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HFM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牵引成骨方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