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猕猴膝骨关节炎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的Hulth法建立猕猴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实验组:选用猕猴的10只膝关节,应用改良Hulth手术造模,即切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切除前十字韧带、内侧半月板,并在股骨内侧髁关节面切除部分软骨。对照组:选用实验组猕猴的对侧10只膝关节,只切开皮肤、关节囊,不破坏关节腔结构。对构建的猕猴膝骨关节炎模型分别在造模后2、4、6个月从膝关节功能、X线片、MRI、关节镜下结构、切开肉眼所示大体情况、膝关节股骨软骨组织切片等方面评估骨关节炎造模情况。结果:对照组在术后2、4、6个月的X线片、MRI及切开肉眼观察关节腔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在造模后2个月X线片示内侧关节间隙狭窄,膝关节力线内翻;造模后4个月,X线片示关节软骨下骨硬化、关节周缘骨赘形成,髌骨骨赘增生;造模后6个月,X线片示关节软骨下骨硬化、关节周缘骨赘增生进一步加重。实验组造模后2个月,膝关节MRI表现为内侧关节间室狭窄,股骨内侧髁可见软骨造模缺损区,关节腔少许积液;造模后4个月,MRI表现为关节腔积液增多,髁软骨下骨髓水肿;造模后6个月,MRI出现外侧半月板Ⅱ级退变信号、部分区域软骨变薄、软骨下骨髓水肿、骨囊性变及关节积液中的一种或多种征象。造模后6个月,关节镜检查及肉眼均见到软骨毛糙、无光泽、有裂纹,局部凸凹不平,髁间窝滑膜增生。造模术后6个月,组织切片示软骨表层裂隙,出现局部缺损,软骨退变。造模后6个月,实验组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变,猕猴在笼内行走活动减少,有轻度跛行。实验组的10只造模膝关节在6个月后均造模成功。结论:通过改良的Hulth手术可以在造模后6个月有效建立猕猴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半月板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修复半月板缺损的效果。方法:提取兔BMSCs并体外扩增,载入PLGA支架。12只兔随机分为3组,构建单侧膝关节半月板缺损模型,分别对缺损采取旷置(模型组)、植入PLGA支架(PLGA组)或PLGA/BMSCs(PLGA/BMSCs组)的处理,以对侧未造损膝关节的半月板为对照组。术后12周采集半月板样本,进行大体观察、二甲基亚甲基蓝(DMMB)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评估半月板修复效果。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LGA组和PLGA/BMSCs组在大体观察中显示出更饱满的缺损填充;该2组的修复组织在DMMB染色中也显现更高的蛋白多糖含量,尤其是PLGA/BMSCs组的蛋白多糖填充更为致密。3个干预组修复组织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ELISA显示,PLGA/BMSCs组的Ⅱ型胶原表达(5.216±0.3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409±0.284)和PLGA组(4.498±0.452, F=7.093, P<0.05)。 结论:在半月板缺损植入PLGA支架可以促进修复组织填充缺损;PLGA支架可以支持BMSCs的纤维软骨分化,而植入PLGA/BMSCs构建体较PLGA支架更加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半月板修复组织中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组分的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腓骨近端骨折对伸直状态下膝关节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传统观点认为绝大多数的腓骨近端骨折是不需要固定的,他人和此次研究提示,近端腓骨结构对于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其作用机制值得研究.目的:探讨腓骨近端骨折对于伸直状态膝关节各结构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仿真生物力学试验.选用1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膝关节MRI和CT影像数据资料建立伸直状态下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模拟4种近端腓骨形态:模型A为完整模型,模型B为腓骨头下以远1 cm骨折模型,模型C为腓骨近端最顶端向远端1 cm的尖端缺损骨折模型,模型D为腓骨近端最顶端向远端2 cm的骨缺损模型.在股骨干上施加纵向集中载荷1 500 N,对比分析膝关节伸直状态下,4种工况下膝关节各个结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第一主应力的分布以及改变趋势.结果与结论:①模型A胫骨软骨、半月板外侧室最大等效应力大于内侧;胫骨平台、半月板内侧室最大第一主应力大于外侧;股骨软骨内侧髁最大等效应力大于外侧髁,股骨软骨内侧髁最大第一主应力大于内侧髁;②相较于模型A,模型C的软骨、半月板的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第一主应力大小以及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③相较于模型A,模型B的最大等效应力上升幅度依次为内侧胫骨软骨(14.9%),股骨软骨内侧髁(13.6%),内侧半月板(6.6%);最大第一主应力上升幅度依次为内侧半月板(11.06%),内侧胫骨软骨(8.65%),股骨软骨内侧髁(7.46%);韧带的最大等效应力上升幅度依次为:腘弓状韧带(33.2%)>前交叉韧带(21.3%)>腓侧副韧带(17%)>后交叉韧带(14.3%)>前外侧副韧带(13.2%)>内侧副韧带(10.1%);④相较于模型A,模型D的最大等效应力上升趋势依次为内侧胫骨软骨(19.5%),股骨软骨内侧髁(17.9%),内侧半月板(9.9%);最大第一主应力依次为内侧半月板(14.04%),内侧胫骨软骨(13.03%),股骨软骨内侧髁(11.37%);韧带最大等效应力上升趋势依次为:前交叉韧带(25.2%)>后交叉韧带(18.9%)>内侧副韧带(18.5%)>前外侧副韧带(12.7%);⑤提示在膝关节伸直情况下,腓骨头下1 cm骨折和2 cm腓骨尖端骨缺损对内侧室软骨、前交叉韧带以及后外侧韧带复合体结构的影响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蠲痹方含药血清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探讨蠲痹方含药血清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 A)大鼠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①绝经后KOA动物模型的建造和蠲痹方含药血清的制备.采用摘取大鼠卵巢,并切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摘除膝关节内侧半月板的方法,建造绝经后KO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对模型大鼠进行蠲痹方浓缩液灌胃,制备蠲痹方含药血清.②大鼠软骨细胞的提取.分别取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的膝关节软骨分离、提取软骨细胞.③蠲痹方含药血清最佳作用浓度筛选.将模型大鼠软骨细胞分为模型组及1.25%、2.5%、5%、10%、20%含药血清组6组,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加入相应体积分数的蠲痹方含药血清干预24 h.检测各组软骨细胞的活力,筛选蠲痹方含药血清最佳作用浓度.④蠲痹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软骨细胞G蛋白耦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表达影响的检测.将模型大鼠软骨细胞分为模型组及1.25%、2.5%、5%、10%含药血清组,并取正常大鼠软骨细胞设为空白组.除模型组和空白组外,其他各组软骨细胞用相应体积分数的蠲痹方含药血清干预24 h.检测各组大鼠软骨细胞GPR30的相对表达量.⑤蠲痹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软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和 AMP 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影响的检测.将模型大鼠软骨细胞分为模型组、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Compound C组、Compound C组,并取正常大鼠软骨细胞设为空白组.除模型组和空白组外,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Compound C组、Compound C组分别用10%蠲痹方含药血清、10%蠲痹方含药血清+Compound C及Compound C干预24 h.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β(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 beta,MAPLC3β)、Beclin-1、p62,及 AMPK/mTOR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 AMP 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的相对表达量.结果:①动物模型鉴定结果.造模8周后,可见造模大鼠膝关节表面软骨毛糙或缺损,关节间隙变窄,滑膜增生,绝经后KO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②软骨细胞鉴定结果.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所提取的细胞符合软骨细胞特征.③蠲痹方含药血清最佳作用浓度筛选结果.5%、10%、20%含药血清组细胞活力均高于1.25%、2.5%含药血清组和模型组(LSD-t=6.767,P=0.003,LSD-t=7.666,P=0.002,LSD-t=5.091,P=0.007;LSD-t=5.080,P=0.007,LSD-t=6.690,P=0.003,LSD-t=3.433,P=0.027;LSD-t=7.590,P=0.002,LSD-t=8.200,P=0.001,LSD-t=6.031,P=0.004);10%含药血清组细胞活力高于5%含药血清组和20%含药血清组(LSD-t=3.204,P=0.033,LSD-t=4.671,P=0.010).④蠲痹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软骨细胞GPR30表达影响的检测结果.模型组GPR30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及5%、10%含药血清组(LSD-t=5.695,P=0.005,LSD-t=5.400,P=0.006,LSD-t=9.006,P=0.001),5%、10%含药血清组 GPR30 相对表达量均高于1.25%含药血清组(LSD-t=2.782,P=0.049,LSD-t=4.473,P=0.011),10%含药血清组GPR30相对表达量高于2.5%含药血清组(LSD-t=4.544,P=0.011).⑤蠲痹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软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影响的检测结果.模型组、含药血清+Compound C 组、Compound C 组 MAPLC3β 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含药血清组(LSD-t=6.855,P=0.002,LSD-t=8.675,P=0.001;LSD-t=5.096,P=0.007,LSD-t=5.931,P=0.004;LSD-t=5.560,P=0.005,LSD-t=5.354,P=0.006);模型组、Compound C 组 MAPLC3β 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含药血清+Compound C 组(LSD-t=4.627,P=0.010,LSD-t=8.677,P=0.001).模型组、Com-pound C组Beclin-1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Compound C(LSD-t=12.912,P=0.000,LSD-t=7.401,P=0.002,LSD-t=5.360,P=0.006;LSD-t=2.950,P=0.042,LSD-t=5.484,P=0.005,LSD-t=3.903,P=0.018);含药血清+Com-pound C组Beclin-1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LSD-t=26.840,P=0.000).含药血清组、空白组p62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含药血清+Compound C 组、Compound C 组(LSD-t=3.925,P=0.017,LSD-t=3.985,P=0.019,LSD-t=0.016,P=0.001;LSD-t=3.149,P=0.035,LSD-t=5.094,P=0.007,LSD-t=8.740,P=0.001),含药血清+Compound C 组 p62 相对表达量低于 Compound C组(LSD-t=3.455,P=0.026).⑥蠲痹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软骨细胞AMPK/mTOR信号通路影响的检测结果.含药血清组p-AMPK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Compound C 组(LSD-t=3.623,P=0.022,LSD-t=6.537,P=0.003),空白组 p-AMPK 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含药血清+Compound C 组、Compound C 组(LSD-t=4.149,P=0.014,LSD-t=2.791,P=0.049,LSD-t=5.734,P=0.004),含药血清+Compound C组p-AMPK相对表达量高于Compound C组(LSD-t=5.958,P=0.004).空白组、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Compound C 组 p-mTOR 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LSD-t=8.722,P=0.001,LSD-t=8.849,P=0.001,LSD-t=5.558,P=0.005),含药血清组、空白组p-mTOR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含药血清+Compound C组、Compound C组(LSD-t=4.201,P=0.014,LSD-t=10.030,P=0.001;LSD-t=4.879,P=0.008,LSD-t=9.782,P=0.001),含药血清+Compound C 组 p-mTOR 相对表达量低于Compound C组(LSD-t=6.934,P=0.002).结论:蠲痹方含药血清作用于绝经后KOA大鼠软骨细胞,可增加细胞活力,并通过上调MAPLC3β、Beclin-1的表达和抑制p62的表达增强细胞自噬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GPR30表达,上调AMPK磷酸化水平,下调mTOR磷酸化水平,激活GPR30和AMPK/mTOR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载雷奈酸锶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促进骨性关节炎骨缺损的修复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软骨退行性变和软骨下骨损伤是骨性关节炎的主要病理特征,根据这一病理特征进行局部调控将是骨性关节炎治疗的有前景改进方案.目的:设计并研究一种可注射载雷奈酸锶药物递送系统,观察其在骨性关节炎局部促进软骨修复并改善软骨下骨结构的治疗效果.方法:①体外实验:将雷奈酸锶搭载于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基质中构建原位药物递送系统,表征该系统的体外缓释性能.将载雷奈酸锶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实验组)、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对照组)分别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在成软骨诱导分化后,分别进行番红O染色、阿利新蓝染色及RT-qPCR检测.将两种水凝胶分别与成骨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及RT-qPCR检测.②体内实验:取18只成年SD大鼠,通过内侧半月板切除的方法建立右后侧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1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处理: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实验组右膝关节腔内注射载雷奈酸锶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每组6只.造模后第6周取材,分别进行Micro-CT扫描、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载雷奈酸锶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具有疏松多孔的微观结构,可持续释放雷奈酸锶,至21 d时累计释放量(60.89±0.58)%.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死染色显示,两种水凝胶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CCK-8检测显示,载雷奈酸锶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番红O染色、阿利新蓝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RT-qPCR检测显示,载雷奈酸锶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分化.免疫荧光染色及RT-qPCR检测显示,载雷奈酸锶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可通过增加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比值而降低骨吸收活性.②体内实验:Micro-CT扫描显示,与空白组、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骨体积分数与骨密度升高(P<0.05,P<0.01).组织学染色显示,与空白组、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膝关节软骨损伤明显减轻,促进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表达(P<0.05,P<0.01).③结果表明:载雷奈酸锶海藻酸钠/胶原水凝胶能促进骨性关节炎软骨缺损的修复、重建软骨和软骨下骨之间的复杂界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影响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4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接受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现代骨科学》中标准分为有效组(258例)和无效组(42例).比较术前和术后Lysholm、Tegner、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膝关节屈曲度,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可能影响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患者Lysholm、Tegner评分及膝关节屈曲度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年龄>60岁、合并外伤、合并半月板损伤、软骨缺损面积>4 cm2、软骨损伤Ⅲ~Ⅳ级、关节腔积液、弥散性压痛、关节肿胀、有既往治疗史、合并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症者构成比均高于有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是影响临床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屈曲度,减轻疼痛,但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较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免荷膝关节矫形器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及行走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骨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变引起的一类关节疾患.最早出现症状是膝关节内侧腔(股骨内髁和胫骨内侧平台部),这种病理变化是由于膝关节的应力分布不均衡所造成的,久而久之,也会出现韧带、关节囊纤维层和滑膜层张力不均衡,关节面上的软骨逐渐变性、坏死、缺损.随着退变日益加重,继而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半月板磨损,导致关节失稳,局部炎症引发疼痛,并继发产生关节的生物力学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节镜下清除并钢丝引导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除并钢丝引导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清除并钢丝引导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33例,其中男13例,女20例,年龄20~55 (36.23±2.30)岁;病程3~14(4.60±0.83)个月;术前MRI检查均诊断明确.关节镜下按囊肿具体部位分前角14例,体部18例,后角1例.所有囊肿为单发,其中3例为多房.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GLASOW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结果:术后3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7.5±1.2)个月.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切口均甲级愈合,无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MRI示半月板撕裂部及囊肿缺损区已愈合,囊肿无复发.伤口愈合时间8~12(9.6±1.6)周,恢复日常生活及运动.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1.32±3.36)分,与术前(61.12±4.3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1,P<0.01).根据GLASOW评分,优31例,良2倒.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清除并钢丝引导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半月板,并同时行半月板损伤修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血管增生显微CT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血管增生状况进行细致的观察,探究大鼠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和血管增生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择二十只体质量大致为300 g的雌性SD大鼠,并把选取的大鼠进行随机分配,共分为5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各4只,其中4个小组作为实验组、另外一组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切除大鼠的左膝前交叉韧带和左膝半月板造模,假手术组当中仅打开了大鼠的关节囊,并未对其交叉韧带和半月板实行切除.实验组大鼠在手术之后3周、6周、9周、12周分别进行取材,以上时间段内所获取的材料的位置是大鼠膝关节标本内侧的胫骨平台骨-软骨单元,并且对取材的位置实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组织评分、Mirco-CT血管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手术组大鼠在取材3周后,就产生了胫骨平台以及股骨髁的软骨退变,并且距离取材时间越久,大鼠关节炎病变就越重.对各个小组进行大致观察以及组织学评分,计算单位体积内血管体积分数(vascular volume fraction,VVF)以及骨小梁厚度(trabecula thickness,Tb.Th)、骨矿化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结果 术后3周关节软骨点状损伤,Tb.Th(0.35±0.21) mm,BMD(29.6±7.2) mg/cm3,BVF(6.1±3.3)%,VVF(0.56±0.24)%;在术后6周时,大鼠关节软骨出现片状退变情况,并且破坏范围变大,Tb.Th(0.24±0.11) mm,BMD(25.7±8.1) mg/cm3,BVF(4.7±1.8)%,VVF(0.71±0.41)%;术后9周关节软骨呈全层缺损,Tb.Th(0.11±0.07) mm,BMD(18.5±10.1) mg/cm3,BVF(3.1±2.1)%,VVF(0.82±0.28)%.术后12周有骨赘形成,Tb.Th(0.05±0.01) mm,BMD(41.3±6.9) mg/cm3,BVF(9.1±1.7)%,VVF(0.17±0.12)%.通过对手术组以及假手术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Tb.Th、BMD、BVF以及VVF有统计学差异(P=0.008).结论 血管增生在大鼠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仍存在着极大的影响,在大鼠关节炎发生中期,增生微血管数量达到顶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X线不宜单独作为膝骨关节炎的评价标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性,76岁,运动员,因"间断右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1年"入院.患者既往曾有反复膝关节损伤病史,但均经过自行康复训练后自行缓解,故一直未就诊.1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以上下楼梯及长距离行走后为著,长距离行走(约1 km)后患者自觉右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休息后可稍缓解,但仍存在活动受限,夜间休息后晨起不适感较前好转,但活动后再次加重,不伴有腰痛及双下肢放散痛,无肢体麻木、发凉,无间歇性跛行,无夜间静息痛,无关节弹响及交锁,无打软腿.1年来患者自觉此种症状反复出现,关节屈曲活动范围较前减小,门诊行X线及MRI证实为右膝骨关节炎.根据患者X线所见,考虑为轻度骨关节炎,建议患者行关节镜检查和清理治疗,患者为行关节镜检查及治疗入院.查体发现,右膝关节轻度肿胀,外侧关节间隙压痛阳性,右膝关节有过屈痛,过伸大致正常,右膝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为90° -0° -0°.髌骨研磨试验阴性,浮髌试验(+),McMurray试验(+),Apley研磨试验(+),"4"字试验(-),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右膝正侧位X线片(图1)示右膝关节轻度骨关节病.右膝MRI(图2)示右膝关节骨关节炎伴软骨、半月板损伤,外侧显著.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无手术禁忌证,遂在全麻下行右膝关节镜检查+清理+骨软骨成型+半月板修整术.术中见关节腔内积液,滑膜组织充血、水肿,炎性增生,外侧半月板大部分缺损,残留极少量半月板后角,形态不规则;内侧半月板完整,轻度退变;前后交叉韧带完整,股骨外侧髁及胫骨外侧软骨大面积缺损剥脱,且胫骨外侧平台局部骨塌陷(图3);股骨内髁及内侧胫骨平台关节软骨轻度损伤,可见小范围软骨Ⅳ度损伤.前、后交叉韧带稍松弛,强度尚可.清除炎性增生的滑膜组织,内侧半月板退变处予以射频消融汽化处理,外侧残存半月板予以刨削成形.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并吸出冲洗液.再换以磨头处理退变明显的软骨关节面.最后插入射频消融探头汽化处理炎性滑膜及毛糙的关节软骨面.手术顺利,术后未放置引流管,给予弹力绷带包扎,术后给予患者预防感染、消肿、止痛、抗骨质疏松、低分子肝素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术后第3天去除弹力绷带,患者下床进行小范围的屈伸活动,患者自诉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5 d患者出院.术后2周患者来院拆线时,自诉疼痛较术前缓解,但仍然在屈曲90°左右出现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