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臀部脂肪移植的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臀部脂肪移植技术近年来逐渐流行,但随之而来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存在重要血管,臀部脂肪移植更容易出现脂肪栓塞及脂肪栓塞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结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病例回顾、系统分析、问卷调查到大体解剖实验,逐渐总结出了一系列臀部脂肪移植的安全操作规范,包括:(1)高风险患者筛查;(2)坚持皮下注射,杜绝肌内注射;(3)使用直径大于4 mm的注射针;(4)保持注射针平行于臀大肌;(5)边退针边注射;(6)避免局部压力过大。该文通过文献回顾,对近年来臀部脂肪移植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通过深度学习模型从增强CT图像合成平扫CT图像的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从增强CT合成平扫CT图像,临床主观和客观评估合成平扫CT图像(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的相似性,探讨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同时行常规平扫和增强CT扫描的患者34例,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将增强CT图像合成DL-SNCT图像,以平扫CT图像为金标准,主观评价DL-SNCT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解剖结构清晰度、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均采用4分制);利用配对 t检验比较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不同血供特点的解剖部位(主动脉、肾脏、肝实质、臀大肌)以及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囊肿)的CT值。 结果:主观评价上,DL-SNCT图像在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方面评分都达到4分,与平扫CT图像评分相一致( P>0.05);在解剖结构清晰度方面评分略低于平扫CT图像[(3.59±0.70)分 vs. 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9, P <0.05)。对于不同解剖部位而言,DL-SNCT图像主动脉、肾脏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 t=-12.89、-9.58, P <0.05),而肝实质、臀大肌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不同强化模式肝脏病变而言,DL-SNCT图像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 t=-10.84、-3.42、-3.98, P <0.05),而肝囊肿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L-SNCT在图像质量上以及一些强化方式比较单一的解剖部位的CT值已接近金标准平扫CT,但对于强化程度变化大的解剖部位,以及有着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DL-SNCT在临床应用前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骶旁动脉穿支皮瓣治疗藏毛疾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骶旁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藏毛疾病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主要手术操作步骤如下:(1)术前手持多普勒探测骶旁穿支血管并标记;(2)彻底切除藏毛疾病的感染坏死组织;(3)根据创面大小及穿支血管的位置设计骶旁动脉穿支皮瓣;(4)于臀大肌表面切取并转移皮瓣,无张力覆盖创面。记录手术时长、皮瓣长度和宽度、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拆线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等指标。结果: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于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采用骶旁动脉穿支皮瓣治疗了6例藏毛疾病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24(18~33)岁。平均手术时长为165(134~207)min,平均皮瓣长度为8(7~11)cm,平均皮瓣宽度为3(3~4)cm,平均引流管放置时间8(4~17)d,平均住院时间为13(6~23)d,平均拆线时间为14(14~17)d。随访6~16个月,全部患者均一期愈合,均无皮瓣坏死、皮瓣积血、手术切口感染及裂开以及切口长期不愈合等早期和晚期术后并发症。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愈合后再感染复发。结论:骶旁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藏毛疾病切除后创面修复,疗效佳且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后盆脏器联合骶尾骨切除术治疗骶前复发直肠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诊断为复发直肠癌侵犯骶前及子宫,转化治疗后行后盆脏器联合骶尾骨切除术,切缘阴性。术后2个月行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术,皮瓣愈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Smith-Petersen(S-P)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6月— 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3例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0~40岁,平均29.5岁。PipkinⅠ型15例,PipkinⅡ型18例。22例采用经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改良S-P组),11例采用经髂后上棘和臀大肌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改良K-L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5 d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包括股骨头缺血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平均6.5个月。改良S-P组手术时间[(71.7±7.3)min]、术中出血量[(55.9±6.2)ml]、术后引流量[(91.2±5.9)ml]和术后住院时间[(6.0±1.5)d]均短于或少于改良K-L组[(112.1±6.7)min、(99.4±8.7)ml、(121.3±7.0)ml、(10.5±1.6)d]( P均<0.01)。术后15 d,两组NRS、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改良S-P入路较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和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器具辅助松解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器具辅助松解技术(IASTM)联合核心稳定训练(CSE)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CSE组、IASTM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CSE组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包括卷腹训练、侧桥训练、膝位交叉伸展训练等,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3 d;IASTM组辅以IASTM治疗,选用美国产Smart tools辅助筋膜松解器具,治疗区域为后筋膜线腰背段、骶骨、臀大肌和臀中肌、双侧腘绳肌区域,每次治疗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观察组则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及IASTM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及疗程同前。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椅子坐-够测试(CSRT)和平板支撑试验(PT)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较上一次评定结果明显改善( 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观察组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显著优于CSE组和IASTM组( P<0.05);IASTM组疼痛VAS评分及CSRT亦显著优于CSE组( P<0.05);CSE组PT则明显优于IASTM组( P<0.05)。 结论:IASTM治疗能显著缓解NLBP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如与CSE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康复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CT影像的髋部肌肉因素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测量的髋部肌肉因素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恢复至伤前独立行动能力分为独立组和辅助组。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个人史、居住习惯、既往疾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实验室检验指标、骨折类型、麻醉类型、手术方式、参与康复训练、受伤至手术时间、髋部肌肉参数。髋部肌肉测量时,采用Osirix软件分别测量CT影像中臀大肌及臀中小肌的肌肉面积和密度,计算平均值并记作为髋部肌肉面积和肌肉密度;后将两类参数分别作性别校正后的 Z-score标准化处理,以 Z=0将髋部肌肉面积和密度分别分为高面积组( Z≥0)、低面积组( Z<0)和高密度组( Z≥0)、低密度组( Z<0)。首先,按照独立组和辅助组对观察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或者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根据前期研究仍可能影响行动能力恢复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设计三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不校正,模型2对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进行校正,模型3对模型2中变量及上述分析后纳入的变量进行校正]分析肌肉参数是否为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危险因素。采用经广义估计方程的重复测量分析髋部肌肉面积与术后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相关性。 结果:与辅助组比较,独立组年龄更小,独居和长期居家不出比率、认知损害比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比率及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更低,股骨颈骨折比率更高,内固定术比率更低,受伤至手术时间更短,髋部肌肉面积更大,髋部肌肉密度值更高( 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充分校正混杂变量的模型3中,仅有髋部肌肉面积仍保持与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显著相关性( P<0.05),高、低密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重复测量分析中,高面积组恢复独立行动能力的可行性是低面积组的1.84倍( OR=1.84,95% CI 1.33,2.53, P<0.01)。 结论:基于CT影像测量的髋部肌肉面积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独立行动能力恢复密切相关,且髋部肌肉面积越大,独立行动能力恢复可能性也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用部分臀大肌重建臀中肌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臀中肌纤维脂肪化失能并短缩不能复位而缝合部分臀大肌于大转子以重建臀中肌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臀中肌纤维脂肪化失能并短缩不能复位的患者7例,男2例,女5例,年龄42~77岁,平均52.7岁;幼时髋关节感染后遗畸形6例,Crowe IV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均通过臀大肌前上部肌瓣及其肌腱于髂胫束部分离断,缝合于大转子顶和股外侧肌腱而重建臀中肌。术后康复训练,术后前3个月每个月、以后每半年到1年间返院复查X线片及髋关节活动情况。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7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78个月,平均37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48.0±3.8)分改善至术后(84.0±4.2)分,术前下肢短缩(5.2±1.2) cm改善至术后(2.4±0.6) cm,4例髋关节由术前屈曲(45.6±2.4)°改善至术后(87.6±3.6)°、外展术前(5.5±2.2)°改善至术后(28.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部分患者因臀中肌短缩和纤维脂肪化,采用臀大肌重建臀中肌功能,临床疗效良好,且不影响臀大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肌肉量和密度与握力及起立-行走测试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旨在比较肌肉密度(肌肉质量)和肌肉大小(肌量)与起立-行走测试及握力的相关性。方法: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附近新街口社区的301名老年志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髋部CT检查及大腿中段1 cm层厚的CT扫描。用Osirix软件体质分析模块分别测量髋部臀大肌和大腿中段的肌肉面积和密度。完成握力和起立-行走测试(TUG)。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肌肉密度和大小与TUG和握力的相关性。结果:校正年龄和BMI后,女性臀大肌密度与TUG呈负相关( Ptrend=0.0366),而女性臀大肌大小及大腿中段肌肉大小均与TUG无关;对于男性,各个肌肉密度和大小均与TUG无关。校正年龄和BMI后,男性臀大肌密度与握力呈正相关( Ptrend=0.0334),而大腿中段肌肉大小与握力也呈正相关( Ptrend=0.0155);对于女性,各个肌肉密度和大小均与握力无关。 结论:肌肉大小和密度与握力及起立行走测试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臀大肌的肌肉密度与肌力和躯体功能相关,而大腿中段肌肉大小与肌力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聚乙醇酸神经导管的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聚乙醇酸(PGA)神经导管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的相关性能和数据。方法: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将PGA神经导管浸泡在15 ml生理盐水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实验周期为12周,每周测量浸泡液pH值并计算质量损失率。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作为浸提介质,对照组为单纯浸提介质,将PGA神经导管浸泡在浸提介质中,在(37±1)℃下浸提(72±2)h。分别在24 h、48 h、72 h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pH值。将培养好的大鼠许旺细胞(RSC 96)分别用实验组和对照组72 h浸提液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至96孔板中,进行噻唑蓝(MTT)实验,观察PGA神经导管对RSC 96增殖的影响。将RSC 96分别以实验组和对照组浸提液孵育24 h后进行Transwell实验,观察PGA神经导管对RSC 96迁移的影响。体内降解和生物相容性实验,共计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大鼠右后肢股二头肌和臀大肌之间钝性分离扩大肌间隙,将PGA神经导管(实验组)和Neurotube(对照组)包埋在间隙中,分别在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对比、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和组织学检查,评估PGA神经导管降解和生物相容性。采用SPSS 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urkey法,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PGA神经导管体外降解4周时降解率为(1.470±0.026)%,之后降解率逐渐加快,至12周时降解率为(32.180±0.040)%。前2周pH下降较慢,2周时pH值为6.200±0.061,在第3周时pH值明显下降至3.930±0.118,此后pH下降速度较慢,至12周时pH值为2.560±0.003。MTT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PGA神经导管浸提液对RSC 96的增殖和迁移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体内降解包埋实验结果显示,术后2周,两组神经导管均表现出良好的支撑性,术后4~12周,两组神经导管开始逐渐变软、塌陷,但导管完整;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期两组比较、组内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8、12周解剖大鼠肝脏和肾脏形态结构无明显异常;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大鼠导管周围肌肉组织无明显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无明显浸润,肌肉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PGA神经导管生物在本实验条件下,体外可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良好,为下一步进行修复神经缺损实验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